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葫芦丝教学技巧与情感表现
时间:2022-01-15 08:52:42
导语:小学葫芦丝教学技巧与情感表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作为一种吹奏类乐器,葫芦丝演奏过程当中既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应用,也应该有充分的情感表现,这既是提升葫芦丝演奏水平的本质要求,也是小学葫芦丝进阶教学过程当中所必须有效解决的核心问题。对此,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及演奏经历,在分别论述葫芦丝演奏当中的气息、舌头及指法技巧的基础之上,针对各自技巧下的情感表现方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与总结,旨在为今后的教学调整与改进积累更多的经验并获得更多更具有效性的指导。
[关键词]小学;葫芦丝;技巧应用;情感表现
小学葫芦丝的最终教学目标不应仅仅是能够演奏一些曲目,为了能够为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就需要通过教学为其提供一个更具适用性、专业性的指导。在器乐演奏过程当中,技巧应用与情感表现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两大重要演奏要件。失去情感而单纯追求技巧,就如音乐作品丧失灵魂般变得索然无味。失去技巧也就大大降低了音乐作品情感的表现力,甚至可以说即使情感已内化于心,但也无法外化于声[1]。所以,在小学葫芦丝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与培养学生能够准确感知作品情感的基础之上,基于作品情感的需求应用技巧,基于技巧的应用来做以不同的情感表达。
一、教学现状及反思
新时期,在素质教育观念及模式的指导之下,小学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也逐步向着多元化、人性化方向发展。其中,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开展器乐类教学,比如葫芦丝教学,既有助于丰富教学的发展内涵,也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结合现阶段小学葫芦丝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于葫芦丝这项器乐怀有较为浓厚的兴趣,课堂学习氛围也较为活跃,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具备了对技巧的初步应用能力。但是,就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学而言,由于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不够深入,相关实践不够成熟,导致器乐教学在具体推进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学生在进行葫芦丝曲目吹奏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在技巧应用与情感表现的融合上还存在较大不足,单纯从技巧应用角度来看或许已经达到基本的操作要求,但是情感表现还较为欠缺。对此,教师往往寄希望于通过多练习以实现情感表现力的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却不够,也并未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设计,致使学生即使反复练习,但由于未能接受到更为专业、及时的指导,结果也往往是事倍功半[2]。
二、小学葫芦丝教学中技巧的应用与情感表现
(一)气息技巧与情感表现。1.合理应用呼吸技巧。掌握气息运用技巧,是葫芦丝演奏的基础能力。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人呼吸频率在16~18次/分,而此时的空气吞吐量也不是很大。然而,在葫芦丝演奏过程当中,由于需要对乐曲情感加以表现,一般情况下的呼吸节奏及空气吞吐量此时发生了变化。人体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鼻腔来完成吸气与吐气,而在包括葫芦丝在内的诸多器乐吹奏过程当中,伴随着或快速或悠扬的旋律,单纯依靠鼻腔并不能够有效达到气息运行要求。于是乎,吹奏者就需要口鼻同时来完成。对此,教师需要基于有效的训练来培养学生掌握并使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以此来提升气息运用技巧并最终实现情感的传达。具体来讲,常见的三种呼吸方法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法。其中,就胸式呼吸而言,是一种主要在胸部完成呼吸的模式;就腹式呼吸而言,是一种主要在腹部完成的呼吸模式,其中也会有横膈膜的参与,所以腹部呼吸又被称之为横膈膜式,这种呼吸方法运用于人体自由呼吸和睡眠状态中;就胸腹式呼吸而言,是胸式与腹式呼吸模式的结合,也综合了二者的优点,极大提升了吹奏者对于气息的存储量,该方法也是包括葫芦丝等在内的管乐器吹奏过程当中所极力推荐的一种呼吸方法,尤其适用于乐句不太长、音量不太高的吹奏过程[1]。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葫芦丝气息的运用与其他吹奏乐器比较不同的是,葫芦丝吹奏过程中,越是高音气流就越弱,其中尤其是“5”“6”两个高音,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力度和强度,运用较短和较轻缓的气息来吹奏。2.灵活运用气震音。气震音,即腹震音,是葫芦丝吹奏当中一个较为常见且重要的应用技巧。通过气震音的有效应用,能够极大程度上实现音乐作品情感表现力与感染力的提升。该技巧主要是通过收缩腹部来形成颤动的气流,当然也有大、小、快、慢之分。需要注意的是,气震音的使用需要建立在足够音准的前提条件之下,同时还需要结合乐曲情感需要来灵活应用。一般情况下,气震音应用于长音的基础之上,讲究均匀流畅。比如在《金色的孔雀》这首乐曲当中,曲谱当中的“tr”表示颤音,颤音的演奏方法并不难,一般情况下是在本音上方二度音反复演奏,而当上方标记为3,那么就是在本音上方三度音反复。然而,其中需要注意的是,“3”的颤音要演奏成“35353”而非“34343”,一方面因为“4”这个音的指法较为复杂不易变换,而且通过葫芦丝吹奏出来听上去会有些不够实在。3.尝试循环吸气。虽然说小学生年龄尚幼,身体发展尚不成熟,但是基于培养学生应用技巧认知及提升未来器乐演奏能力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循环吸气的技巧原理并进行有效尝试。所谓循环吸气,指的就是在吹奏的过程当中,用掉三分之二的气,将口腔中所存在的气作为补充,通过腮帮将之逼进吹孔以实现继续吹奏,而此时鼻腔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吸气补充,以此来循环进行。当然,在此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循环吸气虽然能够实现音响的连绵不绝与长久不息,能够更好地满足一些急于用一口气来表达音乐情感及内涵的乐句吹奏需要,能够给人一种余音缭绕且不绝于耳的听觉美感,但是在使用频率与节点上一定要注重合理,既不能从头到尾不间断地使用该技巧,也不能在相关适宜的节点上发生不平顺过渡的现象。前种情况会让整首乐曲缺乏情感起伏变化,后种情况会给人一种突兀感,让人不自觉脱离乐器所描述的情感意境。教材当中的《赶摆》《牧歌》等歌曲都采用了循环吸气这一技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在进行曲目练习过程当中,起初可以基于自身的感觉来练习循环吸气,之后再按曲中标明处换气,待今后练习熟练掌握之后再按照曲谱来进行。(二)舌头技巧与情感表现。舌头技巧在器乐吹奏过程当中可谓是点睛之笔,舌头技巧的有效应用,能够将音乐的风格及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相反,如果缺乏舌头技巧,那么将会大大降低乐曲吹奏过程当中的情感表现力。一般情况下,在进行乐曲吹奏过程当中,比如形成于近代的单吐、双吐等,在抒情乐句的每个音开头,会用舌头轻轻吐出。在李春华编著的《葫芦丝巴乌使用教程》第155页的练习八和练习四就可做双吐速度练习,教师可以先组织引导学生来进行单吐的学习,因为吐单音相对来讲技巧更为简单,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基于乐句吹奏的需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双吐音的学习,以更好地满足乐句吹奏的速度及情感需求。(三)指法技巧与情感表现。指法技巧是学生进行葫芦丝吹奏学习过程当中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全面、娴熟的指法,搭配上文所提到的对“气与舌”的有效应用,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对乐曲的演奏能力,同时也更具及情感表现力[2]。举例来讲,比如倚音,在很多乐曲演奏当中都有所应用,常以装饰音存在,能够提升乐曲的味道。再比如滑音,有“指滑音”与“气滑音”之分,其中就“指滑音”而言,是通过手指在音孔上渐按或渐开放的一种指法技巧,而“气息音”则是通过控制与调节气息(比如口风的强弱急缓等)吹奏来发出的滑音效果。在具体吹奏过程当中,“指滑音”与“气滑音”一般以相互结合的方式共同存在,“指滑音”进行时,配合“气滑音”,由此能够使乐曲变得更加柔和,也有助于其情感内涵的表现。
总而言之,在器乐演奏过程当中,技巧应用与情感表现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两大重要演奏要件。失去情感而单纯追求技巧,就如音乐作品丧失灵魂般变得索然无味。相应来讲,失去技巧也就大大降低了音乐作品情感的表现力。对此,在小学葫芦丝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着重于学生的技巧提升与情感表现。当然,气息、舌头以及指法技巧最终都是要为音乐内容和其所营造的意象而服务的。换言之,音乐是以一种非物质形态而存在,而音乐所继承和传递的情感更是其核心所在。所以说,在小学葫芦丝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掌握演奏的技巧,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所学技巧可为情感表现而服务,使学生的作品演奏动听、传神。
作者:阮韦
- 上一篇:论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
- 下一篇:浅谈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