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情境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2-15 09:31:18
导语:自由情境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幼儿每天都会接触到游戏,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被曲解,游戏形式被异化。本文让幼儿自由选择,成为自由游戏人;构建“游戏场”活动情境,让幼儿真正体验游戏过程;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让游戏真正回归教育本质。
关键词:游戏活动;思考;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家雄说,真正的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的需求,带给儿童快乐,宣泄不良情绪,对儿童良好个性的养成、健全人格的构成起到一定作用。游戏精神的价值体现在自由与愉悦、对话与开放、创造与体验的特质上。长期以来,在以传递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中,幼儿仅仅被看作是教育的载体,幼儿的游戏被异化。以幼儿为本的理念更多停留在口头上,教师仍然为幼儿准备游戏的内容、场地和材料,幼儿被动接受游戏。这样的结果是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未得以实现。
一、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选择,成为真正的“自由人”
游戏本应是幼儿带着好奇、兴趣及愉悦心情享受其中,然而客观条件的干扰使幼儿对游戏失去了兴趣,所以要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自主游戏。游戏兴趣易受经验制约,游戏兴趣与好奇心容易转移,所以幼儿对某一游戏从“热”到“冷”是正常的。此时教师需要适时启发幼儿,拓展思路,使幼儿对出现的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一次“理发”中的游戏中我听到理发店的工作人员抱怨,说今天生意一点都不好,一个客人都没有。他边说边摆桌上的理发工具,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于是我介入游戏,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如何让理发店里的生意红火起来?幼儿七嘴八舌地议论,有的说可以设计一些新的发型,有的说价钱可以便宜一点……幼儿对游戏内容、情景产生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效果远远比教师直接传授要好很多。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中有积极和消极的现象。因此,游戏中幼儿也会出现不当的言行甚至危险的动作。当这些情况出现时,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介入。例如在玩区角游戏时,总会有幼儿为了一件玩具或是一个角色而发生争执。此时,教师可以介入游戏,首先应了解事情的起因,然后和幼儿一起探讨解决方法。若一方做错了,引导其向另一方道歉;若是为了某一角色发生争吵则可引导幼儿进行协商,可以采用轮换或猜拳的方式等指导幼儿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是幼儿最信任、最信赖的人,当幼儿在游戏的进程遇到困难、困惑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向教师求助。这时,教师就可以介入游戏,但并不是告知幼儿该怎么做,而是用适当的方式把“难题”再抛给幼儿,让他们先自己解决问题。例如,有一次在建构区,几个幼儿在搭城市游乐园,大家的意见不一致,导致游戏无法顺利进行。一个幼儿跑来告诉我,并让我去帮助他们。我来到了建构区,幼儿纷纷向我表达自己的看法。此时,我作为倾听者认真地聆听,在此过程中我对事情的经过有了初步了解,于是我引导幼儿将要建造的游乐设施进行分工合作,具体措施让他们自己协商。在我的指导下,几个幼儿马上开始分工,有的说要负责搭独木桥,有的负责搭喷泉,有的负责搭旋转木马,有的则负责搭滑梯……在大家的分工合作下,一个豪华的游乐场很快就建造完毕。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幼儿显得十分兴奋。幼儿园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指导游戏,鼓励和支持幼儿根据自身兴趣、需要和经验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材料和游戏伙伴,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不能随意介入幼儿的游戏,要让幼儿在游戏中成为真正的“自由人”。
二、构建游戏活动情境,引导幼儿体验游戏过程
1.游戏物质环境的创设应该具有开放性,应根据幼儿的游戏水平及游戏需要进行。区域活动应动静分开,并根据游戏的需要随时调整,例如材料的增添、内容的扩展、布局的调整等。
2.游戏活动中的教师与幼儿应当是平等合作、互相支持、主动对话的关系。幼儿角色扮演主要是模仿成人的生活并加工成人的生活。因此教师应敏锐观察幼儿角色扮演的兴趣点,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反问式引导幼儿思考,让他们自己解决角色的认知冲突。
3.幼儿做游戏的过程是内在学习体验的过程。当教师发现幼儿游离在游戏之外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交流时,教师的有效介入和引导至关重要。例如“娃娃家”游戏中,教师首先与幼儿共同针对“医生”和“病人”的角色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然后让幼儿发挥想象,自由发展游戏情节。这样游戏的效果大不一样,游戏结束时大家还意犹未尽。
4.游戏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游戏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把缺乏乐趣的游戏剔除,尽可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哪怕是一平方、两平方的地方,或许就是幼儿游戏的天堂。例如游戏“悄悄话”,许多小朋友就喜欢挤在大约两平方的“蒙古包”内,饶有兴致地聊天,这也许就是幼儿所需要的。
三、投放适合幼儿兴趣的材料,拓展与提升幼儿的经验
1.幼儿是天生的创造家,会根据游戏材料按自己的想法游戏。如果材料丰富多样、可操作性强,那么幼儿会想出意想不到的玩法。如果教师少干预幼儿的游戏,不改变游戏中的主客体关系,那么游戏将真正成为有益于幼儿发展的活动。2.在游戏活动中,要观察幼儿对哪些材料表现出探索兴趣,幼儿与材料产生怎样的互动,以及不同幼儿在操作同一材料时呈现出的不同发展水平,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地投入必要的材料。3.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支架。换句话说,投放的游戏材料只是教师提供的支架,幼儿以不同的方式操作这一材料时,产生的不同结果会带来探索的欲望,幼儿的主动性才会有所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经验也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因而,“材料多样化的操作方式”对幼儿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制作和投放材料时,要更多思考幼儿会如何操作这些材料,在操作中可能会获得哪些经验。游戏材料的投放会影响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材料的操作方式。教师还要注意幼儿在新环境中的适应情况,搭建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桥梁。以“三只小猪”的材料为例,教师可为儿童提供手偶,引导幼儿改编儿歌,让幼儿进行表演。或将小猪换成小猫、小狗等,引导幼儿根据儿歌设计手指操,鼓励幼儿改编一个完整的故事,讲给小伙伴听。在角色游戏中,教师适时地启发、暗示、引导,让幼儿自己解决游戏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综上所述,幼儿的自主探索与材料的可操作性、趣味性,材料是否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幼儿在适合的条件下进行游戏,可以促进其个性化发展。投放适合幼儿兴趣的材料是确保游戏活动能回归教育本质的重要途径。
作者:杨海云 单位:连云港市机关第二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郝源汇.支架式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实践的运用
- 下一篇:幼儿教学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