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外语教育改革创新路径探析
时间:2022-04-15 10:49:50
导语:大学外语教育改革创新路径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文科倡导学科建设的创新性、融合性和发展性,为我国大学外语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外语教育的现状和困境,指出在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改革应积极构建立体化的外语课程体系,创新外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外语测评手段多样化,拓展“外语+X”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创新型的专业师资队伍。
[关键词]新文科;大学外语教育改革;现状和困境;创新路径
一、引言
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主体与核心,在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国家的发展既取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取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所说:“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一定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繁荣的时期;当人文社会科学占据了社会重要地位的时候,也表明国家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程度。”[1]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仅需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更需要发展新文科。“新文科”概念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首先提出,倡导文科专业应重新组合,把以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融入到人文课程中,打破专业壁垒,进行跨学科学习。2019年4月,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包含新文科在内的多个新学科建设[2]。与此同时,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包含新文科在内的“四新”专业建设[3],至此,新文科建设正式迈入大众视野,并迅速席卷高等教育领域。
二、新文科的内涵与特征
新文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新概念,更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与理念。它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4]。从本质上说,新文科就是对传统哲学社会科学进行学科重组,实现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使各学科相互借鉴、融通发展。这既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新技术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和融合,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新理念。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及“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5]新文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新理念。“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旨归,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应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透彻把握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推动“课程思政”改革,通过课程思政目标规划、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等途径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二)跨学科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新文科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打破学科壁垒,重组学科构建模式,通过整合学科、交叉学科、重组学科等方式,实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是文科内部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如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开展跨学科交叉,拓宽学科领域,使新文科各学科、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形成一批新兴学科,如人文地理、国别政治等。另一方面也可以与理工科结合,将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计算、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融入到新文科建设中来,开展文理交叉,构建新文科,如外语教育学、智能伦理学、智能管理学等。此外,新文科还应该与新农科、新医科相结合,加强培养专业型人才的人文素养,例如绿色农业、医学伦理等。(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定位。新文科背景下对人才的定位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好传统文科下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更要坚持跨界融合的理念,以新技术推动文理交叉融通,以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格,努力培养具备整体性思维、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当前,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新文科人才必须是具备多种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人才。外语能力是现代化人才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因此,新文科建设的其中一个核心内容便是外语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对传统外语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战略创新,打造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三、大学外语教育发展现状和困境
大学外语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学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大学外语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外语教育的一些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一)课程建设理念陈旧落后。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受语言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一直强调对外语学习者外语语言技能的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一直是高校外语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几乎所有的课程大纲或教学指南,都强调语言基本功,外语课程多以综合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形式出现,高年级开设的语言学、文学等相关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对语言技能在认识层面上的深化。单一的语言工具价值取向把语言当作一个自主、封闭的组织结构,割裂了语言与文学、文化等知识课程的联系,使外语教育脱离了思想与人文的范畴,忽略了外语教育的人文性和育人的重要性。近年来,虽然不少外语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都明确指出外语教育应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但大多数高校的外语课程体系仍然停留在单一、机械的以语言为中心的圈子里,其中有些像跨文化内容或中国文化元素等所谓的“人文性”内容也是依存于语言形式之中,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与新文科交叉融通的价值取向相差甚远。(二)教学模式和方法过于单一。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以讲解单词和语法等知识点为主,注重通识知识的传授,缺乏跨学科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另外,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交流,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有效地集中,降低了课堂效率。而且,传统的大规模班级统一授课的方式完全不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课堂教学只是按照统一化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自然也大打折扣。(三)应试能力被过分推崇。外语测试评价制度是外语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外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健康的考试评价制度有利于外语教学的顺利开展。但传统的外语教学以应试为导向,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偏向于知识点和一些必考单词、语法的学习,学生主要围绕考试题型进行练习,忽视了外语学习的根本目的。目前我国大学对学生外语掌握程度的测评主要依赖于英语四、六级的考试成绩,还有各种各样的选拔考试,但这些考试的侧重点大致相同,都是以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为考试重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学生的外语水平,然而,偏离了外语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另外,由于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导致学校和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偏离了重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外语教学的发展。(四)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科学。培养各类外语人才是大学外语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局。长久以来,由于受传统学科观念的束缚,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强调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工具性和实用性倾向明显。由此带来的负面后果是,外语人才仅能满足一般日常的交81流和沟通,而外语高精尖人才非常短缺。此外,由于缺乏人文知识的积淀和专业领域知识的培养,许多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无法胜任国际化专业领域的工作和学术研究。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外语市场上出现“小才拥挤,大才难觅”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外语学科的发展。(五)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改进。我国大学外语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教师质量问题。教师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大学外语师资队伍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年龄结构不合理、男女比例失衡、学历职称偏低,学习交流的机会少和科研能力薄弱等等。总体来看,大学外语教师以年轻教师、女教师居多,大多数教师有硕士学位,博士数量很少。大学外语教师的工作经历和进修经历也非常有限,很多老师没有出国进修和参加国外外语教学研讨会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业务水平的提高。另外,大学外语教师科研能力普遍较弱,其中虽有一定学术造诣的教师,但整体上没有形成规模研究的风气。这与大学外语教师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跨学科知识不够全面,科研时间少,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缺乏科研组织者和学术带头人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四、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改革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立体化的外语课程体系。新文科背景下外语课程的改革应将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外语课程的客观需求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观需求相结合,创设通识课程、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融合的立体化外语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不仅要包括人文、历史、美学等社会科学课程,还应将自然科学、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融入外语通识课程中,强化通识课程的交叉性和融通性。专业课程也应拓展其广度和深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积极挖掘课程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同时对标国家外语能力和战略发展的需求,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整合和创新,凸显内涵和特色,使外语课程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为新时期国家“走出去”战略架设国际交流的桥梁。因此,相关领导部门和管理者应把大学外语课程作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时代高度,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全方位重构外语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大学外语课程改革,以实现国家和教育发展的战略价值。(二)创新外语教学模式和方法。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学习策略、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等。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通过在线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式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线上、线下互动的外语学习环境,不断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之路。其中翻转课堂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就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将课堂由教到学的过程转变为由学到教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重视基于问题、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与协作探究,特别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慕课、微信、雨课堂等将教学资源整合起来,通过视频、课件、作业等形式出来,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随时查看学生的在线状态和学习进度,也可以在线批改作业,填写分数评语,回复话题,与学生在线交流等等。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则用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的问题,进行师生间的共同探讨。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国际化的创新教学模式,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引进翻转课堂并将其应用于我国的大学外语教育改革实践,可以有效地突破当前大学外语教育发展之困境,从本质上实现大学外语教育的深化改革。(三)促进外语测评手段多样化。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环节,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实际的外语能力,同时也对外语教学起反拨作用。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测评的改革应从内容和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实现从重教育活动的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不仅要评估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估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方式的改革主要是改变测试作为外语教学评估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的现状,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测评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坚持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单项评估与综合评估相结合,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适当增加形成性评估的权重,采用活动结果报告、建立学习档案、学生互评、问卷调查、访谈、阶段测验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改变传统评估教师作为主宰者的局面,使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和专家等共同参与其中,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手段既能反映学生的全程学习结果,又能促进个性化91教学,使学生潜力得到发展,激发学习动机,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四)拓展“外语+X”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要培养精通一门外语、会用多门外语沟通交流,掌握一种专业、具有多种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6]关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外语+X”,其中X是跨学科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强调的是“一专多能”“一精多会”,不能拘泥于外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但必须以外语为主,跨学科专业为辅,两者都必须达到熟练的程度。同时,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也要突破语种局限,积极拓展小语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德语+经济学”本硕连读专业,就是将德语与经济学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复合型外语人才既体现在知识结构的复合上,又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上。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特别指出,要大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建设亟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等。[6]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需要更多精通沿线国家语言的高层次外语人才、需要更多熟悉“一带一路”的国别乃至区域研究人才,需要更多语言能力过硬、具有国际视野、能进行有效地跨文化沟通的行业专才。因此,外语学科人才培养还要以具体的“国别区域”为抓手,发挥多语种优势,加强外语学科的国别和区域知识教学,同时加大力度研究语言能力和其它专业能力的组合问题,努力提高外语教育的效率,使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能够获得必要的语言技能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以服务于国家经济、文化、外交、外事等发展的需要。(五)打造创新型专业师资队伍。教师是保证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文科建设亟需组建一批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人文素养和批判精神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其中结构合理是十分重要的,它包括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等。在此过程中,培养一部分理论造诣较高的学术带头人和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对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学校应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如采用中老年教师结对培养青年教师的方法,以老带新,建立学术梯队,新老搭配,以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毕业生,以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另外,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育创新能力。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和思路,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研讨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实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五、结语
新文科建设是党和国家针对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趋势对教育领域作出的新部署,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种积极探索,它关系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创新,关系到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文科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科本身,更在于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文科建设不是对传统文科的延续和发展,而是学科定位、专业布局、评价体系的全面创新。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外语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步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测评方式、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深化改革,同时加强外语学科与其它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构建跨学科的复合型课程,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采取多元融合式的人才培养策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符合新时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2):6-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的通知[A/OL].(2019-03-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A/OL].(2019-04-04).
[4]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思考与探索———兼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6):3-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A/OL].(2010-07-29).
[6]吴岩.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6-9.
作者:马福华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 上一篇:外语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融合分析
- 下一篇:高校英语教师外语焦虑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