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科学实验教学的应用
时间:2022-02-11 04:12:00
导语:信息技术在科学实验教学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能力,强调课堂互动,关注课堂中愉悦、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新技术已成为学生观察世界、探究世界、拓宽视野的便捷工具,能更高效地辅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它的交互性、广博性、便捷性为科学课堂打开了新视野,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探究科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更立体、形象地揭示知识的产生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在过去几年里,我们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中更有效的应用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疑惑:①设计的实验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呈现方式单调、不够直观,问题开放度不够,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思维的碰撞。②实验的演示不到位,实验的操作示范和细节要求的呈现不够清晰、形象,造成学生对科学实验不敏感,甚至毫无头绪,自主开展科学实验的能力较弱。③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展示不够充分,对实验的结果、数据等的展示效果不够明显,小组互相分享、交流的力度不足。精彩的展示是学生学习持久的、强大的驱动力,理想的展示状态应该是学生向全体学生汇报为什么这样探究(想法)、探究的经过是什么(做法)、探究结论的解释(说法)等。但实际上,学生展示还是比较简单、粗糙地汇报自己小组的依据和结论,小组和小组之间也难有交集,很少在生生之间形成“对话”,展示的力度远远不足,全体的参与度不足。④课堂评价内容空泛,评价的效果不明显。小组互评、生生互评是合作学习的重要一环。评价反馈是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然而现在课堂评价的处理方式还是过于单一,不够具体与细化,评价的面不广。针对过往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和存在的疑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与调整。
一、引“微课”进课堂,让学习过程更实效、可控
微课是新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提出的新型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学短视频的形式呈现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通过微课,教师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有效组合教与学的活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实效。要适当地运用微课,而不能滥用,更不能喧宾夺主,甚至取代课堂教学,要把它用在教学的关键之处。(一)用在教学的开头或结尾一堂课好的“开始”,既能快速入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的开头就利用微课出示在一片草原上来了一群羊,又来了一群狼,并以“猜谜语”动画情景演示,激趣导入,简单又直接地突出生物间的食物链关系,引出学习的主题。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余音袅袅、意犹未尽的结尾,能让一堂成功的课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在本课结束时利用课件出示“生态金字塔”图,并随着学生的交流,动画演示金字塔上的动植物一个一个地消失,最后只剩下孤零零的人类,结果又会怎样呢?这让学生能更直观清晰的理解问题的含义,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科学探究延续到生活中去。(二)用在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之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对某些知识的理解会比较困难。很多时候,这并不是学生本身思维水平或知识基础的问题,而是其生活经验的不足造成的。此时,如果教师能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及时地呈现一些类似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知这些生活情境,激发他们的科学概念后,再来研究所学的知识,就能事半功倍了。如在《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中,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能看到身体中的各个消化器官,对它们的具体位置感知也不深,生活经验不足,实验观察不够具体,实施教学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如果学生通过身体内脏器官的微课演示和解说,再借助一些flash动画课件,以拼图的方式把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拼出来,就能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自主研学的课堂可控性。(三)用在学生对事物本质理解较难时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不容易理解,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适时地插入微课的引导,可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有积极作用。如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微课中有关食物在人体各器官中的游走过程和食物在身体内发生的变化过程,能更形象清晰地让学生理解学到的知识,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微课已成为了新媒体辅助教学中的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教学工具,具有生动、形象、灵活多变、效果逼真等特点,有助于指导学生展开科学探究学习,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甚至提升教学目标。
二、引“电子书包”进课堂,让自主学习更高效、主动“电子书包”
进课堂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它更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能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更高效、主动。如在课前,教师将制作好的相关文字材料、图片、微课视频等资源推送给学生,指导学生预习新课。课堂上,教师推送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讲授新课,或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每位学生都能在平台上发言与评价同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新课教学任务后,教师再给学生端推送课堂练习或小测,学生当堂做完题后上传到教师端。系统软件会立即核算出全班的正确率,教师端会很清晰地显示哪些学生做错了,他们错在哪里。还可以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课后,教师将课件和课后练习推送至学生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完成作业后马上提交,教师就可在第一时间批改。如《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中利用电子书包上的资料库查阅相关资料。研学活动层层推进,学生在自主研学、合作探究、展示评价交流等活动中学习新知。让学生借助“电子书包”和“微课”开展研学活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参与面。教师还可以通过监控学生机实时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操作自己的“电子书包”,通过电子黑板广播研学成果,供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
三、引“学习网站”进课堂,让互动交流更充分、便捷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交互性、开放性、多媒体化、全球化的全新视野。在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竞争、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是学习方法的一种崭新姿态。如五年级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中,老师设计的两个环节让学生在网络中互动学习,并进行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处处体现浓浓的研学味道。通过教师机控制,可以展示具有代表性的食物链让全班的互动学习,有利于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并进行小组汇报,拍照上传小组研学成果,便于小组间的交流与互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它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多样的表达手段给传统教学带来巨大的冲击。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教师制作的学习网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科学学习的整体效益。课后学生还可以在线阅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彻底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自主参与拓展学习,享受收获知识的快乐。例如在教学《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一课时,在学习网站上准备大量的课外学习资料,让学生不仅学习课本知识,还能学习与“月球”相关的知识,让学生都在“月球”知识的海洋里翱翔。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不但丰富了科学课堂的内涵,拓宽了科学课堂的外延,而且也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获得。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会带来负面作用,甚至会偏离科学教学的重心,使科学课成为信息技术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把握好运用的“度”,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组合,优化课堂教学。欲善其事,先熟其器,了解工具的特点,扬长避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科学学科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都意识到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利用新技术来提高科学研学课堂的效率,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不断尝试将“微课”、“电子书包”、“学习网站”等引入课堂,使各种教育因素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最优组合。这必将对小学科学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宝.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5,(7):106-107.
[2]张琼华.小学科学教具改革与创新————小学科学教具的妙用及创新[J].教学论坛,2015,(75):121-123.
[3]何正兆.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一些具体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6):106-107.
[4]吴文兰.如何利用多媒体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1):7-8.
作者:黎淑仪 郭恵群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南阳里小学
- 上一篇:问题解决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 下一篇:信息技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精品范文
3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