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教学瓶颈与战略
时间:2022-01-06 11:04:24
导语:师范院校教学瓶颈与战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马衡工作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
目前学生的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对于某些课程的学习往往为了一张认证资格证,愿意耗费自己大量的学习时间。例如大学英语,对于一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难学”的而且乏味的。但是在临近毕业前的四、六级考试还可以激起毕业生的“热情”,让他们积极参加,主要原因就是“有用”。“有用”并不是说他以后就要教英语,或者英语成为他以后日常使用的语言,关键在于就业,四、六级考试成绩是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有用”是当今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因素。对于比较文学这样“难而无用”的课程当然也就提不起什么兴趣了。
针对调查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应当结合地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师范性”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在比较文学教学过程中主动调整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比较文学教学的尴尬处境。首先,要有明确教学目标。根据今年毕业班学生工作意向的调查发现,有接近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准备参加“招教”考试,也就是说师范院校大部分的学生最终要进入中小学做语文老师。因此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比较文学课程要考虑“师范”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语文新课标要求,制定课程的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求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以及人类文化的优秀传统,所以,我们要突出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的属性,注重文本阅读以及文学审美价值的研究。通过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对中西文学的比较具体比较了解和认识本民族以及他民族文学的特点,同时能够认识不同民族文学对于构建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意义。因此,比较文学的教学目标就是,学生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了解本民族文学以及他民族文学的特点,认识人类文化特质,构筑世界文学。其次,教学内容的调整。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一门课程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所用的教材。”“评价一种教材的优劣,主要看它的时代性和针对性”。[2]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目前,比较文学的教材已具有非常浓厚的时代性,学科的前沿理论以及发展趋势在每一本教材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比较文学教材所缺少的是针对性。比较文学教材要考虑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在特定的课时安排下,对教材内容(以陈惇,孙景尧和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为例)进行适当的调整。针对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材中实用性不强或与其他课程有交叉重复的内容可以不讲。另外,当学生对偏难偏深的内容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时,在教学中我们就大胆略去那些不合乎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例如,跨学科研究中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很难与文艺心理学相区别,在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情况下,可以略去不讲。同样的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哲学的内容也可以适当减少深奥晦涩的内容。比较文学课程本身的理论性与开放性无法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也不可能因为比较文学的高要求而突然提高,要让学生对比较文学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变得“有用”。既然学生要到中小学去做语文老师,我们就要考虑在讲解比较文学理论、分析实例时,结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寻找相关材料。学生通过对中小学语文文本的解读,不仅理解比较文学的理论,而且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藉此实现比较文学教学内容与中小学语文的接洽。例如,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内容包括寓言、童话、故事、散文、长篇文学名著等等。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中西寓言比较、中西童话比较等讲授文类学的内容;以《西游记》中人物形象探源为例证,讲授影响研究的特点;通过阿Q与堂吉诃德的比较,讲授平行研究的理论;通过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的讲授,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作家作品的特质。比较教学内容也不能仅仅满足于为语文教学的提供实际的材料,还要让学生“获得一种终身受益的比较视域之思维习惯”[3],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的优秀研究者,学生们通过“比较的视域”不仅可以汇通文学史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确立文学与文学,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特定关系,在多元化、世界性的文学与文化中认识本民族以及他民族的优良传统,达到“自我”与“他者”的沟通与对话。教师通过形而下的实用例证的讲授,到形而上的思维习惯的培养,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比较文学的“有用”。第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高校教学的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比较文学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交教学的质量。利用多媒体,并不代表从原来的板书变成多媒体课件。授课时,教师通过鼠标把大量的教学内容直接搬上屏幕,学生只顾埋头苦抄,而不知何谓“比较文学”。因此,我们应把多媒体教学作为方法和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为任何外在的教育力量和因素,只有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才可能真正奏效,任何教育过程在本质上都是客观因素向主观因素转化的过程。有学者提出,比较文学的讲授要理论,例证分析和学生实践三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班级人数过多,我们基本能完成理论讲授和例证分析的过程,学生实践是薄弱环节。利用互联网络,我们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讲完理论和例证分析后,提出论题,要求学生完成1千到2千字的论文。然后对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篇文章,发到互联网的联系群中,各组互评。利用每周两次的课外辅导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大部分要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我们也要努力培养学生授课能力,可以选择一些论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比如,鲁迅所受到的外来影响。学生已经学习了现当代文学,对文学的背景,文学交流的情况有大致了解,做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讲解时也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我们努力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学要结合学校“师范性”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中小学课程的标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顺利完成理论讲授,例证分析和学生实践三个环节,提高比较文学的教学效果。变成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以问题为核心的、师生共同探索知识及其意义的过程,以更加接近于真正的知识发现活动。另外,教师还应通过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科学地传授有发展价值的知识、让学生享受成功乐趣等提高自身教学艺术修养,从而有效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真正实现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 上一篇: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科研综述
- 下一篇:新时期高校生态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