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时间:2022-06-13 10:36:16

导语:信息技术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息技术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组织教学,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用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教学,创新精神等去感染学生,去引导学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学生

在现实生活的各行各业中,信息多媒体的身影随处可见,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技术,是初中信息信息技术课的重点目标。由于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得教学的范围扩展深化,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让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这样一个基本的工具,将很多的梦想变成现实,实现他们的更多设想。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以及开展创新能力教育的主要目标

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其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教育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也要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开展一切教学活动。针对特定的时代特征,有学者曾明确指出:“一切源于人对自然生产和社会的新的思想的产生、技术的变革、模式的改变等都是创新。”而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过程,以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为手段,以激发开辟人的创新意识为核心,以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为载体,以着力塑造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落实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促使国家经济建设获得尽快发展,社会文明取得更大的进步”。建立在对于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教育的认识基础上,初中信息技术课要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来实现,在初中生这一个阶段,他们的思维快速发展,抽象思维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发散思维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刺激。从而让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获得显著的进步。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要确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基本观念

人类社会产生初期由于自身知识积累有限,人们日常接触和处理的事物简单而反复,因而只需要生活中的简单学习。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文明的逐步提升,这种非系统性的学习已经无法满足人类文明继承和文明再发展的需要,教育便因此而产生,从这一点来看教育产生的本来初始意义就是为了人类知识和文明继承的需要,进一步来说为了人类文明通过教育的形式能够不断地得到提升和发展,而实现这种提升和发展的元素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在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在教学理念上难以统一,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一直被忽视,为了更好的进入高一级的学府进行求学,学生过分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使教师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也不会给予配合,这本身造成了在很长一段时间,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大顽疾,要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切的体会到思维的发散,思维的创新对于她们整个人所带来的积极的意义。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要结合现实生活来进行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所依托,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的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才有可能,学生的创新才能真正变成现实,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以现实的生活作为依托,要有现实生活的根基,充分的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去寻找到创新点。在学习某一款软件时,教师也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基本模式,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软件的功能,去实现自己的设想。

四、要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一种非常好用的工具,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项工具,学生学好了这项工具,就可以充分结合自己在其他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以及在学习其他学科时所遇到的问题,来进行一系列的深入探索活动。计算机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是它还是一个学习的工具,作为一个对计算机不很精通的中学生来说,可以运用文字处理系软件写文章,运用统计软件处理物理、化学的实验数据。所以,我们特别注重学生对这个工具的运用,尽量让他们在计算机上写作文,在网络上进行交流,通过信息互联网技术,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源,通过相应的平台来将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变成现实,现代生活中,信息互联网技术越来越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继梁.探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排球垫球的稳定性[J].北方文学,2017,(07):158.

[2]李新.浅议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小学电教,2016,(07):151.

[3]雷黎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3,(05):171.

作者:贾云涛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