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5篇
时间:2022-03-21 10:13:01
导语: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5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加以具体化的方法,而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当中,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在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并将已经建构的知识结构加以浓缩,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层面来简要的探讨思维导图在其中的应用和作用,更为深入的了解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思维导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1学习阶段
众所周知,在学习中学生要记录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可以通过做笔记来完成,另外在学习中他们也可以收集其他同学的想法和意见,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绘图程序时,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在编程中的效率以及精度。另外,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更好的思想写作和作品开发。当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时,学生可以通过图形的记录来记住操作复杂化的操作步骤。此外,在进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对话,而不仅仅是作为知识单方面的接受者,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信息加以分类、组织,然后进行深入的思考,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结构等等,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着很大的作用。
1.2复习阶段
在学生学习的复习阶段,思维导图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整理和建立知识结构,以此来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进行长期的知识保留。另外,在思维导图的审查过程中,学习者还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系统化的结构和记忆。当一个人学到了很多知识时,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思维导图来获得知识的提取,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通常会把学习到的知识来运用,并将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行概括,学生在知识的复习阶段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思维导图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2.1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知识以几乎纯文本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种做法既不生动,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又由于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的了解知识的结构,更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疲劳,因此,心灵地图的构建是很有必要也很有帮助的。将思维导图应用到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可以将知识转化为一种可视化的理解,通过导图的展现让学生轻松的理解其中的含义,同时也更容易明白教师自身的思维过程,即所谓的“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也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的无声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出现一定困难的时候,教师应适时的应用心智地图来解决问题,发挥出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实际用途和价值。
2.2进行高级思维的工具
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总是困扰师生的一个问题是“主体”的轨道偏离,这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思维很容易跑向其他方面。这时思维导图就能够很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让关注者知道焦点在哪里,然后围绕着这以问题进行学习、讨论,最终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提高和质量提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是教师一个首要责任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容易发生方向迷失的情况,在教学和学习中常常把重点弄混淆。这个时候心智地图的作用就更加的凸显出来了,根据心智地图的引导可以引导师生遵循良好的思维安排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很容易理解老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和重点,而且教师也能够通过对学生思想设计图的观察,了解到他们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的学习情况,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加以调整和改善。
2.3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的工具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材、教师等都向学生传达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如果信息是无序的就很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能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和课程设计,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完成整合和管理知识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少能够学习和了解到课堂以外的知识,在新课程下,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学会应用思维导图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有效的设计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实践和理论都已经证明思维导图对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的是其在促进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并不能保证教师一定能做出最优的教学设计,思维导图能否发挥出作用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思维导图的作用并不能取代教师教学设计本身。因此,在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积累起丰富的理论和实际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将思维导图更好的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3结语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技能,同时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进行主动的探索,并最终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
作者:李艳凯 单位:内蒙古乌兰浩特朝鲜族学校
第二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
1创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老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难以发挥,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至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能力,由于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环境,并且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完全隔绝,因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种信息能力更加难以培养。要培养具有很强“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必须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
2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2.1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掌握知识获得实际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望是推动学生学习这一活动的主要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到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问题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新知欲望,能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更为有效的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去。
2.2提供资源引导探索学习:教师提供有效资源,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资源方式进行学习,如:自学课本,阅读电子教材,观看CAI辅助教学软件,或访问相关网站等,老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选,自己看,自己学,自己试。学生对于需要完成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主动阅读、认真思考,细致分析,初步了解和认知,为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任务驱动明确学习方向:在课堂上,当学生探索欲望被激发后,教师时机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尤其重要,问题应该尽可能与日常学习生活或其他学科内容密切相关,那些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教学目标的问题任务学生的兴趣往往不大。提出问题后,就应该引导学生围绕该问题开思考,该问题的主要讲的什么?解决该问题应具备什么知识和技能,自己准备从哪些途径来获这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该怎样办?这样一系列问题可有利于学生弄清问题含义,并按照一条正确的思路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要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纠正错误的理解和思路,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坚持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自学能力和创新学习的方法。
2.4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协助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万不可代替学生思维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信息技术教学有他自己的教学模式,按这些模式是无定律的,教师要运用的得法才能发挥其最好的效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已经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这就要求我们每位信息技术教师要立足本岗结合学生认知水平,采取灵活多化的教学方法、科学地运用教学模式,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董佳佳 单位:山东省汶上县第一实验中学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析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工具性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学习如何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而且,高中信息技术已经被纳为学业水平测试考试科目,成绩的优异直接影响学生是否具有高考填报志愿的资格。但是,在学生看来,这门课程仍然是一门“上机课”、“上网课”,学生根本不重视这门课程,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佳,课堂效率不高,出现整个课堂秩序混乱,场面不受控制的局面,这成为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出现的问题。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
(1)学生认识不足,对信息技术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高考成绩以及是否能够填报志愿的问题,对自己不负责任。(2)学生之间不进行沟通交流,互动方式单一。课堂上学生之间不会去交流信息技术知识,有的玩游戏、有的打瞌睡、也没有进行小组互动;课后学生在一起讨论的学习知识只有史地生、数理化,对于信息技术,重来不进行研究或探讨。(3)学生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重来都是持厌烦的态度,不积极配合老师,没有与老师进行互动,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4)学生不愿意展示自己的成果。老师安排的作业学生不喜欢完成,自己绘制的图,编排的程序都不愿意让老师看到,对错也不知道,久而久之记住了错误知识。
2.教师方面
(1)教学目标不明确。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置良好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备课以及课堂授课过程中应该时刻围绕这一要素进行,只有教师教学目的明确,学生才能够学习条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习有了兴趣,能够主动去学习,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2)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在课程改革前提下,教师们没有能够及时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或者说还没有摸索出最佳教学手段,教师们虽然再用多媒体进行授课,但是知识把多媒体显示内容通读一遍,这样根本起不到任何效果,也调动不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很多同学在课堂上玩游戏,聊天或者打瞌睡。(3)没有形成强大的教师团队。教师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没有建立讨论体系,教学课件都是自己闭门造车,有问题也不能及时发现,使得备课存在不足,不能保证知识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准确性,这样必然有损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3.学校方面
(1)教学设备不齐全。由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对教学设备条件要求较高,而且设备更新时间短,使得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设备,或者更新教学设备,导致学校的教学水平偏低,教学能力有限。(2)缺少有效的评价检查。信息技术课程不计入高考成绩,但是对学生是否可以填报自愿有很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成绩测试一般采用小测试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打分,而且,对教师的评价也相当少,使得教师没有足够的约束,也没有一定的动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理解的理论部分往往比较抽象,仅靠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物理、化学等学科可以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抽象理论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这样。并且在新课程改革的作用下,更是需要采用微课程的教学手段,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教学所需的文字、数据、图像、声音有机的结合起来。制作成有效的课件后,既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以及课改的进步随时调整课件各部分的内容。一个设计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2.利用微课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微课是一种利用视频进行教学的方法。将微课教学方法运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首先要进行视频的制作,在制作课件的时候需要保证一个安静的环境,保证视频信息的清楚。而且在制作的时候要保证具有概括性,微课视频需要进行重难点的介绍。除此之外,因为信息技术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有视频演示和图表的制作,所以要保证视频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为了让学生观察的更加清楚。最后,微课视频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就在5-10分钟左右。所以,老师一定要整理出教学的重点,然后讲解的语速要适中,保证学生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知识。而且在制作视频的时候要掌握好教学视频的字幕,对于重点知识需要在视频的制作字幕的时候保证突出。同时要保证字幕的连贯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例如,在讲解统计分析数据的课程中老师要明确视频教学的重点,微课视频需要将关键字数据排序,条件筛选,分类汇总三个重点内容进行视频的讲解。让学生提前进行视频的学习,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学习资源的完善,例如进行相关视频的观看,运用网络进行上网查询等。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将甲、乙、丙三个人的考试成绩表发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筛选、分类汇总等。从而更好的巩固学生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
三、结语
总之,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应该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根据高考改革的要求,认真把握每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学生持久性学习的习惯,最终使得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作者:何军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第五中学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1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也提出更高要求。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创造性。但是随着信息技术教学的展开,一些问题也不断出现,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接受程度的严重差异,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的不同。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以班级教学为主,它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忽视了学生之间已然形成的差异,教学效率不高,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教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开始寻找更合适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而分层教学就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在更适合自己的环境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有利于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个人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对信息技术课的接受程度会有所差异。在教学中,一些接受能力强、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没有问题,然而这却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带来自卑心理,逐渐影响学习。分层教学法就是通过对学生知识水平、接收能力进行一定的区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教学计划,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加高效率地学习,获得共同发展。有利于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单纯地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教学,学生的个体差异虽然明显,但是并不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分层教学法则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区分,让学生更接近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区域,帮助学生享受学习的成就感。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分层教学方法要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才能更加科学地进行分组,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出及时的总结,不断检查自身的教学不足,让学生能够在更加完美的环境中学习,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3造成学生学习差异化的原因
学生自身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然而由于家庭和自身基础的不同,知识水平等存在很大的不同。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的不同,造成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接受结果的差异性,这也是造成学生差异性的最根本的原因。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家庭环境、教育经历也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非常大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小学时学习条件优越,很早就接触过计算机,对信息技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时就较轻松;而一些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学习过计算机技术,家庭条件也不允许他们接触计算机,因此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这样学习和接受起来就有困难,形成明显的分层。学习态度问题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有些学生虽然对计算机技术并不陌生,然而他们没有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信息技术的学习,消极懈怠、盲目叛逆;一些学生可能由于自身基础差、碍于面子,在课程上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态度,阻碍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
4分层教学实施的方法
学生分层分层教学中最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对学生分层一定要制订出合理科学的规划方案。首先,教师要仔细了解、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了解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基础,考查哪些学生对信息技术已经熟悉,哪些学生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根据对学生的全面调查将学生按照熟悉、了解、陌生等层次分为几个等级。最后,教师要根据不同等级学生的特点,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等并进行总结。如对有一定基础但是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教师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习兴趣上,逐渐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教学目标分层对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的第一步,而对教学目标的分层则是分层教学开展的关键步骤。学生由于家庭、学校等原因,形成不同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层次,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制定更加适合他们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的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能够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既要让学生愿意学习,又要做到帮助学生更好地进步。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说,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上,教师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要根据学生的层次制定相应水平的目标:对高层次的学生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讲解新的知识,巩固旧知识,激发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保证知识水平的稳步提升;对中层次的学生要注意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共同进步,要在把握好原有实践基础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教学,向更高层次转化;对于低层次的学生,需要教师有更多的耐心帮助学生学习,通过掌握基础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术,首先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基本的认识,再通过模仿等过程向更高层次的学习层次发展。教学目标的分层直接影响到整个分层教学的教学结果,科学合理的分层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有关键影响。课下学习任务分层要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接受不同程度的教学方法和目标。因此,教师在预留课下作业时也应该注意分层,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程度的学习任务,这样避免因学生逆反心理而产生消极懈怠情绪,也能够与课程进行更好的衔接,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使分层教学取得理想的成就。分层次教学的隐蔽性分层次教学的实质是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分成不同的等级进行教学,而这对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上的打击。因此,分层教学必须要注意隐蔽性,既要做到心中有数,又要不公开宣布,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实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分组情况进行调整,这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一个小组并不是一定的,而是根据自己的表现有所变化。这样不仅维护了学生自尊,还能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
5总结
分层次教学的提出是参与教学发展过程的必然,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目前,初中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性现象明显,可能会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实施分层次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更加科学合理地实施分层教学,才能够为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作者:马凤涛 赵丽 单位:临沂第十四中学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背景就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教育的扩大让教育渠道大大的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学校更应当引导学生学会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计算机信息渠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让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现代教育和学习趋向都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改革宗旨下,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如何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引导学生更高效的学习信息技术,与教师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有很大的联系。
1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当前的新课改虽然在全国各地都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却还处于不甚成熟的阶段。信息技术学科在各大高校都想起了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热潮。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各种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处于不完善的阶段。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课堂操作时,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各类软件上,而忽视了培养学生整体信息素养和整体信息技术的能力。按照教材来教育学生,课堂氛围较为死板,学生只是在被动的学习知识,缺乏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是采用单纯的操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模式,在《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教学版块中,很多教师都对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过程一笔带过,不去告诉学生详细的制作过程,在需要分析和设计的环节上对学生的讲解不够深刻,这就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一些高中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近似于“放羊”,给学生三三两两的分好组,提出一些任务要学生自己去完成,老师不对学生进行引导,这往往会导致在小组汇报成果的时候成绩好一点的学生表现优异,而其他的学生还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实践能力。在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和估测的时候,评价的过程有时会过于模糊,信息技术的教学老师很容易把新的课程当成是专业培训,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时候过于注重结果,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一定的深入了解,这与新课程指导下的教育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通过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知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学生的只是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来,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来学会必要的学习资料。而且这不仅仅是结构性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更多的是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别人的合作,学习的过程既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分析,更是对旧有知识的改造和重新组合。因此在学习环境中需要的要素不仅包括情境协作,还需要交流与对话和知识意义的建构。学习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新知识学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教学的设计中需要对教学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既要考虑到选择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学习内容,建构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到学生在情境创设问题中能够学习到的意义,良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团结合作,对于学习资料需要共同搜集和共同分析,提出选题和验证选题的过程中都需要教师适当的对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会给学生提供更有学习意义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课堂一开始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利用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关注度,从而做到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与高效性相结合。在学生的协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地交流来制定学习的任务和计划,在合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会话交流,通过会话交流可以让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都得以展现,从而促进集体的共同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进行交流,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教师应当认识到会话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设置一个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平和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题,来引导学生完成课题中的诸多任务,通过对于学习任务的逐层分析,达到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任务策略,鼓励学生思考多样的任务完成方法,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自主的学习,才能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学习的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原因和意义。需要通过事物性质的看法和规律来引导学士理解到学习建构的意义,了解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所学的知识得到由表及里的深刻了解。在学习中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环境,在小组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共同发展进步的过程中达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达到综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3结束语
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只是跟随着教师的要求来学习,就不能自主的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也不能思考出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中对学生因材施教,将课堂上的问题都深入的解析,让学生在更多元化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在对教学活动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于教学活动不断地进行调节和控制,合理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程序,才能不仅让学生学到学习方法,还能长远的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改对于高中生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作者:艾斌 单位:利川市第一中学
第五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也变得更高。在基础教育信息及技术课程的新标准中就明确指出了,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该重视领域应用,要借助多样化的应用技术加强对学生的能力训练。这也就为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微课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背景下,很多高校都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善教学方式,通过使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工具,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基础上又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其中微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模式,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对渲染课堂气氛和提高教学效率有着明显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正视和改进。
一、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上的问题
当前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中,微课在教学设计上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缺乏新颖性,设计的理念也不够突出,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设计微课时,没有充分地将教学内容组织到一起,形成比较零散的教学状态,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缺乏独特的体现。除此之外,微课的内容在设计上也缺乏关键点,无法实现快速精准明确教学目标,有着太过于大众化的缺陷。
(二)内容选择上的问题
当前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中,微课内容选择上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范围过大内容过于繁复是主要表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繁杂,会给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带来困扰,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内容越多学生掌握的知识就越多,没有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也就导致了微课的效果不甚理想,这是同微课最初的设计理念背道而驰的。
(三)时间分配上的问题
当前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中,微课教学时间的分配问题也日渐突出。由于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的不科学,导致了教学时间的分配出现问题。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就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甚至会出现拖堂的现象,相对就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操作的时间,这种现象是不符合微课教学理念的。
二、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设计要求
(一)以针对性为宗旨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设计,是需要以针对性为宗旨的。从教材内容上看,不同章节、不同单元,其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都各不相同,同一个章节里的内容也有轻重之分。而微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也就决定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突出重点,而不是覆盖全部知识,应当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要点展示。因此,为了保障微课内容的针对性,就需要教师充分细致的研读教学知识,制作出更加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确保微课教学的有效性。
(二)以浓缩型为原则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设计还需要以浓缩型为原则。微课是为学生进行微型学习提供资源支持和保障的,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凝聚时间不会太久,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做到教学内容的短小精悍,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最精简准确的讲解。其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兴趣所在和需求,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就能吸收到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还可以通过设计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多样性为特征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设计还需要以多样性为特征。微课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每种类型都有适用的范围,如何选择科学的微课类型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丰富微课的类型发挥微课教学的更大价值。如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只是选用PPT演示的方式进行讲解,就会减少教学的趣味性,很难吸引到学生的兴趣。如果将视频资源插入到PPT中一起展示,就会增加知识的生动性,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四)以引导性为方式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设计,还需要以引导性为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主要是通过使用多媒体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它不是教学任务的全部,而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措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起着促进和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应当始终坚持引导性的教学方式,不能本末倒置的将微课替代全部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仍然要坚持将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和锻炼能力作为重点,避免过度的依赖微课,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能力的持续培养。
(五)以分享性为精神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设计,还需要以分享性为精神。由于不同学生的虚席情况不同,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对微课的接受理解情况就会出现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利用微课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分享和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实现共同进步。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加强同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发现微课中的不足并进行改进。要将分享性作为设计微课的指导精神,提高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的准确性,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
三、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微课的应用策略
1.明确教学主题。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微课的教学主题要明确。众所周知,一个明确的目标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和主题,才能确认努力的方向,不会无的放矢,盲目地进行教学活动,因此可以说明确教学主题是微课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但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设计微课主题的时候,一定要将主题最小化,切忌不能像一节课的主题范围那样宽广,要将主体明确到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信息概念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2.控制教学时。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考虑微课的应用时间,要做好教学时间的控制。微课从其概念上来讲就是一种比较短小精悍的课时,它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的时间。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对那些十分感兴趣的东西也只能持续大概十分钟左右,因此微课的时间一般都会在五分钟至八分钟之间,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微课时间也应当如此。
3.合理选择资源。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微课资源类型。微课的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包括了视频动画或者是录屏等形式。因此,要充分发挥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如果针对的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理论知识,那么教师就可以选择视频之类的形式来进行设计。如果是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类似于动画制作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录屏的形式来组织教学。简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合理选择微课的资源类型来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4.精简教学语言。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做到语言使用上的得体。基于微课的时间控制因素,就需要教师精简教学语言,力求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微课的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符合学生需求之外,还要注重对教学语言的使用,保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微课时语言得体,其语言的内容和表述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之前,完成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同时也要对其使用的语言进行预先排练,在确保微课的使用质量基础上,实现对每个学生学习目的的实现。
5.提高教师能。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保证教学设计的与时俱进。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对教师的应用能力和自身水平要求也在逐渐增加。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发挥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作用,教师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无论是在严格控制教学时间上,还是把握教学主题和精简教学语言,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能力。教师可以自行来战关于微课设计的学习,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或者交流,为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提供条件。
6.重视学生差异。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要再充分分析学生特征的基础上完成微课的设计。信息技术微课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符合学习者特征,微课教学方案与学习者特征的匹配程度是衡量微课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由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是有很大差异的,要想获得微课教学的最大效果,就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尽量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和需求,争取实现对每个学生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微课的制作方式
通常来说要制作出优秀的信息技术微课,应当保证课题的鲜明易懂,画质和声音的良好清晰以及PPT和动画的精美,最后还需要有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和高度概括的片尾等。因此,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选择制作不同的微课类型。
1.摄像机录制。教师通过摄像机录制的方式来制作微课,能够保证其画面和声音的高度清晰和质量。但是采用这种方式制作时的程序比较复杂,需要有一定的设备条件才能使用。在制作的前期时,可以使用多机位进行多景别的录制,然后再经过后期的剪辑形成微课,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2.数码相机或手机录制。在制作微课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数码相机或者是手机来进行资源录制,这种方式有着简便快捷的优点。但是使用数码相机或者手机录制方式来制作微课,得到的图像和音频质量不会像摄像机录制的那样清晰。尽管如此随着数码相机和手机的普及,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它们的分辨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录制出来的视频质量也能够符合使用的标准,最关键的是相较于摄像机,手机和数码相机的操作更加简单,更能适合大部分缺乏制作经验的教师。
3.动画制作。动画制作是微课中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种方式,能够更加形象和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但是不足之处就是费时费力,而且对教师的制作能力要求很高。在微课中使用动画制作的方式,采用二维动画制作软件比如Flash或者三维动画软件Max和3D等来进行制作,需要拥有一定动画制作经验的教师来完成制作,因此在微课的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是使用哪种方式来进行视频录制和制作,必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是要保证录制环境的安静,因为微课是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的,要保证学生在接触微课时的直观和清晰,就需要提高录制过程的分辨率,要确保录制环境的绝对安静,避免在使用微课时出现混音等现象影响教学质量。其次是要重视微课的字幕制作,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引人注意,要让学生能够快速准确的获取知识的关键点,此外还要保证字幕标注的连续性,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微课的内容奠定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微课的使用效果。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微课教学的评价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来及时改进微课的内容和方式,实现对教学计划的不断修正,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保证教学活动的正确快速发展,推动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的完善。学生也可以通过及时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调节自身学习的速度和方式,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对自身综合能力的不断强化。
四、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使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地作用。教师通过微课的设计可以提前制定教学的主题,然后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展示,实现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回放和强化,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此外由于高中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对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练习的要求也很高。微课可以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和练习,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等活动,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基础。举例来讲,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求学生制作有关小鸭子的幻灯片以及动画效果,并将如何制作以微视频的方式制作出来,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遇到难处就可以根据视频来进行学习,这就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使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通过设计教学任务来推动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应用微课的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灌输式课堂,摒弃了过往单一的技能训练教学内容,将课堂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解题能力上,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因此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微课也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将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辅导和指正,真正实现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使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是对教师而言,通过使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教师不仅可以缩短备课时间,减轻教学负担,还可以明确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反思的效率,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的作用。其次是对学生而言,由于微课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的因材施教,更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因此也将会取得更加明显的教学成效。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应用微课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使用上的能力。在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依然存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明显和缺乏足够的重视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遵循微课的设计要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明确教学主题,控制教学时间和选择教学资源以及精简教学语言等措施加强对微课应用水平的有效提高。随着网络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各种移动学习平台也随之兴起,微课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因此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微课应用的探讨,推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发展。
作者:汪晓阳 单位:临安市於潜中学
- 上一篇:竞赛激励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 下一篇:中职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