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探析

时间:2022-02-19 09:53:03

导语: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探析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必须要与儿童心理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儿童心理特征作出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就基于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效,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儿童心理;教育策略

音乐是一门表演性艺术,它能给人们带来听觉的盛宴,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心灵,让人们在体验美感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音乐教育又不可盲目而为,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化开展的过程,需要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紧密相连,继而采取与之相符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成效。因此,作者重点就基于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为小学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儿童心理的特征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也会发生一定变化,这是人的成长使然。作者根据对各年龄阶段儿童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方面的特征及其变化,具体可归述为以下几点:

(一)思维特征

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够成熟,他们的思维方式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又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具体形象性。一般情况下,年纪较小的学生还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存于直观、外部特征感知层面上,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词汇,并能通过一定数量关系的词句表达出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对概念的掌握也会有所深化。除此之外,大多数儿童的思维活性非常强,他们往往不能将注意力稳定、持久地集中在某项事物上。对某种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小学生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关注它的静态发展和动态发展。而对于抽象的概念或定理,小学生则不会感兴趣,此时他们的注意力相对比较分散,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易长时间地定格在理论教学上。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注意范围有限,所以不宜设置过高的教学要求和过重的教学任务,要注意音乐教育与小学生思维特征的融合。

(二)情感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都有所增强,他们的情感日渐变得丰富、深刻、稳定。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已能初步掌控自己一部分的情感,但是情感波动时有出现。例如,小学生在受到老师或同学的赞扬时,常常会进入一种亢奋的状态,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会随之增高,而当他们受到批评时则会表现出低落的情绪。此时小学生在经历了爱憎分明的情感体验之后,他们在面对具体事物或人物会流露出相应的爱憎情感,比如对父母、亲人的爱等等。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阅历的丰富,小学生的情感日渐趋于稳定,自我意识和道德情感逐渐养成,他们渴望获得父母、老师以及同学的尊重和认可。直至此时,小学生的好恶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头或面部表情上,更多地付诸于行动当中。譬如,他们对英雄人物的热爱不再单纯地存贮于心里,他们可以将这种精神意志融入到实际行动之中,通过这些先进人物或事例来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帮助他人,此时他们的爱已可延展到教师、同学乃至祖国、人民身上。

(三)性格特征

小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发育得都很快,他们拥有旺盛的精力、活泼的性格,但是同时由于他们的性格不成熟、自制能力差,所以遇到与自己意愿相违背的事件时容易产生冲动甚至过激行为。另外,他们在进行某项活动时,自身的自控性以及持久性较差,基本都是在外界压力的催动下才行动。这在教育中的体现就是,小学生的初始学习劲头很足,但却常常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地将这种劲头保持下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会渐渐增强,他们能够依靠自己完成教师预留的学习任务,即使遇到某些课业难题时,他们有时也能调控好自己的情绪,鼓励自己不放弃、不分心,直至问题解决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性格的养成不仅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还与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着莫大的关联,因此,三者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以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基于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

作者结合上文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分析和总结,从小学音乐教育的合唱教育、器乐教育以及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就基于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一)合唱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创造性心理的培养

任何一种形式的表演艺术,都会经历创作以及二次创作,只有这样,艺术才能长存于世并流传下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音乐教育就是一个音乐再创造的过程。音乐曲谱寄托了作曲家的思想情怀、精神意志,是作曲家通过自己的主观思维创造出来的,我们要想将其化为一种流动的情感艺术并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必须要依靠演绎者再度创造才能实现。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述说的那样,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外。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应结合本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善于因势利导,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受教学生引入到音乐艺术再创作的情境当中,深度挖掘音乐词曲中所潜藏的台词并加以应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利用不同的情感、情绪进行合唱演绎。在此之前,音乐教师要全面分析教学歌曲旋律的高音、节奏、速度、力度、和声、曲谱风格等要素,掌握作曲家的创造背景、环境和立意,深刻理解该词曲所蕴含的思想和内涵,以此为基础,音乐教师借助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他们领会这些内容,继此之后,音乐教师做出一些演唱艺术上的处理,例如音色、音调、谈吐气息、咬文嚼字甚至演出服饰等,让学生的创造心理在核查那个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挥,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器乐练习中加强对小学生坚毅、协作等精神品格的培养

器乐练习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和必备环节,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器乐知识和器乐应用能力,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和方式,这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这一小学音乐教育目标的完成,需要音乐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借助一些载体,开展一些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中形成小学生坚毅、协作等优异的精神品格,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器乐这一教学载体,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器乐演奏练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培育他们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他们高质的精神品格。具体而言,小学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多种多样的器乐比赛或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声部、多器乐的演奏教学、指导,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器乐训练中在学生之间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感悟个人演奏和合作演奏两种不同状态下器乐美感传达的差异,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合作演绎出的旋律才是最美妙的,只有凝聚了众人之力的演奏才是最具震撼效果的,从而刺激他们自觉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与此同时,小学音乐教师还应时常为学生设一些教学情景,譬如,组织学生欣赏名人名家的演出影像,向学生传播他们的成长经历,告知学生每一位成功演唱家背后付出的艰辛,让学生们懂得只有刻苦训练、百折不挠地付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演奏出优美的乐章。反之,假如只依靠自己与生俱来的才华,而不愿付出,害怕成功历程中的艰辛,缺乏坚毅的精神思想,那么自己与成功也会越行越远。

(三)音乐实践中加强对小学生个性的培养

正是因为人类个性差异的存在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而,小学音乐实践教育中加强对小学生个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能力直接关联在一起,最终影响了活动的效率和成果。根据上文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非常乐意参加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在争取名誉面前,他们大多都具有极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个性心理,时常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例如音乐歌唱比赛、音乐文艺演出等,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的教育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功能,引入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刺激小学生的有效行为。例如,学校可开展音乐艺术节活动,组织小学生进行各类技艺能力比赛,相关教师鼓励并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择取相应的竞赛项目,联合学生共同对表演者进行评奖,给予获奖学生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个性平台的同时满足学生对荣誉感的渴求,并以此来激励其他同学的行为。通过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怯场等不良心理状态,活跃学生学习氛围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自我欣赏、品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育并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总之,小学音乐教育必须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由于作者的个人能力有限,有关儿童心理以及小学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还可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注重加强对儿童心理以及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结合当前阶段自身音乐教育的实际,善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探索、创新更多的音乐教育策略,尽可能地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音乐教育上来,从而让学生在增长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自身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

作者:胡静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

参考文献:

[1]郑育.论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实践途径[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郭宁.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