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04 03:13:17

导语: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教学论文

一、当代中国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外语人才

我国现拥有30多所(包括民办)专业的外语院校,此外,开设英语专业的院校也已多达900多所。建国60多年来,我国的外语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表现在人才的培养上,外语院校和高校外语院系培养了大量的掌握通用语种的专门人才以及一定数量的掌握非通用语种的人才,提高了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外语水平,满足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外交、外贸、军事、文化交流、新闻领域等各方面的需要。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评估体制以及市场经济等方面的负面影响,目前外语院校的人才培养尚普遍存在着“精有余而博不足、技能有余而价值不足、国际化有余而本土化不足”的弊端,没有完全处理好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师生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习,轻视人文素养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乏力。一些大学生仅熟悉所学语言国的语言和习俗,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和文化十分热衷,但对44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很是陌生,还有一些人甚至对党史和党的改革开放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不太认同,易受国外媒体反华言论的蛊惑,缺乏理性思辨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独立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诚然,要培养出既具备国际化视野又同时具备创新能力的外语专业人才,良好的外语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专业人才最基本的核心业务素质,是“看家本领”,但这并不是最根本的素质。那么,新时期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最根本、最核心的素质究竟是什么?这实际上涉及到我国当前外语人才培养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人才观的问题。对此,2014年5月6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新时期的外语人才观,应坚持“五个统一”: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外语专业教学同等重要,二者应该相互统一。二是传播中华文化与借鉴先进经验相统一。三是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相统一。四是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统一。五是尊重外语教学规律与突出中国特色相统一。按照这样的外语人才观,笔者以为,当代中国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是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既具备过硬的外语专业水准又有优良的综合素质,既有中国情怀又具国际视野,既能胜任自身所处领域的工作又能适应时展要求、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社会主义复合型、国际化、创新型人才。这其中,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操等优良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素质则是当代中国外语人才最根本、最核心的素质。因为,外语人才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参与国际事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展现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形象乃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思想政治素质摆在当代中国外语人才培养的首位应该是外语院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导向和原则。

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不仅注重对学生外语技能的训练,更强调把“立德树人”——即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以人文素养的综合能力培养为支撑。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大力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在把握好教育规律的同时,努力从学校的特色出发,从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需要出发,把思政课教学同外语教学的开发与研究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具有上外特色的“大思政”教育格局。

(一)明确目标、理顺思路

主要是体现“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探索如何实现外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教学相结合,以克服传统外语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各自为政”、甚至出现价值和观念相冲突的教学弊端,在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我校办学历史和尊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础上,体现我校特色,进而形成和构建有外语院校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立德树人”与外语人才培养及国际化办学结合起来,培养既具有过硬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又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的高端外语人才。按照上述目标和理念,其基本思路是:先试点,逐步建立起一套由学校党委牵头、相关教学和职能部门参与的机制和制度体系,并进行实验、探索。目的是要着力于实现两个结合:一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程这三大板块在外语教学基础上的结合;二是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事政策教育,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与外语教学的结合。从而使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外语教学,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教育等各方面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外语氛围,以体现上海外国语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和人才特色。

(二)制定措施、同步并举

形成合力、构建“大思政”教学格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社科部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立有关专题,开展双语和全英语授课。具体内容与形式由社科部负责制定。在英语专业教学上,率先在英语学院的相关专业课程中推进。如泛读、翻译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阅读材料可有针对性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如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央文件及党的重大政策等方面文献的英文版),开设“精典时政文献译读”等课程。具体方案和措施由英语学院制定,社科部协助。在通识教育类课程教学上,根据课程属性和教学需要,把思想政治理论特别是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关内容融入其中,或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鼓励教师用双语或英语授课。具体措施由教务处负责制定,社科部参与协助。协同攻关、开展“推进思政教育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专项课题研究。学校拨出专项经费,设立专项课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此项研究。围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主要是注重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外语教学相结合,开展教学研究。着力研究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问题,尤其是着力构建“大思政”的教学体系,努力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上探索一些具有可操作性、推广性和规律性的、并能在国内产生积极影响的研究成果。围绕体现和对接国家战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外译工作。加强和新华社、外交部等机构的联系与协作,开展对主席的系列讲话、十八大以来中央有关文件和国家重大政策等文献的多语种翻译工作,以服务于国家的对外战略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争取话语权。营造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党建、团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体现我校人才培养特色。如有学生提出,各院系及主要职能部门与学生交流,应尽量使用英语为工作语言。具体措施由校办、学生工作部和团委负责制定。

(三)健全机制、落实保障

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直接负责、分管思政教育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具体负责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具体指导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整合学校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和党史党建研究会等研究机构,加强学校在理论教育研究、对外宣传及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统筹管理。对参与推进和开展此项工作的相关教学人员,在课时、课酬、津贴、工作量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宣传干部、组工干部、学工干部、团干部)的培养。学校在外语培训、业务培训、国内外访学进修、挂职、职务晋升等方面制定相应措施,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平台和空间,以促进整体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工作能力与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给参与此项工作的教师,在国内外培训、访学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称评定和评聘系列,将马克思主义学科和思政系列的职称评定,作为单独的“大思政”系列进行评定,名额单列,以消除在学校现有的职称评定规则中存在的问题。

三、几点体会与思考

探索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院校的外语教学相结合,这在全国尚属首次,是富有特色的创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建设路径必须要自我摸索。尽管我校开展此项工作还仅仅是起步,但经过半年多的具体探索与实践,我们已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捋顺了关系,正按规划有序地推进着此项工作,并由此生发了以下几点体会和思考。

首先,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此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对于外语院校来说,由于学科的属性和认识的惯性,长期以来,思政教育在外语院校始终处于非主流、易忽视的境地,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科研实力不强,学科发展滞后。尽管中央和国家教育部反复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落实到具体院校往往是“一阵风后风景依旧”。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是否有成效与领导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而校领导的重视绝不单单是发于口头、止于会议,而是要切实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各项中心工作的具体环节上,并最终落实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上。学校在全国高校首次成立由校党政一把手直接负责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实际上就反映了学校对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与落实力度。

其次,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是推进此项工作稳步开展的制度保障。制度是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如果学校层面仅仅只有一个领导小组,缺乏具体配套的相关措施和制度,单凭校领导的权威或关系来推进的话,那是难以确保此项工作具有可持续性的。因此,建立健全与思政教育相协调、与外语教学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材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就成为切实推进此项工作健康、稳定、有序开展的制度保障。

再次,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此项工作持续开展的关键。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外语教学相结合,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校党委提出这样的要求,对社科部而言,既是巨大的压力,也是新的机遇。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能使社科部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到学校特色发展的主流之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社科部教师自身的外语水平,使他们能在增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能力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在推动学校提高外语人才培养水平的同时,也对有关留学生在涉及中国历史、文化、国情等课程的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不过,要达到上述目标和要求,无疑需要有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外语流利的雄厚的师资力量来支撑。然而,就社科部现有的师资来看,眼下还难以独立完成此项工作。为此,我们提出了师资建设的基本构想:第一步,可谓是应急性的,就是利用学校现有的外语师资力量,通过与社科部相关课程教师的合作,来初步探索结合路径。第二步,通过引进和培养两个途径以逐步实现社科部师资力量结构的根本转变。即以社科部为主体,一方面直接引进有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引进后要求其攻读与思政教育专业相关的博士后或到国内一流高校进修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是英语水平较高又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另一方面加强对部门现有师资的外语培训,给他们提供赴国内外访学进修的机会,力争在3-5年左右的时间,使部门现有教师的三分之一有能力进行双语或全英语授课,从而打造一批能真正担负此项工作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同时探索出一条与我校办学特色完全契合的结合路径和教学模式。此外,构建全员育人、合力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是促使思政教育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立足点。实现思政教育与外语教学相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大思政”(或“大德育”)的概念,它牵扯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和诸多部门,需要各方的协调与配合才能有效地完成。对此,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可以这样讲,推进思政教育与外语教学相结合正是外语院校实现全员育人、合力育人格局的具体体现。

最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的放矢地设立贴近学生实际的专题是实现思政教育与外语教学有机融合的切入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用的课程一直是思政课教学追求的效果和目标。近些年来,思政课教学状况已明显改善。然而,要真正使大学生从对思政课由“抵触”到喜欢,由被动变主动,进而达到真心喜爱的程度,还需要继续下大力气才行。对于外语院校而言,把思政课教学与外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把思政课内容逐步地融入到学生外语专业和人文通识教育学习的具体环节上,可谓一举三得。但这就需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合乎思政教学内容与外语教学要求的专题,并且在教学形式上采用新颖的双语或全英文来授课,以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社科部已率先在全校本科生的“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两门课中进行了尝试。其中,“形势与政策”课开设了“学习贯彻五四讲话精神”专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开设了“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解读”专题。具体做法是:社科部先提供相关选题,然后由教务处和英语学院推荐、委派英语师资,在人选确定后,由社科部负责就所开设专题与授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商讨教学工作。之后,由授课教师做好英语讲授方面的备课工作,最后采取大班教学方式,全程用英语讲授该专题。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反响热烈。在本科教学已试点的两门课的基础上,逐步在本科生“05方案”的四门公共必修课中均开设1—2个实行双语或全英文教学的专题,比如,“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开设了“从‘中国模式’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性与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开设了“真理与价值——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设立了“近代西方人的中国观”,“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设了“从家国意识的文化传统看爱国主义教育”等专题。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社会矛盾的集聚期、社会变迁的转折期和跳跃期。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来看,伴随着这一过程势必会出现各种利益矛盾、价值冲突、信仰迷失、发展失衡以及道德和行为失范的现象。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出现的问题与困难,一方面对思政教育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但另一方面也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生机、创造的激情、充分的资源和巨大的空间。思政教育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能否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整合社会信仰体系、增强社会凝聚力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正是基于此,当前上海外国语大学正在开展的推进思政教育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对凸现本校的人才培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深化外语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具有借鉴价值。

作者:赵鸣歧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