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外语交际能力培养思考

时间:2022-03-27 03:41:11

导语:跨文化外语交际能力培养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跨文化外语交际能力培养思考

摘要:本文从文化育人的角度,以提高中医药专业人才跨文化外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从广西中医药专业大学外语教学现状出发,探讨把大学外语教育与中医药传统特色文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提出大学外语教学应加强专业特色与母语文化的融入教育,增加中医药笔译与口语教学的权重;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课列为公共基础课,让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树立母语文化自信,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育人;中医药专业人才;跨文化外语交际能力;国际交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范围内的中国话语权日渐增强。外语是中西文化思想碰撞激烈的学科,如何让中医药专业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将大学外语教育与中医药传统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坚定文化自信,让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树立母语文化自信,是当前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播的研究热点问题。本文正是研究如何将大学英语这门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结合的意识形态课程做为高校重要的育人阵地,提高中医药专业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期待能对其他高校同行提供思考和借鉴。

1文化育人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象征,育人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成立大会上也提出:“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1-2]。可见,文化育人是大学科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和必要途径。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比较集中3大研究方向:外语课程与母语文化育人结合的研究;大学文化育人的功能、模式和路径研究;国家文化利益与语言教学安全和政策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发现:从研究方法来看,基于实证研究的现状调查分析偏少,理论研究居多;从研究平台或模式来看,现有文化育人视角研究大多以德育(思政)课为主阵地,将母语文化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尤为不足;从研究视角来看,主要体现在文化意识形态、国家文化利益和安全、母语文化重要性等。因此,目前高校外语课程中,文化育人与课程结合较少,结合的意识不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比较普遍,广西高校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大学外语学科以课程为平台的文化育人模式的研究成果匮乏。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魁宝,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中医药大学应该成为文化与专业结合的重要阵地,将语言教学文化与文化育人相结合是中医药专业大学外语课程的重要任务。

2教学现状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推行了多年,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法的推广层出不穷。各高校大力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全校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改革初见成效,然而,在改革过程中,有的老问题犹如顽疾依然存在,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2.1外语教学模式单一性。教师讲授式和灌输式占主导位置根据笔者2017年对包括我校在内的广西7所高校六个专业班级进行的网路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英语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中,学生认为教师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的还不到半数,约占44.81%大部分课堂教学模式属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很低。2.2外语教学功能单一性。单纯空洞的纯语言学习的教学普遍存在有的语言教学脱离了文化,恰如无源之水,课堂教学十分枯燥;有的课堂一味地强调西方文化,致使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经常被忽视,母语文化失语现象比较普遍。目前在大学课程中,依托课程的“育人”观念意识不强。教师普遍把照本宣科和批改作业,视为教学育人的全部内涵,这实际上是对教学育人的狭隘理解。要改变以上困境,将外语教学与中国文化元素结合,不失为一条值得探讨的路径。2.3跨文化知识与外语课程结合不够。不能满足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需求外语是中西文化思想碰撞激烈的学科,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适应,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体现。2018年初笔者在针对“中外合作办学效果学生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超过80%的学生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影响力”非常重要,47%以上的学生感到“在课堂中把跨文化能力与思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不多,31%学生觉得“目前的外语课程中关于跨文化学习的内容”只是偶尔涉及。可以推测,其他不涉外专业的教学现状情况只会更加堪忧。(4)课程结构显得单薄,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体现在学生英语学习的断线、专业与外语结合的跨学科特色课程严重不足。目前我校一年级的大学英语课程是必修课,二年级的英语课程改为选修课。由于没有对外语课程学分的要求,二年级后,大多数专业的学生基本不用选择再学英语,医学专业英语课更是少之又少。此外,有跨文化特色的公选课也寥寥无几,不能更好地体现中医药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3讨论与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方面。”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拓展外语教学的功能,拓宽教学育人的领域,适量增加院校特色课程,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3.1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构建专业+文化的课程育人体系构建“语言技能教育+中外文化精髓+多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模式,拓展大学英语的教学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建议增加中医药笔译与口语教学的权重,增加专业外语等有专业特色的跨学科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课列为公共基础课,增设与跨文化相关的课程;从而使得课程结构丰满起来,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起来。3.2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三结合”的多渠道教学途径从教学内容到授课方式进行改革,构建”课堂与课外结合”“语言与文化结合”“专业与外语结合”的大学外语育人路径。其一、将课程与文化结合,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目的。在课程各章节知识点的内容中,挖掘和提炼教学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感恩、孝道、诚信等元素,在语言学习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播中华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母语文化自信,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其二、将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讲故事、看视频、写感受等教学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改变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其三、将课堂育人与课外实践育人渠道相结合[3]。围绕课程主题,采用任务教学法,将教育的成果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实践行为。通过鼓励学生假期海外游学、布置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踏入社会,提升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4结语

课程与文化是教育模式所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外语学科要充分发现与挖掘课程育人的优势,改进大学英语教学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的单一功能,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成效,就必须加强外语课程育人理念意识,明确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把大学外语教育与中医药传统特色文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中医药专业人才跨文化外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树立母语文化自信[4],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坤.从“文化素质教育”到“文化育人”:高校全面教育理念的发展[J].教育评论,2016(3):39-42.

[2]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4.

[3]任雅才.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的模式[J].高校辅导员,2014(2):11-14.

[4]纪秀生,索燕华.全球化视域下中国母语认同的重塑[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65-73.

作者:陈立群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外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