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育的作用
时间:2022-11-18 08:47:00
导语:音乐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育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音乐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音乐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对音乐的感知变化的学科,音乐心理学被普遍用于医学和教育等领域。音乐通过节奏、音高以及音色的变化能够促进人们音乐感的形成,提高人们音乐想象力和音乐美感。本文将对音乐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应用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朝阳学科,科学家通过对人们音乐感知研究发现,音乐通过自身因素的变化能够带给人们心理上的变化。音乐心理学与小学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在音乐教学中得到应用,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感和想象力,对小学生音乐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1]
一、音乐心理学的发展
音乐心理学研究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最初音乐心理学注重于音响和感觉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初期,音乐心理学开始重点研究音乐和对人们心理产生的影响,此时的音乐心理学对音乐属性和音乐才能问题研究更加侧重。进入到20世纪50年代,音乐心理学开始将音乐感知和人们对音乐的认识过程纳入到音乐心理学研究范畴。
二、音乐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音乐心理学研究人与音乐之间的感知关系,通过音乐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教师能够全面掌握学生音乐学习状态,进而对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更深入的了解,结合学生的个性,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获得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改善学生心理状态,为小学生健康成长产生正面影响。(二)能够培养小学生乐感。乐感是人们对音乐音高、节奏、旋律等要素的感知能力,乐感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以后的音乐学习和鉴赏,甚至能够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培养良好的乐感,有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通过音乐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能够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产生客观的认知,了解学生在乐感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教学中的心理变化,进而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乐感和音乐鉴赏能力。[2](三)有助于学生加深音乐记忆。音乐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敏感的情绪感知,通过不同音乐结合相应生活场景能够使学生产生更加丰富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心理学研究,能够有助于教师对音乐记忆产生深刻理解,将音乐与生活情愫相结合,针对不同的生活场景进行音乐记忆强化训练。学生通过对生活情境的感受进而形成对音乐的感受,将音乐的节奏、旋律融入自己内心,丰富学生情感世界。
三、音乐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音乐心理学是研究人对音乐产生的心理效果。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力和音乐审美感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一)培养小学生音乐记忆力。1.创设教学情境,加深小学生音乐记忆。小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受到生活阅历的限制,常常无法将音乐与生活场景联系到一起,因此,在音乐记忆方面,能力较为薄弱。培养小学生音乐记忆力,就要多创设与音乐内涵相符合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将音乐与生活结合起来,形成视觉、触觉和听觉多维度感知,进而加强对音乐的记忆。例如,在组织小学生进行春游前,进行《郊游》音乐教学,当旅游队伍在田间小路上行进,唱起《郊游》,音乐的旋律将与行进的节奏、田野广袤、学生轻松愉快的心情相融合,将这种多维度的感知变成一种深刻的记忆,渗透进学生脑海中。学生不仅对音乐会产生深刻的认识,也将对这种生活场景产生更深刻的感触。2.利用影像演示,加深小学生音乐记忆。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多媒体功能实现对情境的创设,能够为音乐内涵的表达营造出理想的氛围。在进行《小雨沙沙》儿歌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对春天小雨景色的播放,展示出小雨中万物复苏的情境,将情景与音乐融合在一起,使场景记忆与音乐记忆相互促进,提高小学生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感受,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3](二)培养小学生音乐想象力。音乐想象力培养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音乐教学,能够使学生放飞心灵,将音乐内涵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中,形成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的养成将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状态的培养。1.通过对音乐背景文化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在音乐在创作中,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中,对音乐背景文化进行深入剖析,能够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对历史文化展开想象,加深对音乐思想内涵的深刻挖掘。例如,在《我的祖国》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结合创作背景或故事片对歌曲进行介绍,并截取故事片《上甘岭》部分精彩片段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新的了解,让学生感悟到战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今年是建国70周年,通过学习和欣赏歌曲,感悟历史和爱国情怀,感受祖国的壮丽和美好,将音乐文化理解和记忆的抽象思维转变成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音乐促进了爱国情感的升华。2.通过将音乐与舞蹈结合,提高学生音乐想象力。音乐总是与歌曲、舞蹈分不开的,通过音乐、歌曲和舞蹈相结合的表现力,提升学生对歌曲背后生活场景的想象,犹如身临其境。例如,在欣赏《春之声圆舞曲》音乐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欣赏歌曲。学生通过学习歌曲、掌握音乐的欢快节奏,感受乐曲的清新活泼,同时,音乐节奏带给学生对春天的无穷想象,体会音乐情境带来的纯粹快乐。3.通过对乐理解析,提高学生音乐想象力。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对乐理的掌握不仅能提高音乐能力,还有助于提高音乐想象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对音乐节拍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学会分辨声音的长短,辨别音乐表达的内容。通过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欣赏音乐,细心体会音乐中的节奏,进而形成自己对音乐的想象,产生个性化的理解。(三)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感。音乐审美感知是基于对音乐基础知识掌握,对音乐内涵和文化产生理解,通过音乐想象力的发挥,形成心理和精神状态提升的过程。1.利用音乐作品欣赏,培养小学生审美感。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就音乐心理学理论将音乐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扩展,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对好的音乐作品进行播放,让学生进行音乐鉴赏的同时,展开对音乐节奏、音乐质感和音乐旋律的品味,形成自己对音乐表现内涵的理解。经过这样的音乐鉴赏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感知。2.利用歌曲演唱,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感。通过多媒体播放,在开始播放时,将歌词与背景音乐相融合,通过歌曲的演唱,让学生产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当学生逐渐掌握了歌曲和音乐的节奏与旋律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功能,将歌曲清除掉,仅播放音乐,让学生利用音乐的旋律和音强变化对想象中的情境进行诠释,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3.通过制造音乐氛围,培养小学生审美感知。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营造音乐氛围十分必要。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文化活动,让学生现场倾听和欣赏音乐的演奏,了解每种乐器的特色和表现风格,体验音乐现场带来的心灵震撼和情感的升华,进而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感知。
四、结束语
音乐对学生健康生活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只有充分理解音乐心理学内涵,通过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音乐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才能促进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郝亚南.音乐心理学在课外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J].艺术教育,2017(z5):66-67.
[2]金美琳.音乐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实践微探[J].北方音乐,2017,37(1):146.
[3]焦倩.浅谈格式塔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7(10):37.
作者:张琰 单位:河南省漯河市受降路小学
- 上一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核心素养提升措施
- 下一篇:高校法学实践教学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