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歌唱训练技巧初探
时间:2022-10-23 03:27:48
导语:小学音乐教学歌唱训练技巧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歌唱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对提升学生审美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用“喊唱”替代“歌唱”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笔者认为应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从姿态、气息、声带、音准、歌词与情感、艺术处理六个方面入手,培养小学生演唱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演唱水平。
【关键词】歌唱;教学;训练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小学音乐作为一门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遵循按照教育规律和音乐新课程标准,在全面综合分析学生学情、身心特点等基础上,把审美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学歌唱教育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小学歌唱教育实践中,有些音乐教师认为“歌唱训练”其实就是训练小学生能够步调统一并大声歌唱即可,甚至简单粗暴地认为“喊唱”就是“歌唱”,这不仅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不符合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只有开展正确健康、科学有效的歌唱训练,才能提升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当前小学音乐歌唱训练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不仅要有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更需要歌者在深刻体会音乐作品情感的基础上,用生动的表情、协调的动作、动情的声音来呈现和表现作品,做到以声动情、以情感人。小学阶段歌唱训练主要的目的就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方式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发挥音乐引发共鸣、启发智慧、陶冶情操等天然属性,提升学生感知音乐的美育功能,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歌唱。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依然发现有些音乐教师为确保在有限学时内完成教学内容,同时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将大声“喊唱”当作训练学生歌唱的主要方式,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唱得越大声、唱得越响亮就代表自己情感投入越多,就越能表现好的作品。这种“喊唱”替代“歌唱”的歌唱训练方法,不仅会影响音乐作品的表现;还会让学生感觉音乐唱歌训练就是那么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从而影响学生的音乐体验,有悖于音乐教学的审美功能;更会对小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大量的“喊唱”会造成学生声带疲劳、声音沙哑,甚至会对处于身体发育期小学生的声带造成永久性损伤。上述现象的出现,间接反映出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还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音乐教学中没有很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采取传统的以“教”为主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最终无法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究其原因,是这些小学音乐教师在心理学、教育学的认知上以及专业教学技能的掌握上依然固守于其在大学阶段的学科本位思想,平时不大重视其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所造成的。新时代呼唤新使命,也呼唤教育者肩负起更多的责任,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分别从姿态、气息、声带、音准、歌词与情感、艺术处理六个方面对学生开展歌唱训练,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二、浅析小学音乐歌唱训练方法
(一)姿态训练。歌唱作为人们表达情感最重要的方式,无论是歌唱者的歌声,还是歌唱者的姿态,无不在向观众传递信息和情感,试想一个歌唱演员无精打采、面无表情地在舞台上演出,又或者出现诸如皱眉、歪嘴等现象,不仅有损演唱者自身的形象,也达不到歌唱所要传递的情感效果,更无法让台下的观众得到美的享受。此外,不端正的歌唱姿态还会影响歌唱者的气息,使之无法发出清脆、圆润的声音,无法获得动听的歌声。“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与气质的好坏,与其本人的站姿、坐姿等直接相关。因此,小学生在尚未掌握唱歌的方法、技巧前,教师必须先从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态入手,通过亲身示范、教导指正等方式,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教育学生不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歌唱时,都要做到身体端正、举止大方、表情自然。结合小学生特点,笔者认为歌唱姿态训练主要要从站姿训练开始,即要求学生:站直,前胸舒展,腹部微收,两脚稍向两侧分开,两手自然下垂;头部端正,面部肌肉放松,眼睛正视前方。有了这样的歌唱姿态,歌唱者的气息得以畅通无阻,发声器官得以正常工作,仪表才能美观大方,从而达到良好的歌唱状态。[1](二)气息训练。唐末段安节在其《乐府杂录》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由此可见,气息在歌唱中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2]因此,一名优秀的歌唱者,在歌唱中能达到音律的准确、吐字的清晰、情感的真挚等效果,除与自身的禀赋有关外,更多得益于后天的科学训练,尤其是与日常的气息控制训练有直接的关系。鉴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及发育状况等因素,在教学中可以采用“S手势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气息控制的训练,即教师将手掌置于胸前,当学生看到此动作时发“S”声音,并通过教师手势的静与动、伸出与收回等动作,对发“S”声音进行声断气不断的渐强、渐弱控制气息训练;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对学生观察,检验学生训练是否正确、是否到位。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针对性训练,例如低年级学生在难以掌握呼吸技巧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稍浅的吸气方法即可,让他们慢慢地吸慢慢地呼;而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则应指导其增加吸气的深度,并使学生具有保持和有节制地呼吸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腹式呼吸法训练,让气息由于腹肌的收缩而呼出。(三)声带训练。儿童倘若与生俱来就有很好的声带和天赋,今后要想在歌唱中有所提高和收获,除了科学合理地训练外,后天对声带的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里尤其表现在童声期与变声期。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深刻了解、掌握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声音特点和用声方法,并针对性地开展训练,避免错误的训练方法和发声方式给学生声带带来的伤害。基于此,将声带训练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学1-2年级,此阶段是学生幼声进入童声的早期阶段,此时学生气息较短,其嗓音呈现出稚嫩、清脆、明亮等特点,需要降低曲目的难度,学生的音域大致控制在C-C2左右即可。第二阶段是小学3-4年级,此阶段不仅是童声的中期阶段,更是童声最好的阶段,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也逐渐提高,音域也逐渐在扩宽,因此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曲目;期间,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对中年级学生进行合唱训练。第三阶段是小学5-6年级,此阶段是童声的晚期阶段,并由此进入变声期,由于变声期的声带容易出现轻度的炎性水肿问题,一旦保护不好,对学生今后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及家长介绍一些具体保护声带的方法,并提醒学生不要大喊大叫、无节制地使用嗓子,而在具体的歌唱教学中指导学生轻声高位进行唱歌,让学生采用多听少唱、轻声哼唱等方法保护声带,以备变声期结束后开始唱歌。(四)音准训练。音乐作为一门以听觉为主的艺术,大多数人都错误地认为唱歌的好与坏源于个人的天赋,而其实是取决于歌唱者的音准准确与否,这是能唱出优美歌声的关键。其实小学生是没有固定音高概念的,如果音乐教师在小学阶段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尤其是加强其音准的训练,完全可以让缺少“天赋”的学生唱出优美的歌声。而关键在于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从乐理、视唱练耳入手,理解并掌握自然音阶、半音阶、全音阶等基础知识,并通过加强器乐训练、听唱歌曲等,让学生能通过乐声找到音高、音准。此外,教师还要多开展范唱训练,让学生跟着教师慢慢找到音准、音高。(五)歌词与情感训练。民族传统唱法追求的是“以字领腔,字正腔圆,以字带声,以情带声”,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也不例外。基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不宜向学生讲解太多、太深的理论知识,但可以在歌唱教学中加入朗读歌词训练,通过反复朗读歌词达到情感训练的目的。朗读歌词训练方式有别于语文课中的朗读,可采取高位置、轻声、有感情的朗读方式,使学生打开口腔,投入感情,产生共鸣。此外,教师在日常歌唱教学中不可采用日常低八度白声的发声方式,而是合理使用高位置发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提示;同时,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采用轻声、高位置、有共鸣的发声,训练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只有这样长期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唱歌时能够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六)艺术处理训练。通过上述五种训练,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歌唱基本技能,但不同歌曲所传递的情感和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还要带领着学生针对具体曲目进行细致分析,以加强学生艺术处理能力的训练。即针对具体曲目的发音吐字、旋律特点、曲谱装饰音、二声部等进行分析,规范学生的演唱速度、情绪、力度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处理技巧,进而取得以情带声、以情促声、声情并茂的歌唱效果。例如,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是一首羽调式、单二部曲式的歌曲,汲取了湖北、四川一带船夫号子的音调,高亢而嘹亮。演唱技巧应为:开头为引子部分,学生喉咙要放松,以气带声。歌曲第一部分学生用叙述的方式表达出对家乡的喜爱之情,歌曲的后半部分学生则用自然、流畅、舒展的声音演唱。通过上述的归纳分析,能够使学生基本掌握这首歌曲的艺术处理方法,中速、欢乐、风趣、甜美地演唱歌曲,将歌曲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3]
三、结语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四有好学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音乐教师必须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综合考虑学生的学情、生理、心理等,不断探索出适合新时代小学音乐歌唱的训练方法,通过歌唱姿态、气息、声带、音准、歌词与情感以及艺术处理等六个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歌唱技巧,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新.浅谈音乐课上的合唱教学[J].黄河之声,2011,(23):79-80.
[2]徐倩.谈歌唱艺术中的打牢基础揣摩技巧[J].才智,2017,(01):205.
[3]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音乐(简谱.五线谱)五年级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甘甜甜 单位:漳州芗城第二实验小学
- 上一篇:少数民族音乐史料的价值分析
- 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学与徐州琴书的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