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时间:2022-10-22 03:51:46
导语:艺术设计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该文作者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多科融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制订理论研究与课程实施计划,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国内跨学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内高校的实地调研,得到这些院校跨学科教学改革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对被调研高校学生毕业设计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现象成因并得出阶段性结论;以实际项目为引擎,对新的跨学科协作课程进行较系统的课程设计,以此为基础实施不同阶段的课程实践;总结、梳理跨学科协作教学与课题实践经验,并细化到不同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为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多科融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跨学科;多科融合;项目驱动;课程模块
一、前期研究基础
1.文献研究。近年来,国内高校“多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教学实践案例较少,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课题组查阅、分析了其他学科和领域的跨学科教育研究成果与经验,梳理、总结了现阶段国内跨学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部分高校固守本科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大学跨学科教育试点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推广,长期固化的学科界限难以被突破,一些教师和学生依然固守未来职业选择中专业对口的观念,缺乏全面和长远的规划;其次,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部分任课教师自身不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跨学科综合课程开发面临困境;最后,基于市场变化、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流动、技术变革趋势等专业自身内生性发展需求形成的跨界融合教学方法的研究尚停留在对问题的描述和议论层面,缺乏对内在成因的深层关注,专业实践教学多停留在课程实践层面,“泛实验化”倾向比较突出。2.实地调研。在分析其他学科跨学科教学研究成果的同时,课题组走访了相关院校,了解并掌握了其针对跨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比较不同类型的学校跨学科教学的不同目标、路径、方法,并比较、分析其教学成果,其中的共性与差异性特征及其成因都给此次教改课题研究带来很多启发。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初步将艺术设计跨学科教学分为不同类型。以不同的教学阶段划分,其可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基础阶段的跨学科通识教育(大连工业大学)、研究生阶段的跨学科教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贯穿四年的工作室制跨学科教学(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以课程内容划分,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并贯穿于课程的每个环节;另一类是将部分授课内容交叉融合。以学科构成划分,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不同学科或不同专业的两名及两名以上教师共同承担一个专业班级的某一门课程;第二类是由一名教师承担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来自不同学科或专业的学生参加课程,课程内容具备跨学科特征,此种类型的跨学科课程多为研究生阶段课程或本科高年级阶段的选修课;第三类是由不同学科或专业的教师分别带领各自专业的学生共同协作完成某一门课程的项目,或协作完成两个不同专业两门课程的任务(这两门课程具备内在逻辑关联)。通过比较、分析被考察高校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并结合相关教师的深度访谈,课题组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现象成因,基于现有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梳理并归纳了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的不同类型及其对应的教学方法,以期为后续教改实践环节的前期课程设计打好基础。
二、课程设计与实践
1.课程设计。在第一阶段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前期跨专业教学初步实践的基础上,课题组重新完善了课程设计,总结分析了其他院校跨学科教学成果的利弊经验,对标当代设计人才的特征、本地区人才需求的能力与素质,立足于本专业“培养创新、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兼顾本专业师资现状,拟定符合专业发展建设目标的环境设计专业“多科融合+任务驱动”的跨学科教学思路与框架;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以实际项目驱动的实践能力训练为核心,跨专业协调设置教学环节和进度,在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方面分别提出切实可行的新的跨学科教学形式、内容与方法。其一,基于前期的研究结论,在大连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高年级阶段选择课程开展跨学科教学实践。其二,针对本专业师资、学生能力现状,采取第三种跨学科课程构成方式,即首先确定一门环境设计专业课,再选择一门与其匹配的其他专业或学科课程,由来自这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师分别带领各自专业的学生共同协作完成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最终达成各自的跨学科教学目标。这里强调协作课程之间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层面应具备内在的逻辑关联。其三,搭建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特征的跨学科课程架构,设计以下两种类型课程流程并分别开展课程实践。第一种类型:前期理论授课阶段,不同专业的教师分别给各自的学生授课,主要讲授本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后期课程实践环节合并授课,开展跨学科协作教学,两个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实际项目。第二种类型:在前期理论授课阶段,各协作专业共同授课,协作专业教师交叉讲授各自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后期课程实践环节,两个学科的学生交叉组合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实践项目。其四,重新调整原教学内容,补充新的知识点,使学生理解跨学科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拓展跨学科的思维角度,学习跨学科的思考路径和设计方法。2.课程实践。其一,首次跨专业课程选择环境设计专业大三上学期的餐饮空间设计课程与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的二维动画设计课程开展跨专业协作,即在课程实践环节进行跨专业交叉。其二,笔者承担环境设计专业大三下学期的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并与课题组其他教师共同承担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课程教学,进行第一种课程流程类型的跨专业协作,即在课程实践环节进行跨专业交叉。其三,第二次跨专业课程选择设计学的环境设计专业大三上学期的餐饮空间设计课程与美术学陶瓷艺术方向的陶艺专题课课程进行跨学科协作,将跨学科交叉的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课程环节,包括理论授课与课程实践。在后两次跨学科课程中,教师将社会实际项目引入课程设计环节,使学生针对实际项目深入理解知识点,并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从最初设计委托方提出环境的设计诉求到过程中的项目论证和结项评价,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要根据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以得到通过虚拟课题难以获得的锻炼和收获(第二次跨学科课程实践项目:大连西岗区更生社区老旧街区微更新项目;第三次跨学科课程实践项目:大连晶体管厂老旧厂区中可兹咖啡厅改造项目)。3.实践论证。课题组对“多科融合+任务驱动”教学效果与以往的教学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三次跨学科课程实践的教学效果,通过综合分析与评价课程过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作业质量及课后对学生的调查,梳理、总结课程实践经验,细化不同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完善“多科融合+任务驱动”课程体系奠定基础。通过新的跨学科教学形式、内容、方法在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实施,课题组总结经验,得出以下阶段性结论。其一,知识层面:“多科融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相较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固有授课方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问题为导向,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兴趣;在跨学科交叉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重要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通过跨学科的知识链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其二,能力层面:“多科融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项目为驱动,培养了学生对环境要素的统筹把握能力,进而让学生具备全局视野,增强了学生创造性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跨专业的协作方式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流、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其三,素质层面: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思考及协作完成项目,学生打破了固化思维模式,有利于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生协作完成同一个项目,遇到的问题比以往课程形式中的更为复杂,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其四,师资建设层面:促进不同专业、学科的教师在业务、工作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师资建设与发展。
三、后续跨学科课程实践思考
1.前期实践存在的问题。其一,在高年级阶段实施跨学科课程,优势是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能够避免因过早地关注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而使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不完整。同时,其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如,学生容易形成单科思维的固化模式,即便能够理解跨学科的优势与价值,在面对具体设计问题时却难以打破专业壁垒,也难以灵活运用跨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知识协作解决设计问题。其二,由于跨学科课程与普通课程相比知识密度与难度加大,原有的课时难以让教师高质量地完成课程目标。其三,不同专业与学科的专业课程在时间安排上难以协调一致,前期完成的跨学科课程实践是由本院的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协作完成的,如果与其他学院合作,将会带来一系列排课问题。2.后续跨学科课程实践举措。其一,将原有课程体系重新构建为四个跨学科课程模块,分别为设计文化导论、设计实践1、设计实践2以及毕业设计,并分别对应四个学年的课程。每个课程模块对标特定的教学目标,包含集成在一起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子系统,并形成以课题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课程培养计划。如,第一个模块设定在本科一年级阶段,以设计文化导论课程为引导,针对设计文化、美学、设计基础等理论知识架构系列课程组,形成一个系统解决设计基础认知问题的课程模块。其中涵盖有关跨学科思维价值与方法的讲座,同时介绍今后将要开设的跨学科课程的概况,使学生提前树立跨学科思维意识,并在后续学习中关注相关问题。其二,搭建跨学科平台(工作室群),形成课堂内外有机配合的跨学科协作联动机制。跨学科平台由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提供专业(学科)交叉学习与设计实践的机会,使不同专业或学科得到充分交叉与融合。这种课后长时间潜移默化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转变学习观念与学科思维方式,能够促进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完善教师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科间的整合,逐步完善多科融合的师资培养机制。其三,相关部门领导、教学负责人、教师需要积极协作,协调好跨学科课程的课时和教学地点,以保证不同专业课程间的配合问题,以及课时不足导致的课题设计质量等问题;争取在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使跨学科课程的授课内容不局限于以学期为框架的排课形式,通过对原系统课程的分解与重组,构成纵向的课程系统,形成以课题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课程培养计划。基金项目:该文系2019年度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环境设计专业‘多科融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中期成果(项目指南号:1-6)。
参考文献:
[1]田娟,孙振东.跨学科教学的误区及理性回归.中国教育学刊,2019(4).
[2]陈彩霞,董亮,朱雪梅.地理与历史跨学科“交互协同”教学模式的探索——以“祖国的首都——北京”(第一课时)为例.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
作者:李丽 单位:大连大学美术学院
- 上一篇:高校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研究
- 下一篇:“特殊时期”下网络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