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论文3篇
时间:2022-02-21 02:04:27
导语: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论文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以兴趣为先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就要让学生对阅读活动感兴趣,只有感兴趣,才会主动而积极地阅读,否则不爱阅读,不愿阅读,阅读就失去了成功的前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阅读前的导入环节,以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1.问题导读: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结合具体的阅读材料设计富有探索性与趣味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愤悱状态,当学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会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产生主动而积极的阅读欲望,此时展开阅读教学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音乐导读:阅读本身就是一件情感积极参与的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世界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才能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同时这也正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的重要手段。而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将文字所难以描述的情感用独特的方式传达出来,将音乐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这使得语文学科教学更有魅力。为此我们在学生进行阅读前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以音乐来达到烘托与渲染的效果,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阅读打下特定的情感基调。
二、以方法为核心,传授学生阅读方法
正所谓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也。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掌握阅读的方法,才能展开有效阅读,提高阅读速度与水平。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还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渗透,要让学生学会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
1.精读:即深入而细致地研读。逐字逐句深入钻研,遇到重要语句和章节要透彻理解,遇到不理解的语句等要停下来,做上标记,并通过查工具书、请教他人等弄懂再继续往下读。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反复钻研,以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
2.略读: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阅读速度较快以了解文章大意,提取有用的信息,这是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阅读方法。这些阅读方法是可以穿插进行的,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不同的阅读材料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实现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阅读
1.带着问题阅读。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提纲挈领性的问题,增强学生阅读的针对性与目的性,让学生带着特定的问题来展开有效阅读,这样就可以避免许多学生漫无目的的阅读。这对问题本身具有很高的要求,如果问题缺乏价值性,那么学生的阅读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2.引导学生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只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这才是实现探究性阅读的关键所在。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跳出教材与教参限制的误区,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产生更多的独特见解与感受。
四、以评价为后盾,提升学生阅读动力
学生的阅读并不是以一篇文章的结束或一个问题的解决而终结,相反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给学生打气,让学生看到自己在阅读中的进步与成功,让学生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激起学生不断阅读的动力,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让每一个结束都能够成为学生认知的新起点。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只重结果的单一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如学生阅读的认真性,提问的积极性,思考的独立性。这样将学生阅读全过程纳入评价体系,才能对学生的阅读做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同时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对学生多做纵向比较,少做横向比较,这样才能发现学生更多的进步,给予必要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这样才能激起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参与到今后的阅读活动中来。
五、总结
总之,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短期就可以见成效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有足够的细心、耐心与恒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传授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展开探究阅读,不断提升学生阅读动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作者:杨丽然单位:河北省元氏县第七中学
第二篇
一、读出味
自古以来,诵读是阅读的不二法门,中国诗词的流传,西方荷马史诗的传承,都依赖着诵读得以重现诗人的气势、思想与内心世界。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心理敏感期,表现欲非常强。内心的敏感会让学生更容易被文章中的情感所触动,而诵读的过程还可以结合表演等形式,真正还原文章的原汁原味。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与课文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文章化为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真正把文章读出味道,演出神韵。
二、多思考
思考的目的是一个思维反刍的过程,也就是在第一次的阅读上带着问题看文章,对作者所提出的问题,给出的答案进行深切地理解与思索。沉进书中去,把文章的含义理解透彻。思考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思考,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体验与反思。语文本身是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文章也只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思考的过程是把阅读拉近生活的过程,又是回归生活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思考的意义在于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与阅读,从而发现自身生活的闪光点,学会思考,学会理解。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背影》时,文章中把父亲在车站过月台买橘子的全过程像电影的分解镜头一样进行了抓拍:探、攀、向上缩、向左微倾、慢慢爬下,这一系列动作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讲解车站月台的相对位置,让学生演示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状态。然后组织学生把这些动作表演出来,再联系生活讲一讲赶火车时的故事。学生对背影的把握越具体,那么对朱自清当时看到的情景也就越清晰。当教师如同画面重现一样把《背影》演示了出来,那么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教学里,就能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感同身受是最好的思考,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文章的形象生动了,故事鲜活了,体验式阅读的方法于无声处听惊雷,把文章的形象变得有血有肉,具体鲜明。阅读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把文章进行想象与填充。比如,在孙犁的《芦花荡》一文中,撑船老头的样子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将近六十岁”,我们平时看到将近六十岁的老年人五官是什么样子,眼神和动作等等。“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破旧的蓝色是什么样子,应该是有补丁,有多少补丁,上身赤膊,长期撑船的生活会让他有什么样的肤色?“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干瘦是什么样子,没有多少肉是不是会青筋暴露,皮肤打皱,又干瘦会是什么情状?“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干黑是肤色,脸上皱纹多不多,脸型会是怎么样子?花白胡子,干黑脸色,结合起来却是神采奕奕,老人的表情应该是怎么样?通过这样的提问与引导,让学生的想象为自己心中的撑船老人加入各种表情因素,最终达到见字如见人,身临其境的阅读效果。
三、会比较
阅读是需要比较才能知优劣的,同一件事,不同的作者可以写出不同感觉,不同的角度也能带来截然不同的观感。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方法中让学生学会比较就是让学生对文本中的字词句,结构形象进行一一对比,通过把相近的内容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手法。通过把相反的内容进行比较,可以把握文章的走向,理解作者的意图,深入文章的内涵。例如,在学习萧乾的《吆喝》一文时,文章中的各种吆喝声非常有特点,如“馄饨喂———开锅!”体现卖馄饨的爽快直接,“硬面———饽饽”是卖馒头悠长的叫声,“行好的———老爷——太太”这是乞丐哀求的气,“葫芦儿———刚蘸的”体现了糖葫芦的新鲜。学生只需要把这些吆喝声进行比较就能知道不同行业吆喝声的区别,也能知道不同行业的生存状态与宣传侧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吆喝声所独有的韵味与故事也能在学生心中产生印象。正如清代学者徐洪钧所说:“读书费神解,无事守章句。”读一篇文章要通过多方对比,多思多想,就能如品茶一样得到其中真滋味。例如,在《杨修之死》一文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把杨修的表现从头到尾与其他人进行比较,通过人物间行为的对比,人物的性格也就呼之欲出。杨修的恃才傲物,唯我独尊遇到曹操的妒贤嫉能只能是一个悲剧。这种人物间性格的比对,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情节的走向有一个预测,更能引至生活中,让学生去思考不同性格的人面临的不同命运。这样的阅读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去分析文章中人物的性格,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学会互相理解与合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语文阅读应注重具体,注重阅读体验,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不同的文章进行不同侧重点的阅读教学,让学生读出文章味道,思考其中涵义,比较反刍,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最终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见字如人,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作用。
作者:黄力平单位:福建省平和县广兆中学
第三篇
一、创设语境开口朗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朗读存在以下现象:如不愿在课堂上读书,读书时放不开声音,或有口无心。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阻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对此进行纠正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为创设一定的语境引导学生阅读。因为在教学中,朗读最重要的基础是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要正确理解文本内涵,就要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之中,通过想象,真正感受到小说所要传递的意义,并在朗读中表现这种情感。总之,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开口朗读,并做出相应的安排与指导;同时对朗读的形式、重点等,也需要根据文本的不同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小说都达到了经典水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就需要教师精确地讲解。根据笔者的经验,课堂讲解可以从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入手。自由表达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教师结合文本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提升阅读层次,即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另一部分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合作,交流想法的同时也激活思维,即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这两部分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应该根据文本内容有层次地设计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慢慢地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具体介绍问题的设计及提问的方法。如第一个问题,当学生朗读文本结束后,教师可以提问: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吗?待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问:大家如何判断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这里可以给学生一些适当的提示,如主人公的确定一般看该人物在小说中是否居于中心地位以及作家的创作意图是什么。经过交流,教师可以归纳学生的看法,于勒不是小说的主人公,原因在于于勒是在一家人的谈话中出现的,作者对其没有大量着墨。
其次,小说的主题思想是批判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和卑劣,因而主人公应该是菲利普夫妇而不是于勒。确定故事主人公以后,学生对文本的思想有所了解,接下来教师可进一步深入提问:既然于勒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那为什么小说中又处处提到于勒呢?待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加以点拨,即作者对于勒虽然着墨不多,但他却是全家人的希望,其富贵贫贱影响着菲利普夫妇未来的生活水平,也影响着菲利普夫妇的情绪。正是因为实际上的于勒和想象中的于勒截然不同,才衬托出菲利普夫妇的自私,也才制造了小说情节的高潮,因此于勒在小说中是线索,贯穿全文。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的思考水平就上了一个台阶,“线索”这个重要概念也被引出,教师可借此讲解小说文本中“线索”的作用。
在梳理了小说的结构以后,教师就可以对文本进行详细解读,如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过程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深意是什么?又为什么要安排菲利普一家在船上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与于勒相遇呢?这样就由分析结构进入了对小说情节、写作技巧的欣赏,学生在由浅入深地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也逐渐理解了小说的深层含义。至于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可以在提问过程中进行。如上文教师提问“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深意是什么”,即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明确讨论的中心是:悬念的设置为后文情节的跌宕起伏埋下伏笔,安排的地点给人物的言行举止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舞台,更能够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讽刺意味就此凸显。当小组交流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观点。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在交流及总结观点的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及理性思维能力。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表达空间,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极大的帮助;同时,生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助于学生共同提高,升华思想,完善理解。
三、动笔写作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训练上,更应该借此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做好对文本中精彩语段的积累和欣赏,并在写作中积极尝试运用,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方式有改写、仿写、续写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尝试,力求在多样化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仍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可以多种形式将写作训练融入阅读教学中。如学完课文后,教师布置学生思考:“读完小说,同学们对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想说的话?老师读完以后,想告诉菲利普夫妇,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希望你们能珍惜亲情,不要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一写想对文中人物说的话,也可以写给作者莫泊桑。”这一训练方式旨在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寻找表达空间。还可以鼓励学生续写小说:如果于勒后来又发财了,菲利普夫妇再遇到于勒时会发生什么呢?为什么于勒在船上那么久都没有发现菲利普一家?是真的没有注意到,还是于勒不愿与哥哥一家相认?请从于勒的角度对故事进行重写。这必然要求学生细读文本,重新揣摩、想象文中人物的心理,从而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对本课的复习。
四、总结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小说阅读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还有待广大教师细心探索,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
作者:陈祖利单位:乐清市仙溪镇中学
- 上一篇:临床药师与临床药学论文
-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论文3篇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