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价格变动的教学路径探索

时间:2022-01-07 02:42:04

导语:商品价格变动的教学路径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商品价格变动的教学路径探索

本文作者:周世良工作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全面分析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理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1.对商品价值含义、形成、决定规律认识不够。商品价值是什么?商品价值是如何来的?商品价值量有多大怎么判定呢?如果连这也搞不清,又何从去谈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教学中问学生大渡河水有没有价值?有的学生就说有价值,因为河水有用当然有价值。这就没搞清价值含义与形成。价值是劳动的凝结,大渡河水又不是劳动产品,怎么会有价值呢?商品价值量有多大?有的学生认为商品花的劳动时间越多,价值就越大。这实际上是没搞清,商品价值实际上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再有,就是哪一种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学生往往又把握不准了,因而在作题时出错。有些学生干脆把它理解为所有生产者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事实上,这里的平均实际上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参与生产某种商品中的生产者生产时间的平均,而不是总平均。还有就是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混为一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这两个概念是有着明显区别的。简单来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针对个别劳动时间而说的,但必要劳动时间则是相对于剩余劳动时间而讲的,二者不能同日而语。2.不能严格区分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教学中,学生还是能记住价值与使用价值概念,但在实际中却无法分清二者。如学生说,一种商品用途越大,价值就越大。事实上,使用价值大,并不代表价值就大,如果它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价值量就不大。3.把商品价值量与商品质量混为一谈。有些学生认为:商品质量越好价值量就越大。显然,学生观点是不正确的,我们往往发现,由于各个生产者的生产效率不同,生产同样质量的商品所花费时间多少也就不一样,因而销售价格也就有高有低。由此可知,学生之所以犯错,根源在于没有正确区分商品价值量与商品质量两个概念。质量,是指商品使用价值,而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大小。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出质量好的产品,才能更便于销售,因而才能更好地实现价值,并不是说价值量是由质量决定的。同时,随着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后,生产同样质量的商品由于所花时间减少而价值量就降低,商品就会质量好而价格低。所以,并不一定是质量好的商品价值量也越大。4.不能很好理解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这一结论。学生往往认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劳动生产率高,生产的产品多,因而价值量就大。形成该错误观点的原因有两点:即对劳动生产率没有区分和对商品价值量概念理解不清。劳动生产率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它们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拿社会劳动生产率来说,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生产该商品所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因此,单位商品价值量越小。可见,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至于个别劳动生产率所形成的时间是个别劳动时间,是不能决定商品价值量的。5.对于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单位时间里商品价值总量不变这一结论无法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劳动效率提高,生产的商品更多了,因而商品总价值也应更大了,所以劳动生产效率越高的企业才会越赚钱。实际上,不管社会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多少,但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里创造总价值是不变的,因为同一劳动意味着劳动复杂性和强度以及熟练程度都没变,所以劳动者付出劳动总量没变,商品总价值也就不变。(二)大学生在学习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理论中存在诸多问题之原因1.高中阶段相关知识欠缺。大学生之所以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理论中存在诸多问题,最初原因就在于高中阶段相关知识欠缺。而导致大学生相关知识有缺陷的原因有:一是理科生,高中政治走过场;二是艺体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三是文科生有一部分在政治这门课上掉队;四是中学政治教师有的教法欠缺。正是以上诸多因素才导致大学生先天不足,从而影响了对马原理课知识的掌握。2.对马原理课重视不够。马原理课作为公共政治课,学生往往重视不够。学生心目中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因此,上课迟到、早退、缺课现象较为严重,听课也不够认真,上课看别的书,玩手机,睡觉,有的连教科书都不带,进教室就尽量坐后面位置。这样的学习状况很难保证学生能掌握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理论这一难点知识。3.教师教学太理论化,不够具体直观,不善于联系实际,造成学生不易理解。马原理课具有的明显特点就是太抽象,理论性强,不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要形象、直观、具体,要多举例,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易于学生理解把握。但我们的大学政治教师总是不太注意,上课就只注重把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也听得云山雾罩的,效果当然可想而知了。4.缺乏时间保障。马原理课是由原来的马哲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两门课合成的,内容没怎么变,但教学课时减少1/3;高校名义上重视,实际上总在想法压缩两课;马原理课又分成理论课与实践课,这样,原理课又少了1/3的课时,造成理论课教学内容多而时间少的矛盾很突出,往往一个理论根本不敢展开作深入分析,因此,学生听起来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这又怎能正确理解呢?

大学生正确把握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变动规律理论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马克思商品价值变动规律理论的完整知识体系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商品价值变动规律理论中之所以出现许多问题,首先是因为缺乏对相关理论完整准确的把握,往往是对知识一知半解,零零碎碎,因而就不能正确思考问题了。导致学生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新编马原理教材系统性、逻辑性不强,尤其是阐述问题只有干巴巴的几根筋,很难让学生理解。所以,要让学生真正学好,还得在原理课教学中,进行内容拓展,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下面就相关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作一阐述:1.商品价值量决定理论。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花费时间不同,以谁的时间为准呢?马克思告诉我们不由个别时间,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准。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5]。那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如何理解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1)“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的当时社会某一生产部门内,占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条件,而不是指绝大多数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如果绝大部分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只占同部门内总产品的少部分,则其生产条件就不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2)“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在当时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具备正常生产条件的生产者中,大多数生产者所能达到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可见,这里的平均不是一部门内所有生产者的平均,那些非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生产者就不能参与平均。(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的“社会平均”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平均,而是一种上升到理论抽象的平均,它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形成的,决不是靠人去计算得出的。(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代表特定的一个部门,而不是说全社会只有一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个社会内往往有许多生产部门,而不同的生产部门内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和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都不相同,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不可能一样。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是只代表一定生产部门的。(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科技进步,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在不断改善,社会劳动生产率相应地不断提高。所以,在特定的一个生产部门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改变而改变[6]。2.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理论“。率”言下之意就是指效率,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效率。而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是:第一,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第二,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直接关系;第三,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怎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里创造价值总量不变;第四,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第五,商品使用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7]。(二)更多地运用生动、具体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不易理解,教学中要多举实例,联系实际,形象具体一些,才能收到更好效果。下面就相关两个重要知识加以说明。1.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例:近代中国,假设制火柴行业一天总共生产出2万盒火柴。分别由12家机器制火柴的企业和80家手工制火柴的企业生产。其中1.7万盒是用机器生产的,每盒的平均劳动时间是10分钟;0.3万盒是用手工生产的,每盒的平均劳动时间是2小时。问:生产每盒火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这道题要正确完成,首先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由于“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当时某一生产部门中,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条件,而不是绝大多数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因此,机器生产就是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因为用机器生产的火柴在该类总产品中占绝大多数。而在上面使用机器制火柴作为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由于每个劳动者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是不一样的,生产一盒火柴的劳动时间就会不一样,但我们知道,这应当决定于大多数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分钟。10分钟代表的价值量就是一盒火柴的价值量。2.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的理论。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这一内容,是学生很难理解的地方。教学中必须例举才能让学生一下明理。按照马克思原理,劳动生产率分为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这两个生产率的变化而引起的价值量的变化是不一样的。例:(1)制鞋部门皮鞋工人(1个):1小时创5元价值8小时一双皮鞋一双皮鞋价值量=40C+新价值(8×5=40)=80元(2)制鞋部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1小时创5元价值8小时两双皮鞋两双皮鞋价值量=80C+新价值(8×5=40)=120元,一双皮鞋价值=60元。由此可见,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反比关系。下面再用数学方式对此问题来作进一步分析:假设用T表示单位时间,t表示生产单位某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时间,Q表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M表示单位时里商品价值总量,N表示商品数量。可以知道,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某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为:Q=t单位时间里商品价值总量:M=Q.N=t.N=T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分析:第一种情况: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为:Q=t。第二种情况: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某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为:Q1=t1。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单位商品生产时间缩短,则:t1<t,Q1<Q。单位时间内价值总量为:M1=Q1.N1=t1.N1=T,M1=M。从上可知,社会劳动生产率同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不管怎么变,单位时间内的价值总量都不变。因为单位时间一样,同一劳动意味着消耗的总劳动量也一样,所以单位时间内的价值总量就不会变。第三种情况:商品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其单位商品生产的劳动时间会变少,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变,因此,市场上出售商品时单位商品价值还是:Q=t。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时间里生产商品数量增加,因而单位时里商品总价值:M2=Q.N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变,单位商品价值也不变)N2>N,M2>M由此可见,个别劳动生产率同单位商品价值量无直接关系,单位商品价值保持不变。个别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内的价值总量成正比关系[8]。教师在作了上面具体分析后可进一步总结,得出归纳结论:(三)在习题训练中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在学习马克思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中,我们往往发现,大学生不善于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考试中出错率比较高。因此,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多训练,教师及时给以指导帮助。习题训练可以采用课外练习和课堂例题讲解两种方式进行。通过练习,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这几年,笔者收集了一些全国研究生复习考试题中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外练习,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四)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理论的直接感知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缺乏,在课堂上往往对抽象的理论一时难以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原理课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深入企业去调查了解,直接感知。如我校在小学期带学生去参观省内大中型企业。学生们观看了长虹的发展史,知道长虹生产客观条件不断进步,劳动复杂程度在不断提高,彩电也不更新,但彩电价格却在下降,为什么呢?因为劳动生产效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是成反比。综上所述,原理课教学中,我们只要在理论知识上讲透,同时又善于深入浅出,注意具体形象生动,多举实例,加强练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一定能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这一重点和难点知识,使原理课教学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