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
时间:2022-08-02 08:43:32
导语:建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建构会话阅读教学新模式的背景深远,内涵丰富,一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积弊,符合现代语言教学发展的需要,开创了会话多方的平等性,实现了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整合感悟,提升生命价值,使师生共同体验到创悟生命所带来的愉悦,促进了教师教材观的变化,实现了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关键词:会话;人格平等;生命互动;价值提升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学生在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关怀自我,维护、追求和关切个人和他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素养,高度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肯定和塑造理想人格,即拥有人文精神,而会话教学就是实现母语教学科学性与人文性自然统一的方法之一。同时,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的发展,“保姆式”教学方式、一言堂的课堂局面随处可见,为冲破此樊篱,建构会话阅读教学模式尤显重
1会话阅读教学模式的相关背景及内涵
哲学意义上的会话,它使非对白的形式具有会话的“同意与反对关系,肯定与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巴赫金);文艺学意义的会话,“会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2]文艺学意义上的会话,双方不能完全是对立的,二者共有一种开放的、多元并存的、具有无限包容性的奇妙的“边缘地带”。二者只有区别,没有高低,不是一方征服另一方,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吸引的。《归园田居》是东晋陶渊明的著名诗作,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朴素淡雅,大多数学生却认为简陋寒碜,为了帮助学生领会此诗的精妙,教学时不妨以会话为切入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跨越时空,在诗人营造的更深更广的意境中行走,触摸诗人桀世傲立的高尚情操,逐步走进诗人厌弃官场、向往自然、钟情田园、热爱和追求自由的美好心灵。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描述心目中陶渊明的形象,在会话中完成诗人的形象塑造,拉近与诗者的距离,帮助他们完成身份情感的转换。其次,农村的生活平淡艰辛,诗人却深爱这种生活,让学生用第一人称,充分发挥想象,从“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把每一句诗都扩展成一幅散文化的立体生活图景,注意色彩的渲染、场景的描绘,反复诵读,头脑中的意象就会不断丰富。最后,教师深情朗读吴伯箫《菜园小记》片段,让学生真正领会到本诗的妙处,被诗人高洁的情操打动,被诗人田园生活的愉悦牵引着,深深陶醉在恬淡悠远的田园诗画里。
2会话阅读教学模式走向的必然性及特征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的发展,教育理念的进步与更新,课堂中单纯的知识灌输必将成为明日黄花。现在的教育并非是在走一个时间过程,学年的结束和学生的毕业,并不能代表学生学习历程的结束,它是一个性质概念,反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教会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并能借助一定的途径拓展,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最终使整个生命价值得到提升。在《鸿门宴》的教学中,在分析樊哙这个人物形象时,学生的评价几乎是异口同声:智勇双全。樊哙的忠勇,《史记》中多有载述,无须多言,但是樊哙的智谋,似乎只有在鸿门宴上,他闯帐时对项羽仓促间说的那番话称得上精彩,令威慑天下的楚霸王都无言应对。但是樊哙的那番话与项伯夜访刘邦时说的话几乎不差一字,司马迁的不避重复,是有意还是无意,那就让学生借助资源,阅读《史记》中的《刘邦本纪》《项羽本纪》《留侯世家》《樊郦滕灌列传》等篇章,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的性格,找寻樊哙闯帐这一段中的令人奇怪之处,进行小组讨论、中心人发言。有的小组说樊哙无礼,不报而闯,无礼一;瞋目而视,无礼二;直斥项王,无礼三。有的小组说《留侯世家》里,刘邦破咸阳之后,看到“宫室帷帐狗马中堡以千数”就“意欲留居之”,樊哙劝而不听,闯帐时他说的话是刘邦谎言的翻版,是精心排练的一出戏。有的小组说张良是这场戏的导演,因为樊哙出身屠户,身经百战,忠心耿耿,不应担心他临阵倒戈,还因为作为观众的项羽就喜欢这种类型的人。有的小组说张良更是这场戏的编剧,樊哙愈是无礼,就愈能显示其英雄气概,就愈能得到项羽的惺惺相惜,也只有这样刘邦才有虎口脱险、死里求生的可能,最终赢得了楚汉相争的胜利,坐拥一国江山。通过精彩的会话和对樊哙的人物形象讨论,学生们读到了张良,把张良从幕后读到了幕前;读到了刘邦,把刘邦从畏葸读成了精明;读到了项羽,把项羽从外在读到了内心;还读到了司马迁,明白了什么叫妙笔生花。[3]
3会话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及注意事项
3.1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会话。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尧斯认为:“一部作品并不是独立自在地对每个时代每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它不是一座独白式的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而更像是一本管弦乐谱,在它的读者中激起它的回响,并将作品从词语材料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现实的存在。”[4]因此,教师即使面对同一篇课文,由于教学对象发生了变化,自身知识和生活阅历的改变,要赋予它以“现实的存在”就必须与文本重新会话,让学生从一切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感动地审视文本,把作者之情化为学生之情,用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雷雨》中周朴园的性格具有多面性,学生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要引导他们通过具体的语言细节真正地认识周朴园,是有难度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赋予人物新的生命,从周朴园看周朴园,从鲁侍萍看周朴园,从中读出一个鲜活丰满的周朴园,可以把重点放在“洋火”“汗涔涔”等词语的咀嚼品味上,先确定一个相对大一些的范围,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逐步收缩,最后在一个点上聚焦。比如关于“洋火”触发鲁周二人脑海中浮现出生活情景的环节,有的想象周朴园抽烟的情景,马上就有鲁侍萍点烟,此时关注的是两人共同的生活。当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以为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下人的妈”,剧中鲁侍萍一段局外人的客观讲述,让周朴园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感受到强烈的痛苦,他心中的愧疚和痛苦尽显。这样,学生们一步步地走入了三十年前的生活,也真正逼近人物,走进鲁与周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番会话,巧妙地化解教学中分析评价“人物性格”这个大问题,切入、延伸、深化问题,引发、过渡、聚焦问题重点,学生们获得了对问题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有丰富的体验、揣摩、移情、想象,更多的新领悟生成于课堂推进过程中,生成于文本解读与相互交流中,学生们看到了另外一个周朴园,一个有良知、有温情的周朴园,而不单纯是自私和冷酷,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文学作品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学中生成内容的质量和丰富性的目的。3.2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会话。如前所言,在会话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文本之间是一种“我”与“你”之间的平等会话与交流关系,一个是能动的,一个是静默的,需要借助一个点去触发、激活,产生共鸣,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对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历史的价值和意义作出解释,并生成建构出一种内在的、新的文化世界,从而完成教育的终极目的。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语言清新细腻,意境清幽淡雅,“袅娜地开着的”、绽放的荷花,热情的倩女,美丽柔美自现,“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含苞待放的蓓蕾,娇羞的姑娘,遮掩着欲说还休的内心秘密,质朴、清新、纯洁、淡雅、高贵,达到了物性人情的统一。在作者高超绝伦的写景艺术下,却暗含一个规律,喜欢用美人作喻来写景。以此为题,让学生从作者一系列的散文作品中去获得一个难得的独特体验。学生们发现,在《温州的足迹》里作者用少女写海棠花,在《白水漈》里用少女写瀑布,在《绿》里有大段的文字,用美人写梅雨潭,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用美人来写月亮和树枝,而在《荷塘月色》里作者把荷花比作美人就不足为奇了。女性化的优美意象成了他写景散文优美境界构造的不可或缺部分,究其原因,有的认为与作者气质、艺术风格有关;有的认为在作者的内心深处,也即精神上爱慕女性;有的认为美丽的女性形象更能表现出景物的神韵;有的认为作者笔下的“美人”并不是实指,是作者将苦闷倾诉于文字,借美人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特立的精神追求。[5]这样的会话交流,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没有简单地予以肯否,而是尊重,欣赏他们的独特看法,鼓励讨论辩解,有利于培养和提都从这“巧”字儿来。”[10]单这一“巧”字,就极为精致,既满足凤姐请她起名的目的,又表示对其好运的祝福,准确地把握住凤姐的心理。
参考文献
[1]李希凡,李萌.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7.
[2]红楼梦:第六回[M].长春:吉林文化出版社,2015.
[3]张庆善,刘水良.漫说红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红楼梦:第十八回[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
[5]红楼梦第:第五十三回[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
[6]红楼梦:第六回[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
[7]静轩.红楼梦人物画传:卷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8]红楼梦:第六回[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
[9]红楼梦:第四十回[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
[10]红楼梦:第四十二回[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
[11]红楼梦:第一佰一十九回[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
作者:毛团结 单位:泗县第三中学
- 上一篇:医古文阅读教学实验研究
- 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解析
精品范文
10建构主义的学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