幼教专业音乐教学探讨

时间:2022-07-24 03:09:11

导语:幼教专业音乐教学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幼教专业音乐教学探讨

1存在的问题及新的动向

一些学者也曾指出幼教专业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新近学前教育专业参加工作毕业生对自身音乐弹唱伴奏或课堂设计缺乏自信,一些幼教专业毕业生的音乐施教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儿歌教学和音乐节目编排能力跟不上,即兴伴奏等实用技能不足,直接限制了其作为幼师的施教能力。对此,学者和尤其是职业院校的教师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造成此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是学校课程设计不太合理,文化课程偏多而专业课偏少,理论课偏多而动手实践的实操课偏少,灌输了一般的教育理念和手段,但忽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二是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尤其是缺乏音乐基础;三是学校音乐老师数量不足,往往是一两名音乐老师扛下了多门音乐课程;四是教学模式较为死板,对学生吸引力不足,课程内容设计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值得庆幸的是,上述问题已经引起了职业院校的注意,相应的音乐教学改革也得到较有力的推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据笔者的了解,很多职业院校音乐老师师资问题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教学硬件设施更是大幅提升,课程设计和学生管理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一方面,近十年来,高层次音乐和艺术院校专业的毕业生充足,为职业院校供应了较好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幼教专业的扩招,直接推动了学校对教师需求,师资储备增强后,教学的专业化分工不足的问题就得以解决了。以笔者所在的技师学院为例,目前专门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已达6名,幼教专业音乐课程的开设细化分解为声乐、琴法、乐理等多门课程,每名教师只需要开设一到两门课程,确保每位老师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进行深耕。据笔者调查,我校的这一改善情况并非孤例,至少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还比较多见。市场竞争和学校生存发展的需求,为职业院校注入了教学改革的动力。内在的发展和外部的市场竞争,都驱使职业院校必须紧贴市场需求,积极推动相关教学改革,提升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一些学校以开放的姿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学校之间的交流实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更有利于教师们打开视野,向先进同行们学习。一些院校敢于重用一些年轻的音乐教师骨干,新一代的音乐教师因为没有思维定势局限,在课程设置上更容易贴近市场需求,专业设计和教学改革上更容易形成突破,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在教学设备设施方面,职业院校基本上都已经能提供专门的钢琴教室和独立的琴房,学生的艺术课外活动得到加强,设置文化节为学生提供才艺展示和节目编排的实践舞台。这些改革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例如,我校近年的幼教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就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学校每年艺术节之际就获得现场签约,即幼教专业的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时,就提前实现了就业,就业率100%。本文前面归纳的前几年职业院校幼教音乐教学问题,实际上部分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如师资上一肩挑多担问题、课后实践问题等。同时,一些同行反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互动不足也比较明显。授课方面,结合笔者十余年教学经验,个人感觉到在当前对幼教毕业生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职业院校的大班教学与音乐教学的个性化需求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教师面对数量较多、水平层次不一的学生,教学上的个性化指导不足。另外,一些学校过分追求毕业生个人音乐技能的提高,而在针对幼儿的音乐教学能力提高上指导不足,这也是导致部分毕业生上岗后,不能胜任幼儿音乐教学课堂设计等主观能动性要求较高的工作的重要原因。

2生源质量问题及出路分析

不少职业院校老师抱怨当今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生源质量太差,这类学生在高考或中考中学习成绩不理想,高考达不到本科线。也就是说,基本上只有不入流的、平日不爱学习或者学习不得要领的学生,才会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由于近十余年来不断扩招,导致进入职业院校的门槛是不断下降的,也就是学生整体文化课水平实际上还略有下降。不过,职业院校学生生源质量,并非一无是处,也有一些教师感受这些学生文化成绩虽不太好,但音乐基础素养并不低于高中的平均水平,他们在初高中阶段没有专注于学习,不擅长考试,却往往有更强的动手能力,甚至还有一些艺术爱好者,音乐素养不错但开发不足。基于当前中国教育层级设置和体制,职业院校招生的生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明显改观。因此,理想的情况,是能对幼教专业设置入学门槛。如学校或幼教专业招生火爆,形成“卖方”市场,可采取入学专业门槛这一策略,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本校拟招收学生内部筛选调剂,将有一定艺术(音乐)基础的选入幼教专业,没有的只能调剂分流到其他专业;二是报考时设置门槛,即具备一定资格、基础或通过提前安排的面试的,才允许报考。这样不仅能选拔到更好的苗子,促动音乐教学,还能引导考生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不过,当下上述“卖方”市场尚未形成,招生之前的筛选暂时并不具备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院校就不能招生之后进行筛选和分流,进行因材施教。笔者在为本校进行幼教专业设计时,就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艺术素养差别,设计了两个分流的规则,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推广应用:一是学生在入学时,要进行一次简单的艺术能力测试,并根据学生成绩,挑选出基础较好的学生组成精英班;二是学生进入第二学期后,就要进入分专业测试和分流,学生要在声乐、器乐、舞蹈、美术(书法)和语言教学上选择一个主修方向。以声乐为例,主修声乐方向的和非主修声乐的此后教学的要求和内容就会有明显区别,从而实现在音乐等艺术课程上分层次教学。这种设计,核心的思想是基于学生个体的“异质化”进行分类和“差别化”教学。相比千篇一律的要求和无差别化的课程设计,这种设置体现人性化,可以发挥学生个性化的优势,能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或潜能。同时,通过专业方向的设置,既给学生以鼓励(自己有“特长”),也给学生以压力和动力(要形成并强化特长)。截至目前,这两种分类和分层的措施,在我校应用效果还不错,新开设的幼教专业也在数年时间内就成为学校的热门专业。

3专业定位和设计:培养针对性的实用技能

高职幼师学制三年,但第三年几乎都会安排实习,在学校实际学习时间只有两年。两年时间,要培养学生音乐艺术特长,时间当然不够。其实,这涉及对幼教专业的定位问题。诚然,相对本科师范院校,职业院校幼教专业的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不如前者,在学制上也短了一两年,在音乐几乎“零基础”的前提下,要培养其音乐“特长”,本身并不现实。条件的差别决定了职业院校幼教专业学生,只能采取“短平快”的方式,有所取舍,针对性地完成核心实用技能的学习。实际上,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其幼教专业学生要培养的,并非音乐专长,而是“针对性的音乐应用技能”。也就是说,即便幼教专业的学生选择“声乐”或某个专业方向(即我们常说的“一专多能”中的“专”),也不过是相对她们其他的技能相对突出一些而已,并不意味着她们将以“声乐”为职业。实际上,她们的职业定位还是“幼师”,而不是音乐教师或其他音乐从业者。第二个定位认识,是要突出幼儿教育对幼儿的针对性。有些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设计时,实际上是参照了普通师范院校针对中小学教育的专业设计,再添加了一些幼儿心理学等课程,但在专业课和技能课中针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特征、学习和活动特点的导入或融合教育还存在不足。例如,掌握了成人声乐教学方法,再学几首儿歌,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针对儿童的声乐教学方法,因为可能没有领会儿童发音习惯和对节律的把握规律。而针对幼儿教育的这种能力培养,也需要有专门的学习或训练,需要融入幼师每个专业课堂当中。课程设计犹如一个指挥棒,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影响深远。职业院校的幼教专业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素养、毕业时期望达到的工作能力、学制、教学条件等基础条件,做到科学定位,合理取舍,把重心放在核心的实用技能上。与原则设置相对应的,是原则在各个细节的落实。例如,鉴于幼教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基本的应用技能”而不是知识,因此,对其专业课的考核,应以技能考核为主,尽可能弱化知识的考核;同时对技能的考核,建议采用相对灵活的模式,这也是对幼教专业定位设置时应予以充分考虑的要点。例如,我校在推行幼教专业教学创新时,就尝试了更为开放的考核模式,比如学生在艺术节中组织排练节目中的表现,就直接可以拿来当作技能考试成绩;而学生的考核成绩并不取决于一次节目,允许学生在多次节目中挑选相对比较成功的两次,取平均值作为学生最终成绩。

4教学手段的改进策略和实践

下面,笔者结合本人近年来在一线教学和班主任岗位上的一些经验,提出以下改进策略和手段。4.1让学生充分理解专业定位和目标,形成“教”与“学”的合力。让学生认识幼教专业的定位和目标很重要,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内生动力。笔者认为,专业定位设计不仅仅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更需要让参与教学的每一个成员———任课老师、学生和班主任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一定位。尤其是,要通过班主任和教师反复不断地向学生灌输,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一定位,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内生的需求,让他们自己明白幼师培养的方向,督促自己要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做到“一专多能”。以往的某些教育,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感受和主观能动性,而不屑于或忽视了向学生的目标灌输。实际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已经是接近成年人,具备自主行为能力,其个人的努力,往往才是最终是否成才的关键。只有让学生明确目标,内化为动力,促使教师、学生乃至学校都是朝同一个方向努力,最后形成一致的合力,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佳。4.2设置阶段目标,循序渐进。分阶段设置不同的突破重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针对学生在校的四个学期,划分四个时期:第一学期是扫盲期,完成视唱练耳、乐理基础课和钢琴入门基础;第二学期是提升期,完成按照“专业”的分流和分层,推动学生音乐基础技能提升;第三学期是进阶期,对所选特长应有明显再提高;最后是应用期,要求能达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应用,如即兴儿歌伴奏或儿歌合唱编排。这一做法,有利于学生清晰识别要达到的目标,并通过阶段性目标的一步步实现,让学生在学习中途得到鼓励,有利于学生持续性成长。4.3将大班拆分为小组,同步分别教学和练习。在扫盲期之后,小班教学的需求就越来越明显。因为人数较少时,教师容易注意到单个学生的不足,便能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小班教学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但实际上一般的职业院校,由于学校班级众多,每个班大约有40人,师生比还是明显偏低,暂时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小班教学条件。我们在此阶段的音乐教学,就尝试对大班进行分组,如把一个班分解为4-8个“小组”,每个小组独立活动;必要时可占用两个教室,降低各组之间活动的影响。这样分组教学,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进行课堂演练,问题暴露了才能及时得到修正。同时,一些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课堂设计的能力,正是这种分组教学的策略或模式下得以培养出来的。4.4课堂和课外充分结合。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让幼教学生掌握好多项技能,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就必不可少。以学琴为例,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每日都有练习,利用课后时间练习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时,就要求学校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琴房(不管是集体教室还是独立小琴房)用于课后练习。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兴趣小组或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充分利用琴房进行日常训练。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外的一些艺术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身体力行的机会,还可以成为丰富校园生活、提升生活乐趣的重要支撑。比如一些职业院校成立的学校歌唱爱好者协会、钢琴协会、舞蹈协会、故事会等等,幼教专业的学生往往在这些社团中担当主力军,其实际也是社团为幼师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舞台。

5结语

结合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加强研究探索,不断改进音乐教学,是当前职业院校发展之道。明星院校相对于一般学校教学质量高、毕业生能力更强,抛开生源和硬件的差别,主要就在于机制更灵活、专业课程设置更优、管理效率更高、教学策略更佳及教学手段更高明。实际上,对任何一个学校,教学策略和手段的改进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王瑶.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教学改革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2]李明.幼师音乐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0-101.

[3]肖璟.幼教专业音乐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6(24):150-151.

[4]邹杰群,周燕华,翁云晓.高职高专“全科”型幼教专业音乐教学模式初探[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5):88-89.

[5]柳潇.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大众文艺,2012(21):286-287.

[6]周东恩.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0):94-96.

作者:常丹丹 单位:广东省电子商务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