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及学科差异

时间:2022-01-08 04:51:11

导语:浅谈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及学科差异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及学科差异

摘要:通过对山西省八所地方高师院校教师课堂教学现状调研,发现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整体趋于传统,存在内容较为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文、理、艺各学科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使用、教学辅助手段应用、教学内容选择、课程内容组织以及考核方式构成等方面均存在学科差异。因此高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应将改造课堂教学文化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将学科差异作为高校课改的内部资源,拓宽学科视野,提高教学与科研关联度,努力提升过程性评价的内涵与质量。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科差异;课堂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居于中心位置,课堂教学质量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志。目前大学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病,只有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才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由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状况最直观的体验者与感受者,本文拟从学生视角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尝试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获得最直接和真实的把握,探索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文以山西省八所地方高师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与整理数据。每所学校按照文科、理科、艺术三个学科抽取10个学院(系),各学院四个年级共抽取80名学生做问卷调查,八所院校共发放问卷5320份,收回5257份,其中有效问卷5139份,回收有效率为96.59%,并在所抽取的10个学院中分年级抽取8—10名学生进行集体访谈。通过学生问卷初步了解目前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和成效。学生访谈则从学生的学习压力情况、学习习惯、对好的大学课堂标准的认识、对好的大学教师的要求等方面对问卷信息进行补充。对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及学科差异的数据分析,主要借助SPSS21.0将学生问卷中教师课堂教学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交叉分析,并结合对访谈资料的文本分析进行补充论证。

二、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及学科差异分析

对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现状的研究主要包括教师对学习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及考核方式的构成等方面。考虑到学科差异的影响,将学生群体按照文科、理科、艺术进行分类,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交叉分析。(一)教师对学习目标的设定以知识积累为主,在能力培养方面,文理艺各科各有侧重制定学习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新课程倡导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问卷当中把学习目标设定为知识积累、价值观塑造和能力培养三个维度,侧重考查能力培养维度,将能力培养维度划分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两个方面。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阅读能力、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意在通过这几个指标,考察新课程所倡导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情况。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在制订学习目标时,特别重视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91.8%),价值观塑造被放在第二位(79.5%),能力培养维度的目标排在最后(71.6%)。为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科学生能力养成目标的落实情况,我们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数据与三类不同学科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在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文科类教师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理科类教师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类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文科教师更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理科教师较多关注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艺术类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各科教师共同关注的教学目标。(二)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文理科教师更明显,艺术类教师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将问卷当中教学方法维度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发现,在目前大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88.1%),而对提出开放性问题供学生思考(69.8%)、通过探究性主题组织学生学习(61.6%)、分组讨论(63.7)、头脑风暴(39.8%)等新的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运用较少。我们将以上各项教学方法,按照教师、任务导向和学生、问题导向做进一步分类,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仍是“教师中心”“知识中心”“教材中心”,讲授法以及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任务的选择比例较高,表明教师在教学上仍旧采用传统的讲授加巩固的方法;而提出开放性问题供学生思考、通过探究性主题组织学生学习以及使用完整案例组织专题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选择比例明显偏低。这表明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探究性的教学方式运用较少。为了解不同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方法使用存在的差异性,我们将学科类别与不同导向的教学方法进行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在以教师和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中,文科专业以教师讲授法为主,而且十分显著,占比72.4%;理科专业对教师讲授法和布置课后作业两种方法的应用比较多;艺术类专业的教师则以课堂练习和让学生完成实验操作为主,表现出教学方法多样化的特点。研究还发现,在以学生、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中,文科教师倾向于使用分组讨论法以及让学生思考开放性问题(52.4%),理科教师倾向于使用案例组织教学(55.1%),艺术类专业仍旧表现出多样化方法并用的特点。(三)各科教师均有依赖PPT教学的倾向,传统板书已降至辅助手段,学科差异不明显选择合适的教学辅助手段,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能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我们对八所院校教师所用教学辅助手段进行统计分析,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教学辅助手段是PPT(92.6%),其次是板书(77.8%),而电子白板、免费的网上移动教学平台、学校购买或自主产权的教学平台这三种教学辅助手段使用频率略低,分别占比35.7%、29.1%、28.3%。将文科、理科、艺术专业的学生评价与教师使用的教学辅助手段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在教学辅助手段的选择上,文科教师使用PPT的频率最高,理科教师使用板书的频率最高,艺术类专业的教师对于电子白板和教学平台的应用略高于文理科教师。(四)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教材基本知识,在对本学科前沿知识和实践类知识的关注方面,艺术学科教师略显优势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基于生成性教学理念的新课程改革将教学内容定义为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相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为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关注,我们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频率分析。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关注的教学内容,首先是教材基本知识点,其次是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以及就业和社会生产生活对本学科的要求,而对自己的科研成果与教学之间的联系关注较少。这说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只注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点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关注与引进,对于就业和社会生产生活对本学科要求的关注也比较低,说明教师的教学内容仍然固守教材知识点,较为陈旧,缺乏前沿性、创新性与应用性。为了解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科差异性之间的情况,我们将不同学科的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评价进行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三类学科的教师都以教材基本知识点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各专业也都关注本学科前沿知识,对就业要求的关注居各专业第三,与科研知识的联系最少;在知识的多样化上,艺术类专业仍然显示出比较优势。(五)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能够兼顾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特点,艺术学科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组织更显灵活多样教师在组织课程内容时选择的方式及依据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于不同因素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的课程理念。我们对八所地方高校教师的课程组织方式及组织依据进行频率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在组织课程内容时,按照学科逻辑组织课程内容所占比例最高(88.5%),其次是用问题和案例组织课程内容(73.8%),而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经验来组织课程内容所占比例较低,分别占65.8%和63.3%。以学科逻辑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表明教师在组织课程内容时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用问题和案例来组织课程内容,反映了教师对于教学情境的关注;而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经验来组织课程内容,反映了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将学生的学科类别与教师的课程组织方式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文理科专业的教师都倾向于按照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艺术类的教师倾向于根据学生的经验、认知特点、问题、案例组织课程内容,这反映出艺术类的教师在组织课程内容时,更侧重对于情境和学生的关注。(六)出勤、期末考试、作业完成情况是教师考核的重点内容和依据,其次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艺术类学科更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为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情况,我们将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因素做频率分析,结果显示,教师首先注重的是学生日常的出勤即到课率,占89.5%,其次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考核评价的第二个因素,占86.5%,接下来是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堂表现,分别占86.5%和74%,同时也会考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以及教师科研教学等情况。将这些考核方式与专业进行交叉分析可知,文理艺各科教师都比较关注期末考试、平时的出勤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相比之下,文科专业的教师更加注重结果性评价,艺术专业的教师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同时,各专业教师也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堂表现,在参与教师教学科研以及创新与社会服务方面,艺术类专业仍表现出比较优势。

三、分析与结论

总体而言,目前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在学习目标设定方面,对知识积累和价值观培养两个目标关注较多,而对能力培养目标关注较少;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从提高学生主动性、探究性出发的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运用较少;教师对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过度依赖PPT,传统板书降为辅助地位,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以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为主,对于本学科最新知识和实践类知识关注不多,不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在对课程内容的组织方面,能够兼顾学科逻辑与学生认知特点,同时对教学情境也予以关注;在考核方式方面,已初步具备过程性评价意识,但依然比较注重结果性评价。研究同时发现,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风格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就教学目标的设定而言,文科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理科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艺术专业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各科教师都以讲授法为主,文理科表现尤为显著,艺术类教师呈现教学方法多样化特点。在教学辅助手段使用方面,文科教师以PPT为主,理科教师以板书为主,艺术专业的教师仍表现出教学辅助手段多样化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文理科教师均以教材基本知识点为主,艺术专业的教师则比较关注社会生产以及就业对本学科的要求。在组织课程内容方面,文理科教师按学科逻辑组织内容,较为传统,而艺术类教师的组织方式则灵活多样。在考核方式方面,文科教师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理科和艺术类教师则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但理科和艺术专业又有不同,理科教师关注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艺术类教师关注学生平时参与社会实践以及教学科研情况。四、对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根据以上分析,目前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在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比较陈旧滞后,不能体现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也不符合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亟需引导高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对目前高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能够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一)改造课堂教学观念和习惯是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调研表明,很多教师从课堂教学观念到课堂教学行为仍然受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观念支配,“学生中心”的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他们在课堂上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注重学科知识传授和积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关注较少。高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应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灌输式教学行为列为首要任务,塑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文化,课堂教学改革重在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要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标准,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改造大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还要改造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互相影响、互动生成。正确的学习观念能促进学习习惯的转变,学习习惯的转变又会强化正确的学习观念。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引导学生从课堂的“旁听者”变成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端正学习态度,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对于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积极作用。(二)课堂教学改革要关注和尊重教师在课堂教学观念和行为方面的学科差异我们的研究显示,不同学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方面存在很大的学科差异。有研究者也指出,人文学科、自然学科、艺术学科本身在知识属性、研究范式、学科文化和成果形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①基于此,高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定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一方面,重视课堂教学的学科差异应当成为高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基于学科差异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应由不同类型学科在分析学科特征、学科差异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适合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的数学课教师仍广泛使用板书进行教学,很少使用PPT进行教学,上课很辛苦。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现代教学方式的发展进步不相适应。但数学教师们认为,数学课是逻辑性很强的课程,采用PPT教学可能会省略或减少大量逻辑推理过程,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而通过板书进行教学更容易让学生跟上教师推理演绎的思路和节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有些学校的生物学专业提出以实验课教学为突破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总之,不同学科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方式上应当有所区别,以体现学科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另一方面,教师课堂教学的学科差异可以成为高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内部资源。研究表明,文科、理科、艺术类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观念和行为上的差异是明显的,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差异更显著。因此,开展基于本校资源的内部交流和研讨,对于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方式。内部资源的交流研讨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更便捷、更有亲和力,也更容易组织实施。一般高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往往更倾向于寻找外部力量的支持,如邀请学者讲座、选送课改教师外出培训等,常常忽视校内丰富教学改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片面的。(三)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拓展深度和高度,提升课堂教学的学术品味研究表明,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比较注重教材,较少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教学内容与教师个人科研的关联度较低,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不够。从本质特征上看,大学课堂是有深度和高度的课堂,大学课堂的深度和高度主要体现在科研对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反哺和支撑,科研支撑就是深度和高度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客观地说,高校科研在我国科技发展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贡献度也很高,高校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和主力军。国家科学技术奖的70%以上为高校教师获得,高被引论文的大多数也由高校教师发表。但是高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率低、教学转化率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如果高校科研成果既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又不能转化为教学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严格地说,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应首先体现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当开创更加灵活的教学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转化。(四)教师应正确理解过程性评价的内涵,完善过程性评价指标,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的过程性评价指标考核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激励约束机制,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检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有研究者指出,结果性评价完全忽视了学习过程,只关注表层学习产生的结果;过程性评价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引向深层次,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经验领域,重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有助于能力提升的环节。①还有研究者指出,过程性评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关注动态的学习过程,二是重视非预期结果。它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习方式、反映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成果、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例如学习策略和方法、创新能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我们的研究表明,当前高校教师已初步具备过程性评价意识,开始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等,但对过程性评价内涵的理解还仅限于出勤和课堂表现等显性因素,评价指标不能够反映学习的动态过程。为提高过程性评价的质量,教师应正确理解过程性评价的内涵,完善过程性评价指标,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的过程性评价指标。高校教师应在正确理解过程性评价内涵的基础上,逐步降低结果性评价的使用,提升过程性评价的质量,正确发挥过程性评价的监督、导向和激励作用,使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性得以实现。概括地说,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协同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配合,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也需要建立在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进行深入了解、透彻剖析的基础上。研究基于学生视角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只是提供了一个观察角度。在本研究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考察课堂教学现状,以发现、总结高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作者:卫建国 雷静 单位:1.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2.西安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