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研究
时间:2022-07-26 09:05:28
导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教师信息化能力是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主要元素,充分发挥高效的信息化手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以锦州医科大学雨课堂线上教学开展情况为例,分析医学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情况及其能力水平,探索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教师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1]特别是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教育部做出推迟2020年春季学期返校的决定,同时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也围绕“停课不停学,离校不停教”开展了大量工作。其中,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学平台的使用突破了教学场地固定、面对面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助力疫情期间高校保证教学质量的攻坚战。[2]雨课堂作为一款智慧型教学软件,让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互动,同时让教学变得更加方便。利用雨课堂,教师可以课前推送预习材料,便于学生提前了解。课间可以使用弹幕、红包、随机点名等功能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兴趣。课后可以根据数据统计,发现不足,及时改正。根据锦州医科大学2020年雨课堂开展的线上教学情况,以727名开课教师为研究对象,以人口学特征为出发点,分别对教学管理情况、课堂互动情况、测试情况三个大方面进行信息化能力水平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路径和策略,从而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一、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现状分析
以下分别对人口学特征与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了避免每位教师因多个授课班而导致信息不均衡问题,将所有授课情况折合为1个教学班作为分析的基准。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位、职称四个方面;教学管理包括公告、课件和红包情况;课堂互动包括投稿、弹幕、随机点名情况;测试包括课堂习题与试卷情况。1.性别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分析。参与利用雨课堂开展教学互动调查共有男性教师275人,女性教师452人。在课件、随机点名、课堂习题互动和试卷四项男女教师使用人数为:65∶178、85∶210、58∶194和47∶164。由此可见:男教师未课件的人数远远高于女教师人数,女教师的课件在1和10之间的次数大于男教师,且女教师次数超过20次的人数也较男教师多;男教师课堂上不利用雨课堂随机点名的人数高于女教师大约20%的比例,随机点名1到40次的数量,女教师也明显高于男教师;男教师课堂习题互动人数远低于女教师。课堂习题互动与随机点名的规律相似,反映出课上信息化手段男教师比女教师的使用频率低;女教师更喜欢试卷进行学生学习水平测试,反映出女教师对课后的辅助教学相对男教师投入更多。男性教师相对于女性教师表现出对于课堂组织和课后辅导环节关注度不高,主要反映出对于授课内容以外的教学环节认识不够。2.年龄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分析。将调查对象按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组,与教师信息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0岁以下年龄组的年轻教师在课堂上缺乏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表现。30岁以上的年龄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同时,也更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掌控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信息化教学法具有更快的适应性。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使用更多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需要积累和专门培训。因此,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年轻教师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就必然得出年轻教师信息化教学运用更广泛、更熟练的结论。3.学位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分析。按学位情况将调查对象划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组,分别与教师信息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公告、课件、课堂习题互动及试卷的人次均呈现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更高。比如公告方面,三组数据分别为6.8%、17.1%、22.8%。课件方面为14.5%、32.2%、46.1%;投稿为2.6%、5.0%、8.3%;试卷方面为12.0%、29.2%、38.3%。充分表明,学位越高的教师对教学信息化水平的运用能力越高。(见表1)4.职称与教师信息化水平关系分析。将职称划分为初级(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四组,分别与教师信息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下表所示。从表中可见,公告与课件的人次p值小于0.05,表明初级职称的教师不太关注课外的教学管理环节。讲师与副教授课上与课外均能较好地运用教学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环节。(见表2)
二、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思考
1.以教师实际需求为导向,合理实施分层培训。有效的教师培训应以培训对象的实际教学需求为导向,结合不同参培教师实际情况,针对性设置培训课程,构建适应其专业发展的平台。[3]从上面数据分析来看,针对青年教师和初级职称教师的培训,主要应围绕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强化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培养敢于创新的教学精神等目标展开。培训内容具体主要涉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战略、育人目标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等课程。同时开展教学模式创新策略、教学职业技能提升等实用技能课程。针对中年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的培训,应定位教学创新、学术领航、团队领导力以及学术之星培育的培训目标,重点围绕教学研究、改革能力及教学创新领导力培养、学术科研能力提升、社会实践服务能力培养、团队合作与组织能力提升等内容。[3]2.以培训效果为目标,灵活设计培训模式。要想使培训既满足学校整体师资能力水平的提升,又被教师个体充分认可积极参与,光有明确的培训内容还远远不够,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更青睐于通过多种形式的工作坊或研究具体教学案例结合有专家指导的反思性讨论来开展的教学培训。而青年教师对于“下午茶分享会”、“讨论午餐”等非正式场合的培训更为青睐。对于传统的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喜好度则相对偏低。同时,对于邀请校外专家“请进来”入校的讲学,教师对于到优秀院校“走出去”的观摩方式更为认同。此外,一些线上培训、云端讲座越来越吸引教师的关注。例如,学校定期遴选线上教学优秀教师,组织全校教师开展示范教学观摩,观摩结束后各单位组织教师线上集中讨论,对于相对集中的问题,请示范教师在线解答或开展相应培训的方式,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使培训具有持续性和深入性。3.以整个职业生涯为规划,建立培训管理制度。教师的职业生涯各个时期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相对应的培训也应各有侧重。为了给高校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提供全程的培训服务,应改变以短期集中培训和考核为主的组织管理方式,建立全新的高校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和优化培训过程的组织和考核机制。[4]首先,根据专业不同,由经验丰富的教学管理专家和老教师共同帮助科学制定每名教师的职业生涯培训规划。规划应从长期性、整体性、连续性和发展性出发,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盲目、针对性不强等为了培训而培训的弊端。其次,每次培训都应有相应的考核评价。在培训之前,管理部门应根据培训内容和目标,制定培训考核指标和内容,并提前告知培训教师。培训教师带着清晰的目标任务参加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培训过程中主动性,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培训教师学习的外在督促力。培训后的考核评价,可以有效避免使培训流于形式。4.以打造校内“金课”为示范,充分发挥榜样作用。自2018年起,教育部推动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即建设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同时,建立慕课学分认定制度,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5]所谓的一流课程建设,即“金课”尤其是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等,更加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因此,“金课”的建设离不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讲,一所高校的“金课”数量和质量,代表着教师整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可以通过打造校内“金课”的方式,配以适当的奖励措施,树立典型,推出模范。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在线课程的改革与建设项目,积极创造条件,示范引领,使优秀课程脱颖而出,努力打造各类“金课”,通过“金课”建设引领、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长齐,杨林.西部地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探究:以云南省为例[J].软件导刊,2011,(8):186-188.
[2]祁悦,李晓晨.疫情期间雨课堂在西医院校针灸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3):17.
[3]柯轶凡.高校教师“精准对标型”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邢台学院学报,2020,35(2):68.
[4]李玲.浅析如何提高高校教师培训效果[J].经济师,2018,352(06):184-185.
[5]教育部:将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EB/OL]
作者:李丹丹 耿彧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管理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及实践
- 下一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