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思考

时间:2022-02-11 11:12:57

导语: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思考

[摘要]在学校打造和雅教育,开展和雅艺术研究的背景下,如何将音乐教学中的合唱教学做好,做实,指导学生在合唱中,关注双(多)声部的和谐配合,合唱过程中努力做到声部旋律区别却演唱效果相融、追求合唱过程中和而不同、雅正相融的呈现效果,都是和雅艺术课堂打造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和雅教育;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思考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演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合唱水平都呈现出疲软的状态,甚至有随着年级升高,合唱能力倒退的现象。

一、现状

(一)教师素养的局限制约了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合唱教学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对音准、音色、声部均衡等因素的准确指导与协调,在合唱过程中对声音、情感、风格等音乐艺术表现的和谐与统一的指导等等,以及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如何在方法上改善和创新……然而,大多数教师缺少这样的全面性。(二)音乐课时的紧缺限制了合唱教学的有效性。以苏少版三年级第五册音乐教材为例,连封页《义勇军进行曲》一起,一共有18首学唱歌曲(其中合唱歌曲4首),16首欣赏歌曲,8首竖笛学习曲,另外各种音乐活动、表演、创编、小剧本等,以一周两节音乐课的频率,完成这些内容,很赶,加之三年级开始的器乐学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合唱教学,势必和孩子们渐行渐远。(三)学生实际的差异影响了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基础和整体水平是影响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又一重要因素,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的差异、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异、有音乐学习经验和无音乐学习经验之间的差异,都给我们的合唱教学带来影响。

二、对策

(一)合唱教学要善于做加法所谓加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满足于现有的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而增加的一些改良性的教学措施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以便取得好的效果。1.善于在教材使用中做加法以苏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诸如《音乐是好朋友》、《白鸽》、《小儿垂钓》等歌曲,编者都有意识地在为培养学生初步的合唱能力做准备,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挖掘到其余教材的潜在价值,如:《牧童之歌》、《阿西里西》等歌曲以及第五单元中的古诗诵读,可以用来让孩子们做卡农练习;对于一些齐唱类歌曲,稍作变化,我们依旧可以用简单的合唱方式来完成,如第四单元歌曲《树叶儿飘飘》中的最后三个乐句,我作了如下处理:类似这样的处理,对歌曲稍作变化,难度不大,不但增强了孩子们对歌曲的兴趣,还使他们对这种变化有更加持久的注意力。另外,在观摩南师大附小尹润萍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游子吟》一课中,教师为歌曲编排的二部合唱,将歌曲表现的母子情深演绎得更为淋漓尽致:在教材再创造中,尽力为学生的合唱创造各种他们能接受的机会和平台,设置一些他们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这对于学生合唱能力的提升,成效不言自喻。2.善于在角色分配中做加法对于刚刚接触合唱的孩子来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怎么解决?我的做法是在合唱角色分配中,时常有教师的加入。当孩子们掌握一个声部的演唱以后,要求孩子们在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仔细聆听教师的演唱,邀请部分学生,离开原来的声部,加入教师的声部,在此基础上,再将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声部,双声部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明显难度较大的声部中,通常不一定要求学生完全掌握两个声部的旋律,而将范唱录音作为其中一个声部,学生的演唱作为其中另外一个声部,待到学生有能力完成两个声部,再尝试,如此,带给孩子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难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善于在教学流程中做加法从某种程度上说,小学阶段的孩子如果一直枯燥练习,练习效果会大打折扣,且容易唱坏嗓子。于是,我采取的方法是:加强聆听,分散练习。音乐课堂中的任何一个教学环节,如果教师有心,均能成为培养学生有效聆听的手段,如日常的欣赏活动,三年级上册的欣赏歌曲《DoReMi》、童声合唱《小儿垂钓》、《听一阵阵歌声》等内容,教师均可提醒孩子在欣赏过程中关注双声部的配合、此起彼伏的歌唱效果,以及和声的丰富音效。让有效聆听,从教师的指令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每一节音乐课,和孩子来做做练耳的小练习,如:单个音的听辨和模唱,简单的三度音程、五度音程、甚至是八度有音程分声部来合一合,挑选一些简单易学的儿童歌曲如《小星星》等来练一练卡农,让孩子们逐渐懂得并适应:合唱中,采取轻声唱的方式,合唱不是比嗓门,是相互配合;在合唱活动中,会听和会唱一样重要。(二)合唱教学更要善于做减法。如果说,对教材内容做加法,对角色分配做加法,对教学流程做加法是进行合唱教学的有效手段的话,那么,相比于做加法,在恰当的时候,更要善于做减法,舍得做减法。1.对演唱伴奏做减法我们发现:孩子们离开了钢琴,能完整唱完一首歌曲的,真的不多。因此,在一些简单的双声部歌曲,以及一些常见的音程练习中,确实可以少用或者不用伴奏,对钢琴或者是伴奏的依赖或者舍弃,更多的时候需要时机,初学阶段,钢琴的作用很大,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可以逐步减少钢琴的使用,从上述角度来看,对伴奏做减法有必要。2.对教材内容做减法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是我们要学会做减法的另一要点。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儿垂钓》一课,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适当对教学内容做了减法,前半部分的节奏和结构就比较规整,适合加入卡农诵读或演唱,因此,在前两个乐句,我让孩子们进行卡农练习,而到后半部分难点较多,采用齐唱的方式来表现,一堂课下来,学习难度适宜,学习效果显著;另外,在不同的班级中,根据班级实际水平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减法,让不同的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到合唱活动中,不会因为目标设定过高而影响不同学情的孩子对合唱的兴趣及学习。3.对思维定势做减法心理学认为: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但有时候,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对于三年级的孩来说,我们可以摈弃反复枯燥的练习。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牧童之歌》一课,不一定先要从介绍新疆风土人情出发,不一定在一声部完成后再加入二声部学习,采用直接导入的方法,在钢琴上弹奏lamidola四个音,让学生用“啦”来模唱,用柯尔文手势来辅助掌握音高,接着教师在孩子们的模唱中按节奏加入念白诵读或者演唱,再邀请全班同学分角色表现该乐句的双声部,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课的合唱难点。很多时候,双声部学习,教师如临大敌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反而加重学生的焦虑,少一些思维定势,多一些方式方法改变,效果反而更好。柯达伊说:“只为我们自己歌唱是没有价值的,两个人一起唱会更好,逐渐的越来越多,成千上百的人一起唱,直到我们成为一个伟大的和谐的音响,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更美好了。”不可否认,合唱很难,然而合唱教学,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合唱的美妙,一旦得法,便可领略到个中滋味。三年级的合唱教学,也许,刚刚处于起始阶段,然而,处处把握时机,时时都有准备,相信:多声部组合,可以和而不同;合唱教学,曲径定能通幽。

作者:何晓芬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辛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