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
时间:2022-03-21 02:52:29
导语:阅读与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阅读与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怎么样的阅读是有效的,阅读教学又该如何有效进行?试图从三个方面解读阅读与阅读教学的要点,语文教师怎样的阅读才算是真正的有效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
[关键词]阅读;阅读教学;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阅读何尝不是如此?当前的阅读教学,有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不是支离破碎,就是庖丁解牛,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割裂开来,展示给学生看。也有的语文教师把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然后逐段讲解,接着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色等,把一篇完整的优美的课文,肢解得面目全非。这样的阅读教学恐怕只会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低下。关于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有非常细化的阐述,其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些阐述已经为当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是,为什么新课程标准实施已有多年,语文教师还是热衷以往的教学方式呢?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深思。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阅读其实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更是阅读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没有那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执着精神,阅读无从谈起,也无法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阅读首先是在自己现有的体验下进行,阅读者要排除一切外在的干扰,不为眼前的“烟雾”所迷惑,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到远方的“天涯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妨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不给学生设定阅读目标,而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谈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沉醉于文字之中,陶醉于文章所描述的形象之中,随他们说去。但是教师自己必定是清醒者,遇到学生不能理解之处,恰当加以点拨即可。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看法或某个观点,教师要敢于肯定,切不可用自己的观点去代替学生的观点,叫学生强行接受教师的分析理解。例如,有学生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后,认为文中的父亲形象并不美,父亲既矮又胖,穿着青布蓝衫,走路的样子也是慢腾腾的,而且还有点“迂”。作者在叙述父亲的时候,一个20岁的年轻人,怎么哭哭啼啼的,不见得是真情的流露。对于这样的阅读感受,教师不管学生的看法对错与否,而首先赞扬他的独特理解,敢于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来。也有学生在阅读《台阶》一文时提出: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来造一间有着高台阶的新屋,新屋造成后,人老了,腰也闪了,自己一点福都没享受,何苦呢?实在是不值得。对于这样的理解,教师首先给予肯定,阅读本身就是个性化的体验,提出问题比接受问题更富有创造力。其次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阅读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就要进入深读、精读。在这一阶段的阅读,教师可以重点圈定部分精彩段落,引导学生深读。深读,就是一字一句地读,连标点也不放过。在深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去读,比如疑难句子的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特色与作用、描写的角度、蕴含的哲理等。比如阅读《故乡》中的:“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的身材增加一倍;……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段人物外貌描写,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中年闰土的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掌握作者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描写的顺序,以及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提问:“我”记忆中的闰土是怎么样的?联系上文进一步比较。同样,对小说最后的“我”内心独白的部分,教师要加以指导让学生进行深读、细读。此时的阅读,学生已经进入到非要探究个明白的境界,大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那种坚强与执着。阅读不仅要入乎文,更要出乎文。当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自己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时候,其实他们已经进入了文本中,阅读后合上书本,再进行细思,从中形成自己的情感经验,获得真切的感受。比如学习《背影》一文,学生都被文中父亲的爱子之情深深地打动。这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敞开心扉谈父爱或母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相比文中的父亲有什么不同,感受到天底下父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爱的含义是一样的,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苦苦阅读后,掩卷沉思,对于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某些问题,突然之间若有所思,一下子明白文中所说的,这就是顿悟。阅读其实需要悟,尤其是读诗,更需要去感悟。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得与失之间,全在于读者的感悟。于丹的《论语》《庄子》解读,就是她多年来的感悟与心得。当阅读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时,会获得一种无法形容的快感,获得心灵上的洗涤,这就是感悟。比如阅读《紫藤萝瀑布》时,作者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需要读者联系自己的经历去感悟作者话中包含的深刻含义。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联系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就会明白:不管遭受到怎样的不幸,生命都是永恒的,是不会被灾难所击败的。对于鲁迅《孔乙己》中有关“茴香豆”的描写,粗看孔乙己到店里来喝酒,要一碟茴香豆,似乎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仔细读,就会发现其实用意极深。课文这样写道:“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张水鱼老师在《巧解读:语文有意思》一书中这样解读:这也许是孔乙己唯一的快乐,因为“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那可是他生命中最丰盛的时光。难怪他摆出“排”的架势来付账。他把一枚枚钱币一一排列出来放在柜台上,让眼前所有的人都要看到他付的是现钱,对他,那也许是一种奢华的排场。这样的解读可谓真正理解或者懂得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描写孔乙己要茴香豆这一情节。真正的诗人,看天地万物,有独特的感受,真正的读者也一样,阅读作品时,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唐代诗人李商隐看见月亮时,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周汝昌先生在解读唐诗宋词时,靠的就是自己的悟性,于是他有与众不同的理解。阅读教学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课文中的丰富内涵并非人人都能完全理解,何况阅读者经历不同,感悟也就不同,多年以后,人生的经历丰富了,再回头去读曾经读过的作品时,或许会获得全新的感受。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阅读教学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教师的阅读感受与学生的阅读感受相互碰撞,定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阅读从读到感再到悟,阅读教学也应如此,先让学生读,再从读中去感,最后上升到悟的境界,想必学生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唯如此,阅读教学的目的到矣!
作者:王梅芬 单位:浙江象山县文峰学校
- 上一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分析
- 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