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时间:2022-06-16 09:19:29
导语: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客观认识与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三大概念从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看,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及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任务,而厘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及人才培养模式特征的内涵是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塑造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预期和规定,体现一系列思想观念,规定教育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且贯穿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始终,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从国家、学校、专业三个不同层面展开,既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提出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又要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及人才培养定位保持一致,并具体落实到专业建设,充分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特色。民办高校应结合国家层面的具体要求,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对培养的人才做出具体规定,并将它落实到每个专业人才培养中。简而言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二)应用型本科人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述。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具体表现为知识、能力与素质三大要素的要求。其中,知识要素是基础,能力要素是核心,素质要素是知识与能力作用的自然结果,三者相互促进,相互衔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规格体系。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必然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在办学实践中,民办高校应根据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制定符合实际、具有特色、具体的培养规格,并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大要素的关系。知识要素突出表现为具备足够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且保证实践知识的学分、学时;能力要素突出表现为具备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关键是具备创造能力、管理能力;素质要素突出表现为具备综合素质,关键是职业素质。(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征“模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模式”。当今学术界,学者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方面。[1]“培养什么的人”涉及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两大要素;“如何培养人”包含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途径等诸多要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构成要素独具特色,从而出现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征是指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主建设学科专业,以学科为基础、专业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以产学研结合为主要培养途径等。总体上,应用型本科人培养模式呈现“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的特点。
二、民办高校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
民办高校应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及人才培养模式特征的内涵,主要从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另辟蹊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高校发展同质化问题,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一)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学科是构成专业的要素,一个专业通常包含几个学科,两者密切联系,又相互交叉。专业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位,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研究型专业是指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专业,应用型专业是指与行业密切联系的一些专业。[2]民办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要注重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强化应用、培育特色、错位发展。其一,侧重发展应用型学科方向。应用型学科方向是指各学科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术分支领域。民办高校应结合办学定位、社会发展需求、专业建设需要选择和调整学科方向,侧重选择应用型学科方向,以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其二,设置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同时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专业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对接,提升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学科专业竞争力。三是建立学科建设反哺专业建设机制和学科专业一体化的资源保障机制,推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为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实施课程体系构建工程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主动适应新形势,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民办高校要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科为基础、专业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注重通识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一方面,民办高校以“学科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有根本区别。“学科为基础”是指把培养学生具备宽阔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与课程内容对接,开设系统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优质的通识教育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较好完成工作任务。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以“专业应用能力”构建课程体系与学术型高校课程体系有明显区别。“专业应用能力”是指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将企业行业所需的岗位知识和能力的特征与课程内容对接起来,开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围绕启发创新思维、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考核,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三)实施实践教学建设工程1.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相对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开展活动的时间、空间比较复杂,形式、内容比较多样,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完善实践教学建设的核心。民办高校要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科专业为平台,以课程实践教学为主体,以专业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为两翼构建“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践教学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为提升专业应用能力、职业能力而采取具有实践(实验)特征的教学方式的课程,主要包含实验教学、问题辩论、课题探究。专业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实施检验学生掌握、运用专业知识的教学方式,主要包含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实习(实训)。课外实践教学是指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含学校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社会调研、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通往“知”与“行”的桥梁,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相互衔接,逐层递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会创新。2.建设优质的校外实习基地优质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渠道。民办高校应坚持以“协同育人”为引领,依托行业企业,加强统筹与整合资源,重点建设开放式、多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应结合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况,以专业群为原则组建学生团队,并将其安排到不同岗位实习,从而提升不同专业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沟通、组织及协作的能力。此外,学校应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纽带,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同育人,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团队等多方面出发,共同培养人才,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校应发挥协同育人的主体作用,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供给、员工培训、发展决策咨询、科研项目攻关等服务。3.整合与建设实验教学资源有效的教学资源是学校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保障。民办高校长期以来面临教学资源短缺的制约,尤其是实验教学条件方面。民办高校应坚持“资源共享,节约高效”原则,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管理,以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具体来说,可按照学科群组建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验室,搭建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建立校级实验教学中心,统筹全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推进全校实验教学资源整合与建设。另外,应调整、合并和重组专业课实验(实训)室,按照专业群组建实验室,建立院级实验教学中心,统筹、优化各二级教学单位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资源。(四)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学校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民办高校要执行好“放、管、服”政策,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坚持“引进、培养、稳定、提升”的原则,建设一支稳定、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要有计划地安排高学历以及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培训,通过顶岗工作、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外聘优秀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作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让其到学校作报告、短期授课。同时,发挥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加强外聘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的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三是创新教师考核机制,在职称评审、年终教学考核、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调动广大教师从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高效推动“双师型”教师建设。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潘懋元.高等教育论述精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蔡海云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 上一篇:少儿乡土歌谣现状及对策
- 下一篇:表演教学在护理礼仪教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