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舞蹈律对培养学生动觉智能的意义

时间:2022-02-15 09:29:15

导语:小学音乐舞蹈律对培养学生动觉智能的意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音乐舞蹈律对培养学生动觉智能的意义

摘要: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现阶段对人类智能的评定并不仅仅停留在智商层面,而更看重个体在各方面的智能均衡发展。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一种关于智力的新理论,为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育者指出了新方向。舞蹈艺术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对人类智能特别是身体动觉智能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小学音乐课堂中结合舞蹈律对培养学生动觉智能意义

关键词:音乐课堂;舞蹈律动;动觉智能

现阶段教育部门对艺术课堂非常重视。在校园中艺术教育正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进入到全国各大中小学课堂。特别是各小学校园,相继都提出不断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教育者也希望通过艺术课程能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塑造人格等多种意义。因此在这个背景为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乐器、舞蹈等多方面教学形式来丰富课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者加德纳提出,智能分为八种。其中动觉智能占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将动觉智能定义为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达思想和感觉,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或改变事物的能力。进一步来说,拥有较强动觉智能的孩子能够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身体,善于利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我们不难发现,艺术中的舞蹈形式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建立在动觉智能基础上的艺术。然而在现阶段的中国,舞蹈由于其综合性、专业性强,独立的舞蹈学科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地位。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一些低龄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舞蹈律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动觉智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舞蹈律动与动觉智能

根据动觉智能的含义,我们可以发现,通过有节奏的有规律的律动可以达到控制身体来表达情感与思想的作用,在此时肢体能过做出恰当的反应。在音乐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结合舞蹈肢体律动引导学生通过肢体来表达音乐,感受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动觉的养成可以由以下方面:1、根据音乐引导学生做出有规律有节奏感的身体律动来表达情感。2、通过相应的肢体律动给出恰当的肢体反应。艺术的起源说,舞蹈源自于劳动源自于生活,肢体律动配合音乐体现出原本性,因此舞蹈是培养学生动觉智能的非常好的手段之一。

1.1舞蹈是一门以肢体律动为基础的艺术:舞蹈是一种在不断变化这的运动,是一种流动的艺术。在舞蹈的过程中,表演者的肢体律动是符合音乐节奏的,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这种特征从最早期的舞蹈起源说就有过。在留下来的历史记录中,如壁画、岩画等各种作品都能得到印证。通过舞蹈,人们来表达自己的内心需要。舞蹈主要是通过人的肢体来表现。加德纳认为:“在所有身体技能的运用中,没有哪一种能超过舞蹈的高度,或者没有哪一种身体技能的运用,比舞蹈与文化的关系更密切。”

1.2舞蹈教学以身体动觉智能培养唤起学生个人生命能量:用舞蹈肢体律动解放肢体:小学生的其他课程都是需要长时间坐在课桌前学习,但是舞蹈就可以给学生拥有更多的可能。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学生可以跑、跳、动、演。在一系列有节奏的设计的舞蹈律动中,学生可以自由的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身体,在举手投足间根据音乐来解放肢体。用舞蹈肢体律动传递感情:舞蹈拥有独特的肢体语言使思维,通过肢体表达学生情感与认知相结合,在学习时,学生能通过这些律动感受到用肢体传递情感的独特体验,从而能提高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利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教孩子表达情感更能让孩子活泼充满童趣与创造力。用舞蹈律动放飞想象:在课堂上,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学生编排表演与演绎不同的舞蹈肢体律动,学从身体智能培养出发促进对大脑创新意识的锻炼,表达他们对事物不同的感受和想法,激发了学生发现、探索的欲望。教育工作者应当重新审视舞蹈艺术对人身体动觉智能的培养,以舞蹈激发中小学少年儿童的生命能量。

2如何有效的在小学课堂中结合舞蹈肢体律

本人从事毕业至今从事小学音乐教育近5年,对于音乐课有着自己的理解:音乐课堂的教学不只是单一的传授乐理知识,而是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用心体验的过程。而采用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能使小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能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是特别重要的环节,以下就是作为小学音乐教育者对如何有效的在课堂中结合舞蹈肢体律动的一些看法:

2.1利用舞蹈律动进行情境创设:在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今天上学了》这首音乐作品,就可以营造刚走进校园的情境,让学生背着小书包根据音乐的节拍走进教室。如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平安夜》《铃儿响叮当》也可在教室营造圣诞的氛围,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律动中来,这样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表现欲、积极性。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要是能用生动的舞蹈动作形象,将所要学的歌曲内容表达出来,制造适合所学歌曲的情感的氛围、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浓郁的求知欲走进音乐课堂。

2.2有形象的事物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模仿:在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四小天鹅舞曲》,首先播放视频,要求学生仔细听,说说你听到可爱的天鹅在干什么?在这一活动中,能使学生发挥想象并听辨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形象,用自己的身体来模仿天鹅走路跳舞等等表示听到的不同音乐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学生想象和表现过程中,当表现天鹅时,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鸭子的形象特点去模仿以表现。尽管有的学生表现的不太好。我会立即耐心鼓励并指导他们,因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起点不一样,所以学生有差异性是很正常的,只有不断地引导和鼓励他们,才能在日常教学中自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3无形象的事物可以让学生创设或模仿老师的动作:在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课欣赏轻音乐《杜鹃圆舞曲》,音乐知识的重点是三拍子,让学生感受三拍子具有的摇荡的感觉,我先让学生闭上双眼,用心听音乐,再把自己听音乐后的感觉说出来,学生说有在天空中飘荡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发现问题———原来是由于拍号三拍子的原因),此时我总结圆舞曲又称华尔兹,通常都是三拍子。三拍子节奏的特点,具有飘荡摇动,摇篮曲的感觉。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创设出适合表现三拍子并能表现出它强弱弱特点的动作。有的用一次跺脚两次拍手表现;有的用一次拍手两次拍肩表现;还有的用上前一次退后两次的步法表现。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体验并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运用他们生活中的感知,在丰富的音乐形象中把抽象的音乐变为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音乐并发展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以及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把握。新课改对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舞蹈律动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舞蹈律动也贯彻了新课改的理念。音乐教学的方法需要在实践中创造,更要运用于实践,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更应如此。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唱歌,而是通过音乐教育去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并通过这个过程实施审美教育。舞蹈律动就是能在音乐教育中实现这一教学理念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广泛灵活的运用将大大有助于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新一代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

作者:李哲 单位:深圳市龙岗区星河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吕艺生.素质舞蹈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2]武艳.多元智能理论对舞蹈教育的启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3).

[3]刘沛.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J].舞蹈,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