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及混合式教学路径
时间:2022-03-01 10:18:32
导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及混合式教学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当前教育信息化2.0、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网络教学平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普及。受当前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成了常态化的教学方式。该文将着重从我国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当前网络教学平台结合混合式教学的主要方式、开展网络教学平台及混合式教学的优化改革方式等方面入手,探讨符合高校教学需求的路径。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混合式教学;优化路径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的实施,以及《智慧校园总体框架》的颁布,发展网络教育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尤其是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不断涌现。高校作为网络教学平台的主要使用单位,教学效果的质量如何保证一直是各高校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当前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越来越普及,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及混合式教学的保障机制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1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对于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领域的影响作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国家的多次重要会议中都指出要把我国打造成网络强国。而教育信息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不懈地推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1]。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总体要求的“指导思想”部分提出:“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应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2],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制定不同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机制,打造与之相适应的网络教学平台,构建随时可学、因材施教、安全可靠、积极向上的网络教育体系。结合线下教学的互动性和交流性,让师生的教学交流方式更加多样,积极支持、促进网络教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改革,积极提供云端支持、动态更新的适应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及服务[3]。就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实施下一步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应当以大力提升基于本校现有的专业数字资源整合服务能力为出发点,以信息化手段切实保障和提升学校本科在线教学质量,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平稳有序开展,规范在线教学管理和在线教学秩序。根据学校在线教学要求,全面落实各教学单位线上课堂教学质量的主体责任,加强在线教学质量监测与督导的力度等。同时总结好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在线教育大规模实施发展中的经验和不足,制定疫情常态化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方法,在统筹谋划全局工作上下功夫,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助力建设教育现代化“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4]。
2当前网络教学平台结合混合式教学的主要方式
与传统的线下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则需要教师利用学校指定的网络教学平台,提前在平台上设置班级,并将相关的课程大纲及学习资料按照课程章节上传至各班级,以便学生可以进行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等。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软件进行在线教学,学生也可以利用软件的在线讨论功能进行发言讨论。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在线小测验、小调查、小话题等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并对学生的答题结果和疑问进行在线点评,学生在课后也可以通过回看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在线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利用线下答疑、定期考核、参观讨论等方式与线上教学有机结合,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习效率。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各类网络教学平台和在线教学的方式的使用,对提高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的便捷性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教学时间、地点不受物理环境的限制,形式多样化,改变了以往线下教学的单一模式,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彻底抛弃线下教学。相比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更注重的是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和辅导,以及基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由于线上教学过程中师生并不能相互看到对方,教师无法掌控学生实施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不方便及时开展问答和分组交流等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须将混合式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让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有机结合,在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及锻炼其学习自觉性的同时,可在线下考核学生相关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实际操作能力,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贯彻落实我国教育模式改革的教学目标[5],从而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3开展网络教学平台及混合式教学的优化改革方式
就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融合线上线下教学中的各自优点,通过教学方法的总结和技术手段的升级,建立健全网络教学平台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手段。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到多方面可能制约的因素,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3.1不断优化教学模式
高校要鼓励教师通过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探讨及问答等,总结教学经验和方法,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课程资源不断进行互动形式和教学样式上的改进,在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优化,提升混合式教学的质量,各教学单位积极反馈教师在线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
3.2建设以服务师生为导向的教学平台
建设和发展以服务师生为导向的网络教学平台及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未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运用各类教学平台的使用能力,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大胆探索,转变理念,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履行好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努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生尽可能提供符合个性化发展和学习需求的自主学习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提高学校先导化教学管理水平的目的。另外,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也应当考虑到高校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应用性,组织力量打通网络教学中面临的痛点、难点。以笔者所在的南京艺术学院为例,教师除了使用学校已有的教学平台外,也会自主选择一些其他非专门用于网络教学的直播软件进行授课。在实际操作中,师生也会反映网络教学软件操作上较为烦琐、缺乏专业实用性、师生交流不畅、网速影响因素大等需要改进的方面(在线教学平台使用情况、详见图1,教师在线授课方式占比图2),以至于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无法达到在课堂教学中的预期效果,给教学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图1南京艺术学院在线教学平台使用情况(统计于2020年3月)图2南京艺术学院教师在线授课方式占比(统计于2020年3月)。
3.3坚持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
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相关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按照高校自身专业特点大力发展有学科特色的开放性在线课程。要充分发挥国家、省、市等部署的教育云平台、中国大学MOOC、超星尔雅、智慧树等相对成熟的在线教学平台,成立相关课程教学研究小组,集中精力打造一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内容通俗易懂的在线课程。并积极争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大力发展“课程云端共享计划”,开设“云教室”“云讲堂”,实现学校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社会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品质的教育公共服务,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6]。
3.4积极打造以网络和信息安全为前提的网络教学环境
高校在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将其纳入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建立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安排专人进行日常值守,根据上级网信部门的相关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利用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方式,做好本校的网络安全预警监测工作,同时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体制,打造绿色、安全、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同时,由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库包含了授课师生的基本人员信息及其他可能涉密的内容,所以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以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为统筹安全相关工作,相关职能部门为主要管理单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维护本校教育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工作的组织部署,按需调整重要时期网络防护策略,全面排查网络安全薄弱环节,做好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工作,及时处理问题隐患。及时发现和处置与本单位相关的群体事件的网络舆情,严防出现重大网络安全事件,构筑满足“实战化、体系化、常态化”和“动态防御、主动防御、纵深防御、精准防护、整体防控、联防联控”要求的网络安全综合防控体系,保障高校网络与信息系统及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
3.5将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混合式教学纳入智慧校园建设规划
目前信息化工作在高校下一步方向就是要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建设是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走向现代化校园的重要标志。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混合式教学等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注意学校是建设主体,以主要职能单位(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信息化处等)牵头实施,其他教学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建设,全校要共同打造智慧校园为教学服务,严防建设过程中出现碎片化、部门化、本位化倾向。另外智慧校园的建设要有超前意识,要围绕“十四五”规划的编制。
4结束语
课题研究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实证等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研究改革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科技成果转换的具体操作、体制机制建设、收益分配与知识产权的归属等问题方面需求进一步探索研究;企业专、兼职非编制教师的工资待遇标准、发放形式等方面需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陶一权.关于构建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的研究—-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20,24(2):136-137.
[2]王燕妮,王利群.印度服务外包发展模式分析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3):160-162.
[3]张丽娜,张悦,陈枭.基于创新工作室的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软件工程,2016,19(1):19-20.
[4]陈容华.高职院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4(2):22-23.
[5]牟艳,陈慧萍,王萍,等.基于项目开发的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1,27(9):27-29.
[6]刘洪一.“官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关于高职教育有效运行机制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115-120.
作者:沈华根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 上一篇:GPS+RS技术在工程测量的应用
- 下一篇: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关注点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