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况
时间:2022-07-26 08:59:29
导语: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加速普及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提升信息教学能力势在必行。可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校本实践为例,剖析现状,反思问题,并从标准引领、模式驱动、激励赋能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为高职院校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实践
信息化建设是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对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1]。2018年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需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列入十大战略任务之一。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各高校进入“线上校园”模式,却也成为推动教育事业信息化变革的重要契机。面对新环境、新任务、新角色,增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响应时代要求自我提升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笔者所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工商职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校本实践为例,剖析现状,反思问题,总结启示与建议,为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1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及成效
2016年学校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纳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浙江省优质校建设项目,从顶层设计上开始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2018年出台了《教师信息化教学基本能力提升与考核办法》,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1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扩大化、常态化
为更好地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制定了专任教师信息化教学标准,并以此为依据,结合教学现状开展一系列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笔者整理了近三年学校各项信息化培训通知,发现培训形式主要分为四类:考核培训、集中培训、以赛促培及个人自主培训,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2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制度化、覆盖广
从2018年开始,学校要求副教授及以下职称的专任教师接受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内容包括信息化教学素材制作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网络课程建设和教学应用能力等三方面内容。截止目前共有178位教师通过信息化能力考核,占副教授及以下职称的专任教师比重为49%。为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通过情况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笔者以学校409位专任教师为例,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不同年龄及职称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通过情况具有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别及学历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通过情况无显著差异。进一步进行交叉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及职称的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通过率逐渐降低。
1.3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成效显著
通过顶层重视、建章立制、广泛宣传、加强培训、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挂钩等措施,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首先,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显著提高。教师普遍意识到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参加积极性逐步提高;同时,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有所提升。信息化教学软件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网络课程建设等能力得到了锻炼及提升;最后,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竞赛中成绩颇佳。2016-2020年,获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省教学能力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省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2问题与反思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通过率不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整体不强,发展进程较慢等,与“双高校”建设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等等。
2.1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缺乏引领性
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能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方向及指引,是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基石。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由信息化教学能力基础、一般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能力三个层次构成[3]。而学校现行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仅包括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知识、信息化教学技能等3个一级指标及16个二级指标,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并且强调理论性,信息化教学技能要求偏低,对更高层次的学科、专业信息化教学能力基本不做要求。
2.2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缺乏系统性
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目前的培训形式主要为四种,整体上说缺乏系统性及针对性。固定培训只有每年两次的考核培训及每年一两次的比赛培训,培训周期较短,覆盖面有限。集中培训及教师个人自主培训存在偶发性、缺乏系统规划,且集中培训没有根据教师专业结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等来实施差异化的培训,教师自主培训又受教师个人自主性、经费、时间等条件限制,培训效果难以保证。
2.3信息化教学考核缺乏驱动力
首先激励机制不足,根据调查,目前学校主要是通过与职称评聘挂钩来达到激励作用,但该制度仅针对副教授及以下的教师,对年龄偏大或者没有职称评聘要求的教师缺乏激励性,因此考核通过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职称的上升反而下降。其次缺乏持续监督机制,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为一次性考核,考核要求偏简单,且无等级之分,考核通过则一劳永逸。教师既无动力也无压力,影响了学校整体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进程及质量。
3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相关建议
3.1标准引领,优化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以《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引[4],结合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针对不同职称、不同信息化能力水平的教师分层、分类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动态性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提供遵循。高职院校可依据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课时比重、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等进行常态考核,并把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当中,形成信息化教学常规化的管理评价长效机制,实现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长效的考核评价,促使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3.2模式驱动,改进培训实施模式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关键在于对教师进行有效培训,改进信息化教学培训实施模式是提升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将教学信息技术列为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重点内容,进行专项考核,结合新进教师年轻化的特点,使其掌握最新的前沿信息化教学技术。另一方面,对已入职教师的培训体系进行完善,采取阶梯制的基础、中级到高级的阶段渐进培训,针对不同信息化程度的教师因人施策,进行分层培训,并结合信息化教学比赛,引导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并熟练操作。在实施模式上努力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集中授课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团队发展与个体成长相一致、快速提升与长期发展相协同。
3.3激励赋能,提升教师学习动力
在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培训的同时,还应当对其实施相应的考评制度,为高职院校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内生动力。首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结果应全面在年终考核、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体现,晋升各个职称等级的教师考核结果都应达到合格以上,成绩优异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实现对各阶段、各层级教师的全方位激励。其次建立持续监督机制,在日常教学考核和年终考核、职称评审中都纳入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内容,建立科学的等级考评体系,实现对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常态化、持续监督,稳步提升学校整体信息化教学质量[5]。最后,在各级各类教学能力比赛、在线精品开放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等项目立项上积极创造条件,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相应要求,为高职院校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内生驱动力。
参考文献:
[1]钱静珠,丁国勇.“互联网+”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78-81.
[2]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3]胡晓玲.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6):67-72.
[4]曾青兰,王瑞,陈晓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和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0):152-154,157.
[5]潘菊素,刘锐.基于智慧教学环境的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1-6.
作者:汤雅兰 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信息化教学与英语内分层教学模式
- 下一篇:高职院校健康评估课程信息化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