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9 09:39:42

导语: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是实践的课程,学生学习时的种种音乐实践和各音乐结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但综观日常教学,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过于理性化的现象,音乐课堂上大多都是对音乐的分析和说教。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肤浅的。音乐作品的呈现形式决定了它不是用来解说的,是用来体验和感受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律动,不仅能将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转化成为引领者,摆脱音乐课堂中常见的一问一答的现象,也是一种帮助学生积极主动走进音乐、欣赏音乐的有效手段。所谓律动一般指的是在音乐和节奏的伴奏下,以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为中心的音乐活动,其特点是节奏感强,动作简单。20世纪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了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这种体态律动集身体、音乐、情感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思维、情感的协调。

一、融律动于节奏感训练中,使学生加深对乐段结构理解

律动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除了为熟悉旋律服务,还要与乐曲的音乐结构要素紧密联系,使动作的高低变化与音区变化,空间变化与旋律的行进变化所吻合,这样就能帮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并起到难以预料的教学效果。很多时候,教师总想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之后说出一些音乐知识点或者音乐感受,而低段的学生很难以语言进行准确表达。对低段的学生而言,在音乐活动中全身心参与、通过身体律动获得体验、通过参与发展出音乐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如笔者在教学《星光恰恰恰》一课时,初听音乐时让学生围成圆圈,并让学生结合节奏拍手。在乐曲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拍XX(恰恰),在乐曲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拍XXX(恰恰恰)。在第二次聆听音乐时,引导学生进行恒拍体验及空间行走,引导学生自己编创动作,并且要求与音区的变化与旋律的走向相结合,相同的乐曲动作相同,在听到乐句的时候进行律动,听到“恰恰”和“恰恰恰”时立定拍手。这样学生通过身体对音乐的律动体验很快就掌握了这首乐曲的乐段结构。

二、融律动于歌唱教学全过程,使学生获得综合性音乐体验

歌唱是最古老、最自然、最直接的音乐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歌唱作为教学的目的与歌唱作为教学的手段同样重要,前者指通过音乐教学学会歌唱,后者通过歌唱去获得综合性的音乐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仅局限于听旋律、模唱、填词唱,这都只是歌唱方法情感的体验,在歌唱中,学生能得到的音乐体验还应包括恒拍、节奏、乐句、旋律走向等等。

三、融律动于欣赏教学全过程,让学生获得音乐感受

不少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教师常用的方法往往更多就是多遍聆听后的讨论、解释、说明,仅有的体验也最多只是随音乐画图形谱。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反应大多都比较“木然”,能配合教师分析的也只有寥寥数人。其实,此类课中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律动活动,让学生更多去“感觉”音乐魅力。如《乒乓变奏曲》一课,乐曲由一个主题旋律和五次变奏组成,教学时,在感知旋律的乐段时可以让学生听到每一次主题变奏出现就转个方向,慢慢地学生们就会发现前面几次的主题的出现变化规律:主题第一次出现时只有一个单旋律,变奏一加入了左手的伴奏,变奏二时主题从高音区移到了低音区,伴奏到了高音区,变奏三出现时主题又回到了高音区,而且还使用了加花的手法,由此让旋律听起来更加紧密更加热烈,而最后的2个乐段即变奏四和变奏五听起来不是主题的变奏,这时可以出示这两段旋律的简谱,会发现原来主题旋律的主干音(用红色标出主干音)被镶嵌在旋律中,唱唱红色的主干音发现它们还是主题的变奏。这时可以根据音区和伴奏的变化设计空间律动体验,主题与前三次变奏可以模仿乒乓球的动作按节奏律动,音区高的时候高位置律动低音区时的位置律动,变四和变五可以按照旋律线模仿乒乓球的弧线运动。可以将这个活动反复进行,随着一遍遍的重复“感觉”,学生会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敏锐,越来越有乐趣(每个变奏呈现出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乐趣)。而这三个“越来越”,将会让大多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愉悦感。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比“让学生知道”更重要!教师该做的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去“感觉音乐”的机会。音乐学习应该是学生体验音乐和享受音乐的过程,而律动体验是最重要的音乐学习方式之一,当然,在动作的设计以及音乐活动的安排上注意要体现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过程。

作者:罗燕妮 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