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实验设计策略

时间:2022-08-16 10:27:59

导语:小学科学课堂实验设计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科学课堂实验设计策略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助力器和动力,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关键所在。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注重趣味性与科学实验的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趣味性的方式开展科学实验活动,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文将对小学科学课堂实验创新设计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创新

趣味性教学法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高效、有用的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获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致力于打造积极、活跃的小学科学课堂,促进学生学习过程高效化,不断地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层次化,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并且获得发展。

一、立足学生,驱动激趣

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活动时,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科学课堂,以此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去。首先,教师可以有效地借助生活驱动激趣,让学生在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其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通过悬念的设置驱动激趣,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探究性质的自然科学,很多知识对小学生来说都非常陌生,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投入探究之中,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苏科版小学科学内容《物质在变化》时,在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操作时,为更好地驱动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并且分析现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制订教学策略,以驱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鉴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并喜爱直观形象的事物,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铁钉生锈、变色花、蜡烛的变化等各种生活现象,提问学生:“从这些变化中你能发现什么神奇的事物?”以此驱动学生对科学问题产生兴趣。随后,教师便可引出科学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索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科学知识是什么,从而为学生高效参与科学实验打下基础。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教授洗衣服的学问,即教师展示一种污染物,并相应地呈现能将此污染物清洗掉的洗涤剂,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随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科学实验,以探究哪些污染物要用哪些洗涤剂清洗,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之下产生对科学问题的关注,并且愿意参与到科学实验之中探究真相。

二、运用方法,巧妙激趣

在教学科学实验之时,教师事先都会准备好实验器材和材料,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先教授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实验。这种教学方式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采用一些不同的方法。首先,在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准备中去,以提升学生的实验兴趣。其次,在实验设计环节,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商量,共同提出比较理想的方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厚。例如,苏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内容《馒头发霉了》涉及的现象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教师可以运用方法,让学生对馒头发霉产生探究兴趣,进而主动去了解霉菌家族。首先,在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发霉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发霉的情况?以此让学生初步提出关于本课实验的假设。其次,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环节,在设计时,教师为保证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霉”的图片和视频,以此让学生了解霉的颜色、种类、形状。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有关霉的小故事,为学生呈现感性材料,让学生结合感性材料进行交流,并且提出此次实验设计的整体程序。随后,针对学生设计的程序,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真正实现尊重学生,即当学生认为霉产生的条件和因素是单因素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是否还存在其他因素呢?并且让学生组合各因素,让各因素搭配作为实验条件进行操作。以此设计实验能让实验过程更加丰富,也能让学生在提出假设、设计程序的过程中产生验证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探索激趣

良好的实验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的直接推动力。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实验器材营造舒适的实验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产生求知欲望,以此推动学生理性认识的发展,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培养理性思维。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以此让学生基于生活情境完成问题的解答,进而获得实验效果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苏科版小学科学《测量物体的温度》时,首先,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想一想温度的变化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测量,以此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感觉器官判断温度变化,并且能借助温度计对温度进行测量,以此引出此次实验操作的主体,即引领学生运用温度计了解温度、认识刻度,并且学会温度的读法和写法。其次,教师可呈现实验器材杯子、温度表、水槽、热水盆以营造和谐的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初步操作,进而让学生在试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再次,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实验操作程序变得趣味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实验操作视频,让学生在视频的引领之下自己总结操作程序,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操作程序。随后,教师再借助问题,询问学生这些操作程序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性,从而让学生在讨论情境中获得实验操作的正确步骤,并且愿意去验证。最后,教师可呈现生活情境:小明帮妈妈打水,他知道妈妈想要的水温,如此需要你们帮助小明测一测盆中的水,看看是否是妈妈想要的水温。这有利于让学生将生活问题融入科学实验中,进而使其知道科学实验与生活的关系。

四、模仿示范,渐进激趣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极少有时间能完整地完成科学实验的操作,因此他们在操作过程中通常会存在操作不熟练、不科学的情况,有时还会出现操作困难的问题。面对此种状况,教师必须做好示范作用,通过指导与自主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了解实验的操作程序。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实验操作程序的简单化,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学会正确的操作方法。在示范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循序渐进,逐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并且获得成长。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苏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内容《照镜子》时,在带领学生进行小学科学实验之前,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到镜子的危害性。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呈现镜子破碎带来的各种问题,以此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操作。同时,教师在叮嘱学生的过程中,也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教师再对学生操作不当的地方进行纠正。本课教学通过三个环节让学生明白镜子的作用,并且学会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照一面镜子,比一比自己在镜子中的样子与生活中的样子的差异性;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照两面镜子,并且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学生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第三个环节是通过让学生照多面镜子,开展目光接力打靶实验,从而让学生知道目光怎样汇聚到一个中心点,进而为学生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打下基础。但每一个操作环节中,教师都需事先做好示范,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要领,并且体会到操作的快乐。

五、及时评价,反馈激趣

评价是获得学生参与反馈,并且了解教学方法有效性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的及时反馈,评价学生接受程度。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中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创造多次反馈机会,以更好、更科学地评价学生。教师在获得反馈时针对的对象应是全班学生,这样才能使教学真正公平化。最后,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反馈,通过反馈,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参与态度,并且对学生存在的不足进行纠正,如此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效率,促进学生发展。例如,苏科版小学科学《测量呼吸和心跳》一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呼吸心跳问题进行关注,并且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完成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为了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教师需在时间维度上做四次以上的评价,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反馈。另外,为了保证反馈的有效性,教师要保证反馈之间具有连接性,并且走向深层次化。首先,在实验准备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呼吸和心跳次数,以及测量方法的了解做初步反馈,以了解学生是否会测量心跳和呼吸,从而为判定科学实验的操作难度提供依据。其次,在实验操作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操作流畅度以及测量正确与否方面做第二次反馈。再次,在数据整理环节,教师可以学生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做第三次反馈。然后,在学生完成科学实验后,做科学结论之时,教师可以做第四次反馈,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脉搏心跳的测量。最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反馈,设置相互测量环节,以此为巩固学生技能、推动学生成长服务。简而言之,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融入科学实验中进行探索,以发挥学生的潜能。但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科学实验的实验操作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操作能力标准化、科学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学生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涂玉国.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的探究[J].华夏教师,2020(11).

[2]施中华.创造性地开展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活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2).

[3]钟天文.小学科学实验高效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9(3).

[4]胡凤霞.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创新设计探索[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0(2).

[5]于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期待创新设计[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8(4).

[6]萧顺欢.基于小学科学实验的创新设计[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6(12).

作者:毛燕娟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