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德育培养途径探析
时间:2022-08-03 02:54:07
导语:小学体育教学德育培养途径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德育培养是贯彻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实践要求,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必由之路。小学生正处于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其年龄尚小、经验较浅,德育培养对于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更加直观且深刻的作用。基于此,该文从小学体育的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的现状,提出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提高小学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教育;培养;途径
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风尚,也是检验素质教育框架下各门课程实效的重要标准。小学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语文、数学等文化类课程互为补充,共同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其中,引导学生拥有强健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的思想品德,就是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这其中,德育教育又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换言之,如果不能完成理想的德育教育渗透,那么体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其作为素质教育体系下基础性课程的重要课程。因此,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应当重新审视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充分探索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德育培养的有效路径,为增强体育教学的厚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1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的现状
德育教育并非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事实上,受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念影响,德育教育在我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教育形式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自古以来也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者所崇尚的价值追求。新时期,在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引领下,德育教育的地位更加突出。就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德育教育的地位得到了持续的强化,从整体上来说,拥有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多数教师也能对德育教育进行全局性的把握,厘清了德育教育同其他教育板块的联系。但是德育教育本身就具有无形、复杂的特点,如何将其贯彻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持续性的探索,因此,这也成为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总而言之,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持续增强对德育培养重要价值的认识,将其视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同时,要充分结合体育学科的教学实际,以更加精细化的态度将德育培养的目标贯穿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
2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的有效策略
从其本质上来看,品德本身是“无形”的,这就决定了德育培养很难以直观、具体的形式加以展开,而必须采取渗透的方式,真正将德育理念融入最普通的教学活动中去。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打破形式化、生硬化的德育培养倾向,重视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规划,实现德育培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渗透。2.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决定了教学活动展开的方式与形式,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为后续教学的有序展开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调。当前,部分体育教师对于教学设计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为将体育学科视为一项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因此无须进行特别的教学设计,往往只是对教学进度进行简单的规划,这种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德育培养的实际效果。德育培养本身就是一项持续性的过程,它可以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所有环节,如果不能进行合理的设计,很容易忽视其中的内容,进而背离德育培养的目标。就体育学科而言,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重点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导向两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必须认识到,小学生正处于基础教育最初级的阶段,他们的年龄较小,缺乏全面的生活与社会经验,普遍表现出浮躁、多动的特点,很难以一个完全冷静、沉着的状态完成某一个教学任务。而体育学科本身的实践性较强,因此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很容易被放大,进而阻碍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因此,教师应当将帮助学生克服情绪弱点作为德育培养的内容,重点消除学生所面临的这些心理问题,在教学设计中突出设置一些意志性、训练性较强的内容,如在每节课程开始之前组织学生进行中长途跑步训练,帮助学生进入到体育活动的状态。其次,应当设计好鼓励性的话语,在学生运动的过程中对其提供激励,鼓励其以坚韧的态度完成运动。这样的德育教学内容看似细微,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态度,对于实现体育学科的德育培养效果大有裨益。此外,教师应当深刻理解兴趣对于学生的重要导向作用。小学生年龄尚小,其对于世界的认识多源于其对周遭世界的感性认知,对于一些充满趣味性的事物具有天然的热情。换言之,如果德育培养以较为生硬的“说教”方式展开,一方面,与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不相符合,另一方面,也会滋生学生的抵触与反感情绪。因此,利用体育教学活动多元化的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德育教育,是小学体育教师的绝佳选择之一。例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对某一体育技能的训练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忽略了体育运动中自我保护技能的传授,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在这一领域尚未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很大程度上也难以理解保护活动的价值。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提前设计运动伤员抢救的小游戏,让学生分别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参与到抢救活动中来,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时讲述一些运动场上运动员们互相支持的故事,让学生对“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形成更加生动的理解,同时形成对运动保护的感性认知,实现道德修养的有效提升。2.2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来说,其缺乏充分的社会经验,教师、家长这些长辈们的行为常常是其模仿的对象,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扮演着教书育人的导师角色,学生们更容易对教师产生信任,教师无意中的言行甚至都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如果教师在日常言行、教学态度等方面出现偏差,那么对学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就难以估量。因此,要想完成德育培养的目标,为学生创造优质的成长环境,教师首先就应当明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基本态度,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并以积极的示范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发展提供正向的激励。就体育教学而言,与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相比,其教学活动的展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师在语言组织等方面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瑕疵,同时在一些规范动作的示范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意外失误,在这些情况发生时,教师应当以坦诚的态度主动进行自我纠正,并鼓励学生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去发现并指出教师的问题。这样的言传身教,一方面打破了学生对于教师的“权威”认识,使得其能逐渐意识到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效拉近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距离,另一方面,这也传递了诚实的价值导向,为学生提供了积极的榜样示范。可以说,德育培养不在于一句句枯燥的“说教”中,恰恰蕴含于一点一滴的言行中。2.3发挥体育史料在德育培养中的价值。虽然与文化学科相比,小学阶段的体育学科在理论知识方面相对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学科本身是单薄的,恰恰相反,体育学科形成于世界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与持续探索,涵盖着大量意蕴深刻的体育史料,也正是这些体育史料,支撑着体育学科始终保持前进的发展势头。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果能对这些体育史料进行合理利用,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丰富德育培养的素材来源,是新有效的德育渗透。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理解能力,小学体育教师在应用体育史料进行德育培养的过程中,应当优先应用举例法这一基础的方法,即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体味其中的德育内涵。例如,在田径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选择我国著名运动员刘翔的事迹作为体育史料。特别是在短跑等对学生爆发力要求较高的项目训练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畏惧训练难度而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则可以讲解刘翔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乃至亚洲争光的故事,消除学生心中的“退堂鼓”,在进一步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也鼓励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正视成长过程中的挫折。
3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培养是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推进的重要要求,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德育培养的效果,对于其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对于其能否“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小学体育的教学实践中,广大体育教师应当将德育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做好言行示范、有效应用体育史料等多种方式,实现德育培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渗透。
参考文献
[1]魏小龙.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30):54.
[2]万鹏.新课标下渗透在小学体育中的德育教学模式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7):77.
[3]任海龙,王刚,管帅.情景、情感、符号:小学体育渗透德育路径探究———基于互动仪式理论视角[J].体育教学,2019,39(8):18-20.
[4]杨子伟.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223.
作者:陈丽蓉 单位: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
- 上一篇:师生互动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探究
- 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学安全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