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导向看网络思政的社会稳定功能

时间:2022-10-26 02:49:00

导语:舆情导向看网络思政的社会稳定功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舆情导向看网络思政的社会稳定功能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属性、网络属性、实践属性等多维属性特征:从舆情导向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维护社会稳定相互契合,前者为后者提供功能满足,两者的契合性表现为认知契合、情感归属、知行合一,进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舆情导向角度通过价值引导、规范约束、路径选择等方式满足了社会稳定功能。

关键词:网络思政;舆情导向;社会稳定

从舆情导向角度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属性特征及其与社会稳定间的契合性,奠定了其社会稳定功能的基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属性、网络属性和实践属性三方面特征。教育属性特征体现在对象的广泛性、环境的开放性和方法的多样性;网络属性特征体现在信息的丰富性、资源的共享性和时效的便捷性;实践属性特征体现在主客体的社会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稳定的契合性体现在认知契合、情感归属和知行合一,两者认知契合、目标一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相结合,构筑了两者间契合性的情感归属,在教育方法、法治约束和实践效果等方面的知行合一,助力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稳定功能的实现。

一、掌控“舵”:提供价值引导

在网络舆情日益快速化、随机化的今天,主体的能动性借助于网络环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此背景下要保持社会平稳的运行状态,离不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这不仅需要宏观上的政治导向和立场指引,更需要兼顾主体微观上的心理调适。(一)政治导向。从舆情导向角度看,社会稳定的维护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价值指引,这是其自身前进的“指路牌”。其中政治导向为基础性、原则性指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本质上是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或维护其自身阶级统治的手段,它需要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让社会成员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使其思想行为在原则上符合利国利民利社会的政治规范,在社会主义中国,表现为塑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正确政治导向,从舆情导向角度满足社会稳定功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在网络空间紧紧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在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党的手中。二是要坚持网络空间中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通俗性并举。在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科学性教育内容进行宣传的同时,要注意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注重网络空间的受众及网络语言的应用,形成网络主体大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氛围。三是抓好主旋律与多声部的统一。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只要是网络新媒体能应用的地方,都需要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来把好政治导向关。(二)立场指引。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立场的指引的必要性理解有内、外两个角度。根据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所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我国网民结构呈现‘金字塔’形态,底层数量比例最大的群体具有较为明显的‘三低’特征,即学历低、年龄低和收入水平低,同时拥有较多的时间参与网上事务的讨论”[2]。再加上从众心理会加剧舆论的非理性,所以网络社会舆论有时候会呈现情绪化、片面化,甚至极端化,这时就需要意见领袖、主流媒体等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及时对舆情做出正确引导。一方面,从网络舆情自身的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网络热点话题的爆点增多,呈现随机化、快速化、表浮化趋势,立场指引在复杂的舆情中就如同“灯塔”一般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从外在条件来看,外部势力别有用心的干预使网络主体队伍鱼龙混杂,对所形成的社会舆论苗头煽风点火、颠倒黑白,使形成的网络舆论真假难辨,其用心路人皆知,当网民置身于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时,很难清醒、及时地看清本质,以上现象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显现得淋漓尽致,这就凸显了立场指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舆情做出及时、准确、有效的立场指引,以保证社会稳定,就需要做到:一是树立主流媒体的话语权。立场指引需要主流媒体在复杂的舆情环境中发挥“主心骨”作用,这就需要在网络空间中树立主流媒体权威,以确保主流媒体能在网络舆论的洪流中及时力挽狂澜。二是利用多管齐下的教育方法。要综合运用典型教育法、疏导教育法、对比教育法等多种教育方法,在网络空间中弘扬社会主旋律,让主旋律的旗帜在社会舆论中永远飘扬。三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情环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3]。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空间治理深度融合,为及时、准确、有效的立场指引奠定基础。(三)心理调适。心理调适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舆论导向角度看,对网络主体的心理调适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网络主体会受到意见环境和从众心理的影响。意见环境是指人们会时刻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当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时,便倾向于表达出来,但从众并不代表正确,此时就凸显出了心理调适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涟漪效应”对于网络主体心理和网络舆情的作用不可忽视。“涟漪效应”也称作“模仿效应”,“在这里借鉴它来解释社交媒体环境中网络舆论如何通过各式各样异质社群的传播而逐渐壮大”[4]。当“涟漪效应”与意见领袖相结合,便会在网络舆论中泛起“涟漪”,再加上粉丝后援团的“助攻”,或许会酿成推波助澜的负面后果。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不可或缺。要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工作,在把握舆情导向中维护社会稳定,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要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当中,同时注意不要反客为主,从学理上针对网络主体开展心理调适工作。二是要多做调查研究,把握舆情中网络主体的心理特征规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借助于网络数据库,针对网民心理和网络舆论特征进行调查统计,从而把握网络舆情的规律,增强心理调适的科学性。三是行之有效的心理沟通方法。要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情理结合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经验,根据网络主体的心理特征,结合网络空间实际,综合运用感染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多种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事、寓教于文、寓教于理。

二、秉持“律”:提供规范约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在舆情导向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稳定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规矩”的约束,这里的“规矩”不仅包括法律规范和纪律要求,还要结合主体个人实际的人际调节。(一)法律规范。法制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舆情演变划定了法律界限,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和巩固安定团结的局面。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治的目的不仅是让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还要让人们“学法”“用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网络舆情导向中满足社会稳定功能,就需要:一是根据网络舆情变化,推动立法完善。要在宣传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过程中,让舆论的生产者———网络主体了解到“有法可依”,并且根据舆情变化适时推动立法完善。二是要在网络空间树立法律权威。使网络主体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在网络空间也需要遵循法制规范的要求。三是要采用典型教育法、感染教育法、思想渗透教育法等使法律规范深入人心,在网络实名认证的基础上,推动舆情法律规范迈上新台阶。在抗击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见》,他强调,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这不仅完善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规范内容,也为从舆情导向角度维护社会稳定指明了方向。(二)人际调节。人际调节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握舆情导向、实现社会稳定功能的重要方式。一方面,网络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交际空间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拓展了人的交际范围,但同时也给网民带来了人际困扰。例如在“网络空间中,身体缺席与精神观念临场之间的矛盾导致的认知选择困难”[5]。另一方面,舆论的生产者———网络主体是社会性的人,这就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而每一种社会身份的集合都会形成不同的网络社群,当不同的网络社群聚集甚至重叠时,人际调节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要通过人际调节从舆情导向角度助力于社会稳定功能的实现,就需要:一是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空间治理相结合,加强对网络社群的监督和管理,尤其是对社交媒体中敏感词汇运用的监管。二是发挥教育艺术,帮助网络主体做出正确的人际选择。网络是一柄双刃剑,要引导网民正确处理好网络交际与现实交际的关系,在面对诱惑时做出正确选择。三是使网络主体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心态,学会自我人际调节。拒绝成为“无脑粉”,学会把握网络人际交往的“度”,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形成健康舆论,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三)纪律要求。纪律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网络空间是人的主体性张扬的空间,人们强调行为的自由自主”[6]。纪律教育要求网民要遵循社会秩序,明白自由与规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只有遵守纪律才有真正的自由,网络空间中自由言论的发表是以遵守纪律为前提的。要宣传纪律要求,把握舆论导向以形成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就需要:一是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纪律教育在网络空间无处不在。将思想渗透教育法和管理教育法相结合,彼此融合进行。二是教育人们严于律己,从点滴做起,在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养成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意识。例如疫情防控期间坚持“不造谣”“不传谣”。三是坚持维护社会稳定的最高原则。教育网络主体以社会稳定为最高原则,在舆情环境中自觉同各种违背纪律的现象做斗争,助力于社会稳定。

三、维护“稳”:提供路径选择

行稳方能致远,从舆情导向角度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社会稳定功能的最佳效果,就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维稳路径的实现,这不仅需要政治整合和危机管理,还需要做好社会动员工作。(一)政治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手段,可以成为把握舆情导向、满足社会稳定功能的路径选择,其中政治整合为基础性、原则性、全局性的路径选择。如前文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柔性方式,相对于强硬的政治规定,更易于让网络主体接受,达到政治整合的理想效果。要在复杂的舆情环境中做好政治整合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要坚持政治原则、划定政治红线、整合政治舆论、设立舆论禁区。在涉及政治原则的言论问题上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二是要发挥党政工团各种组织的政治整合力。充分发挥网络空间的技术优势和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威优势,结合党政工团各种组织的组织力和话语权,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以保证政治整合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此次疫情应对中,社区就发挥了“堡垒”作用。三是采用对比教育、专家讲座、历史回顾等教育方法。将政治整合工作运用于网络主体的心理萌芽间,在广大网民心中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意识,教育大家自觉抵制不良的政治舆论,从源头上保证舆情导向的正确性,从而促进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的形成。(二)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把握舆情导向、化解社会危机以实现社会稳定功能的有效途径。我国面临的“COVID-19”病毒疫情已经形成了社会危机,这次疫情防治在凸显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不可忽略的问题,例如官僚主义、玩忽职守、谣言惑众等,其中在网络的惑众谣言不仅制造了社会危机,还对社会稳定造成了恶劣影响,用“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这就更凸显了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一是要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空间治理的深度融合。在进行网络舆论监管、惩办造谣者等业务工作的同时,融入思想渗透教育、典型教育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推动寓教于事、寓教于理。二是坚持正面引导,积聚正能量。大力弘扬危机应对正能量的主旋律,营造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网络舆论环境,以点带面,引导舆情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三是坚持透明公开公正原则。例如疫情防治工作中,主流媒体每日公布新增确诊病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新增死亡病例等疫情动态数据,红十字会在官网定时公布物资调配明细等,在危机情况透明公开的基础上,帮助广大群众树立起必胜的信心,推动科学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三)社会动员。社会动员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舆情导向角度为社会稳定功能的满足提供了路径选择。例如疫情防治工作中,社会动员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经济发展基本面不动摇来开展,号召大中小学生宅家学习,工作人员尽可能宅家工作,尽量少出门、少聚会等,起到了非常好的防疫效果。社会动员的方式主要有传媒动员、竞争动员和参与动员等,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正视和转化社会动员的不良影响,也需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把握舆情导向以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地运转。做好社会动员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抓住媒体动员这一主要矛盾,把握舆情导向角度维护社会稳定。在充分认识媒体动员迅速性、即发性、易变性等特征的基础上,认识舆情产生、变化的规律,从而有效地把握舆情导向,促进安定有序局面的形成。二是开发网络新技术拓展网络新功能。要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及前沿网络媒体,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效能,使网络主体意识到社会动员的积极意义,促使广大群众积极配合和参与社会动员。三是要综合采用多种途径和教育方法,特别关注在社会动员中处于两端的群体,加强心理疏导,在直面问题的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人民为中心,保证整体上社会动员参与的积极性,以维护社会的总体稳定。

参考文献:

[1][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

[2][4]杨秀国,刘洪亮.网络舆情的主体、生产机制及导向构建[J].青年记者,2019,(9).

[5]吴满意.网络人际互动———网络实践的社会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1.

[6]谢玉进,赵玉枝.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及其新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

作者:彭拴莲 郭彦杰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