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运用
时间:2022-11-18 10:44:18
导语:网络课程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素质教育提出要尊重学生意向,使用最贴切的方法加快进行基础学力的培养。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应当结合新时代开展新实践,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应用网络课程,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确保学生能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为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网络课程;中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作为一名专业从业者必须积极引导教育与社会相适应,采用最先进的方法应对新挑战。网络课程的出现导致教育意识形态出现了新的变化,教师应当顺应时代应用网络课程,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视频来把握教学知识点,为学生打造创新性教学环境增加信息教育课堂感染力,以此来增加学生注意力和时间的分配。
各种教学形式由于反映教学存在的方面不同,方式不同,因而存在的作用也不同。传统教学模式下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学生难以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难以在课堂中获得自我效能感。长此以往学生陷入恶性循环,学习兴致缺失。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急需进行改革以应对面临的一些情况和问题。教育家重视教育领域的新变化,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提出了网络教学概念,网络课程应运而生。网络教学理念的提出改变了教师的思想更改变了教学现实,在新的方法下学生积极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预期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今社会背景下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变得不再简单,具有自身的思维和想法。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深深埋藏在内心,教师无法感知也不愿意对于学生的需求进行精准定位,最终导致教师对教育学生的脱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精神。网络课程适应学生的需求,具备满足学生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改革步伐从未停止,教学模式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教育与社会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每一个时代的教育教学都有着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明显特征。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教育趋于数字化、智能化,网络课程的提出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要高度警惕和抵制形式化教学,提倡教师加快进行学生学科意识培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教师无从下手,网络课程的提出为教师指明了方向。网络课程的提出对于教育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下使得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成为可能。
2网络课程的概念和基本条件
教育者以网络为依托,向学生传送文化知识,师生之间以计算机电子设备为载体进行在线交流,完成特定内容学习。网络教学下学生能够接受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特定视频习题、图像和文本,网络课程更具交互性与开放性,学生能够自行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主权。网络课程的提出标志着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推动学生个性发展。课程一词最早被定义为学习的进程,后来经过一定演化,课程作为一个专业的研究术语而出现。现今对课程有了新的定义,具体指教育内容总和及进程安排。单纯进行设备购入并不意味着学校教学进入了现代化阶段。网络课程具有基本条件。网络课程强调内容的明确性,因此要保证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教材核心。网络课程设计工具系统,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在网站上进行自主学习。另外网络课程必须具备设备交流功能。这是由于现有教学模式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学生掌握自主权,自主学习文化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设备交流功能为学生意见反馈,疑难解答提供了条件,能够更好解答学生问题,从而学生消除疑惑,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3网络课程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3.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领导者的角色,没有对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传统说教导致课堂气氛较为压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愿意响应教师以及与教师进行积极互动。教师在观察和认识中获得了一定的启示,意识到了网络课程的进步作用是无可比拟的。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托点调整教学现状,使得师生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确保学生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下有意义的学习。在《认识计算机世界》一课中教师为介绍网络基础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在计算机上体验上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查阅与收集信息。这样的教学方法恰当地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学生上网体验后与其他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积极的课堂氛围就此形成。通过研究发现学生不太理解通信主体、通信设备和通信协议。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将通信主体类比成个人,将通信设备类比成手机,将通信协议类比成人类语言,这样学生进行主观判断,了解实际概念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不再表现出消极行为,对信息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3.2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利用网络课程掌握实践技巧。信息技术强调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若单纯依靠教师人力讲解难以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在中学阶段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能力,是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相应技巧。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教师应当强调实践,将注意力和关注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行为目的,对于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办公软件功能较多,若一一细致讲解会拖延教学进度,教师在《多媒体制作》一课时利用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手机录制教学视频,讲解教学重点与难点。视频教学下学生实质上还是一种理论学习,难以提升实践能力。基于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能力发展的机会,在微课视频学习后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学以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制作相应PPT,从而有效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学生完成作业之后在客户端上传作业发送到教师邮箱,教师点评学生作业,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结合点评进行作品调整与优化,从而确保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获得经验,切实提高学生信息计算处理水平。3.3开阔学生眼界,鼓励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学生以往通过教师学习知识,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多从教师中获得,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不愿意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一来学生在原地踏步,无法提升信息技术水平。教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教师虽然是专业从教者但是却存在一定的教学不足,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学生运用计算技术深入学习某项信息处理技能时能够获得满足感。此外,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几个经典学习网站,学生从感知具体事物做起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学生的眼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增加时间和注意力的分配。网站上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显著提升,知识学的好学的快。3.4培养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中学阶段学生自控能力差,心智还未成熟。网络环境错综复杂,学生心智不坚定,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学生沉迷网络,荒废青春,不利于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教师应当教会学生识别信息,向学生表明不良信息的危害。必要时教师可以引用具体事例警示学生。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作用观察全班学生,当发现学生具有不良意识和倾向时应当及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4结束语
网络课程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为学生应用各种信息处理软件和设备提供可能,学生在网站上学习与探究与教材有关的知识,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教材学会遇到诸多阻碍,其借助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内在思维和情感改变,发生自上而下的变化,学生整体投入开展有意义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为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崔海辉,刘月仪.网络交互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3):172-172.
[2]陈文粒.网络交互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导刊,2018(11):14-19.
作者:公会琴 单位:高台县第三中学
- 上一篇:高中数学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 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学渗透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