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

时间:2022-01-11 11:36:04

导语:大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外语教学,已成为当前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趋势和新方向。本文指出,目前文化自信所存在的问题,本质上是“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的产物。大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改革是高校文化自信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对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可行性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以“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教学理念为理论支撑,提出了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设计方案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自信;国际视野;课外阅读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五年来,“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外语教学”,已成为当前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趋势和新方向。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此问题展开了讨论,学术观点比较一致并且集中,主要建议从体制上进行根本性地改革,扭转在现有的国内高校外语教育中中国文化缺席和失语的现状,主张适当加入中国文化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中华文化自信[1-3]。然而,这样的改革思路,一方面对于改变高校外语教育中国文化缺席和失语现状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无论是出于文化安全考虑提出杜绝使用原汁原味外文教材,还是主张大学英语课程应该以传播中国文化为课程目标,都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自信问题。文化自信所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最早是近代政治腐朽、闭关自守的中国社会受到西方先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无情冲击,而出现的文化自信不足或者文化自信丧失。2014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只是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国人“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4],对当时日新月异的世界知之甚少。究其实质,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本质上是对东西方制度、文化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而造成的盲目西方崇拜。“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5]。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文化自信问题,必须从源头上入手,提升国际意识和综合人文素养。

二、课外阅读教学与高校文化自信建设

文化自信教育是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以及必要的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教育中所必不可少的“国际意识”和“人文素养”元素,在2017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017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大学英语教材以精读模式在国内的外语教学中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大学生的外语技能尤其是在读写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打下了较为坚实的语言基础。但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本教材一学期”——只有精读而没有泛读的课程与教材设置现状,造成大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对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缺乏认识,无法进行东西方制度文化的比较互鉴,因而不利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中外的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专家都非常重视广泛阅读在外语学习和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大量接触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掌握第二语言的关键,输入的两个主要途径就是听和读[6]。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马克•埃德蒙森强调在人文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阅读无所不在,其作用不容忽视[7]。上海对外贸易大学黄源深教授认为“英语学习的功夫主要在课外——即学习者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8]。显然,开展外文原著课外阅读教学,不仅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应然性和必然性要求,也是基于文化自信外语教学改革的应然性和必然性要求。在西方文学、历史、社会政治等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著作文献,无声地驳斥、颠覆了西方国家所自我标榜的一切,有力、有理、有据地揭示了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虚伪本质。如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获得者卡洛尔•安德逊的《白色愤怒》(WhiteRage,2016),揭示了美国黑人在1865年《解放宣言》发表后至今150余年的血泪历程,揭露了美国大多数白人根深蒂固的极端种族主义倾向和沙文主义白人优越论的荒谬本质;英国诺奖作家多丽丝•莱辛的自传《刻骨铭心》(UnderMySkin,1995),揭示了为了维护少数人利益而发动的非正义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与无尽痛苦,表达了战后英国人民对英国国家政府的无比失望,同时也谴责了帝国主义国家对外实行殖民统治的罪恶与黑暗;美国诺奖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人鼠之间》(OfMiceandMen,1939),揭露了美国梦的虚伪本质,再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底层劳动者的绝望与幻灭;加拿大诺奖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很多短篇小说作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西方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强烈的贫富差异,如《周日下午》(“SundayAfternoon”)与《受雇女孩》(“HiredGirl”)等。课外阅读西方原著,并不单单局限在认清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虚伪实质,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通过阅读,真正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和互补性,认识到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通过阅读自觉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求同存异,不卑不亢,以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形成文化大国公民应有的“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度和宽广胸襟,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在未来担当中国社会的文化中坚力量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桥梁,逐步消解国际上对中国的负面消极的误解、诬蔑,让国际上任何抹黑中国的政治阴谋和企图不攻自破。正如1999年余秋雨先生在湖南大学演讲时所指出的,这样中国才能从世界工厂逐渐升级为向世界输出普适价值和文化思想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国。

三、可行性问卷调查与教学设计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思想。他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9]。因此,课外阅读教学要产生良好的效果,就要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一)问卷设计收集与研究对象笔者课题组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对辽宁大学在校本科生文科、理工科各两个班,以及研究生人文、理工、经济类各一个班,共328人(其中男生135人,女生193人)进行了课外阅读情况问卷调查。本科生为2019级的在校文科生101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65人)和理工科生98人(其中男生55人,女生43人),研究生为2019级在校人文、理工、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共129人(其中男生44人,女生85人)。采用单选题和多选题对受试者是否具有课外阅读习惯、对课外阅读的态度、每周课外阅读所用时间、所喜欢的课外阅读内容的种类(可多选)、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可多选)、影响课外阅读选择的因素(可多选)以及常用的课外阅读工具(可多选),共七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2019年3月中旬由相关任课教师在线上授课时将问卷链接发到各班级微信群。回收的328份问卷全部为有效问卷。(二)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1.开展课外阅读教学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和无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分别占受试总人数的75%和25%。选择“很喜欢”“喜欢”和“一般喜欢”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分别占受试本科理工科生总数的96.94%,占受试本科生总数98.5%,占受试研究生总数的93.8%,占受试总人数的96.65%。选择“不喜欢”的学生在受试研究生中占比最高,为6.2%,其次是本科生理工科生,占3.06%。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调查结果,无论是不同专业的本科生,还是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从整体上看,都已基本上具备了开展原著课外阅读教学的基础条件。无阅读习惯者或者选择“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可能需要慢慢适应,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热情鼓励。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课外阅读参与热情,是课外阅读教学必须妥当、及时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2.受试大学生存在着课外阅读整体自主能力不足的问题。大多数的大学生每周课外阅读用时甚少,每周课外阅读时间低于5小时的学生,分别占受试本科理工科生总数的56.12%,占受试本科生总数52.76%,占受试研究生总数的63.57%,占受试总人数的57.01%。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存在着大量空闲的时间与空间可供灵活支配,为大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但是这一事实同时也凸显了大学生存在着课外阅读整体自主能力不足的问题。3.大学生课外阅读以扩展知识和娱乐为主要目的。从统计数据来看,娱乐消遣和扩展知识是大学生课外阅读最主要的两个目的。以扩展知识和娱乐消遣为目的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分别占受试总人数的75.91%和78.05%。同样,与之相对应的人文类和娱乐类读物最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在课外选择阅读人文类和娱乐类读物的学生,分别占受试总人数的64.94%和57.93%。此外,影响课外阅读的因素选项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阅读的内容”(占受试者总人数80.49%),以及“老师或朋友推荐”(占受试者总人数69.51%)。4.手机和纸质书本是当今大学生中同样重要的两个最为普遍的课外阅读工具。使用纸质书本和手机作为课外阅读工具的学生,分别占受试本科理工科生总数的71.43%和88.78%,占受试本科生总数76.38%和88.42%,占受试研究生总数的61.24%和80.62%,占受试总人数的70.43%和82.32%。

四、课外阅读的原著教学设计与实现路径

(一)形成性评价机制与终结性评价机制相结合,平衡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张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将学生的求知要求视为影响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10]。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学英语原著课外阅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阅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了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采用多角度的形成性评价机制与终结性评价机制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如大学英语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各占总成绩的50%。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较好地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同时也平衡了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依托。(二)自主学习与合作式讨论相结合,形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良性循环。自主学习绝不是一种完全脱离教师的学习,教师在帮助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1]。教师必须能够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地引导,为学生设定每周的读书任务,要求在个人自主阅读与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总的形式按时提交读书报告。分组尽量以随机形式进行,一定程度上实现人员结构的合理配置,从而确保课外阅读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此外,李赋宁(北京大学)指出,读书必须落实到笔头,这是古今中外学人的共同体会[12]。因而,自主学习与合作式讨论相结合,形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良性循环,既是课外外文原著阅读教学的重要实现途径,也是课外外文原著阅读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小组内学生可以自由交流书中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就没有读懂的地方进行讨论,既锻炼了口头英文沟通的能力,也锻炼了英文书面表达的能力,体会思想碰撞交流的快乐,形成一定的向心力。在布置学生阅读中篇或者短篇小说时,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故事排成短剧表演出来。这既是帮助学生树立阅读信心的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法,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可以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三)充分汲取经典原著的养分,运用阅读策略有效缓解外语阅读焦虑。课外外文原著阅读内容必须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既要喜闻乐见,引人入胜,又要具有深刻的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历史、小说、人物传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可以充分满足这方面的阅读需求。内容的选择是课外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学生会非常重视教师或朋友的推荐,但起决定性的根本因素还是阅读内容本身。课外阅读应尽量选择推荐经典的原著,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并了解大师的思想,继承人类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将其内化于自己的行为、情感与思想中[13]。教师在选择课外阅读内容时一定要特别慎重,要综合考虑阅读内容与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锲合度、阅读内容的文字难度与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匹配,阅读内容的长度与大学生的学期学习计划是否协调统一等多方面因素。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来缓解包括畏难心理压力在内的外语阅读焦虑,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阅读信心。外语教师既是外来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者,肩负着双重文化使命。既要帮助学生消除学习外语和外来文化的陌生感,又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弘扬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外语教学效果[14]。(四)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网络。学习平台和信息资源教师在课外阅读资料的选择中,既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纸质书,也可以提供给学生免费电子书资源,由学生自愿打印,而电子书资源优势尤为明显。这样,既不会增加学生额外的购书负担,又可以保证阅读版本的统一,保证课外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开世览文等馆际互借服务为高校外语教师获得纸质或电子外文图书教学资源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布置外文原版文献阅读任务的同时,随时跟进国内国际新闻动态,聚焦热点问题,及时向学生微信群分享,使大家可以随时接触鲜活生活中的时事英语,在碎片化阅读中形成高度自觉的民族意识、国际意识和家国情怀。向学生推荐介绍相关的微信平台、公众号,如新华社公众号的中英对照“说”、全民学英语、中国日报双语新闻等。鼓励学生用英语讨论国内国际政治、文化、经济生活大事件,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确立文化自信。

五、结语

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旨在打破一个旧的、落后的外语教学框架,改革因循守旧的教育思路,尤其是改革当前普遍存在的“一本教材一学期”的落后局面。“一本教材一学期”是我国在一穷二白时期的权宜之计。新时代外语教学,不能再仅仅满足语言上的、知识上的输入,更重要的是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国际意识和人文素养。因此,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同时重视“精”与“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综合素养,培养具有广博的国际文化视野和深厚的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这是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提升中华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淑梅,胡晓华.外语教育的文化安全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4):82-87.

[2]任海棠,邓秀梅.刍论创新我国外语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理论导刊,2017(4):80-83.

[3]刘毓容.文化自信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6):35-36.

[4]魏源.圣武记[M].上海:世界书局.1936:359.[5]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255-256.

[6]KrashenS.TheInputHypothesis:Issueand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17

[7]EdmundsonM.TheIdealEnglishMajor[N/OL].The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13-07-29)[2020-08-10].

[8]黄源深.英语专家如是说[J].英语学习,2007(6):1.

[9]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1.

[10]佟艳光,赵红军.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99-102.

[11]何莲珍,等.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路径之探索[J].中国外语,2011(5):18-24.

[12]董亚芬.我国英语教育应该终以读写为本[J].外语界,2003(1):2-6.

[13]宋艳芳.以提高人文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为目标的“英语阅读”课程改革[J].外语研究,2015(3):57-60.

[14]夏笑娟.外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定位与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2):111-113.

作者:佟艳光 赵红军 单位:1.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 2.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