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推动网络教育

时间:2022-09-10 02:47:21

导语:疫情推动网络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疫情推动网络教育

摘要:肺炎的突然爆发,扰乱了原本的教学计划,学校不得不延期开学。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全国中小学生率先开启了线上教学,随后便是各大高校,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资源井然有序的“复学”。这使得网络教育迎来春天,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由线下教学转变为线上教学。疫情虽然对经济、社会、教育等带来了影响,但也同时推动网络教育,本文通过对网络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进而对网络教育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来对网络教育的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疫情;线上教学;网络教育;

近年来,我国教育规模不断发展,肺炎的突然爆发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这次疫情反映出平时被忽视的问题,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开学季的到来,全国依然处于疫情期间,开学的日期不得不延后。根据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要求,中小学、幼儿园2020年春季开学时间已推迟。为保障“推迟开学不停教、不停学”,在疫情的防控期间全国中小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学工作。在正式恢复上课后,再对已在线讲授的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和复习,以此来减少对教育的影响。

1疫情推动网络教育

在疫情时期,网络教育有了发展空间,当大部分产业还在观望时,网络教育产业迎来时机。疫情的爆发虽然影响了现有的传统教育,也让教育出现了“拐点”,促使着理想化网络教育早日到来。1.1政府机关积极参与指导工作。在疫情的防控期间,各个省都了有关这段特殊时期关于开展网络教学的指导意见。各个地区按要求展开网络授课,让中小学生在家开启了新的学期。各市教育局做好各地各校的网络教学的指导工作,结合互联网技术为中小学师生提供在线直播授课、师生课堂互动、教学内容回看、课后作业、课堂测试、考试等服务。为了保证网络教学质量,一个可靠的网络平台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选择不同的线上教育方式,提高网络教育质量。2020年2月17日中小学生开始了网上学习,老师开始网络授课,“停课不停学”工作也是打赢防疫阻击战的一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充分备课,最大的限度减少疫情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1.2网络教育平台提供技术支持。阿里旗舰的产品钉钉提供直播授课平台,慕课、网易公开课等提供教学资源。除了中小学生的正常教学外,许多高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纷纷开放了网络教育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例如清华大学搭建网络环境为大家提供免费的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机会,教育部为中小学生提供免费的在线教育教育资源等。由于学校不能复课,新东方、好未来、猿辅导等一批在线教育平台迎来爆发的春天。雨课堂打破课时教室的时空限制,实现翻转课堂。教师可以将预习习题、微课视频等在课前推送给学生,学生在课前完成基础知识点的梳理,由此,课堂的时间就释放出来让教师可以进行更多课堂互动,激活课堂教学。[1]

2网络教育效果评估

线上授课已有一段时间,主要以两种形式为主,直播、录播。授课内容的结构大致为PPT+教师讲解+慕课等平台资源+课堂考核。在上网课时,经常会有学生迟到或早退,学生对网课的时间观念较低,对课程的专注度不高,很容易走神,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利用电子产品上课易对其他的软件产生兴趣,老师无法实时掌握学生情况,并且大部分家长表示无法对儿女进行监督。普遍认为在线复课学习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重在基础,学生的自制力差,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但网络教育,学生、老师在网上的互动基本靠文字,降低了课堂的互动效果。如何提高学习质量成为当下大热的话题,充分利用开放的教育资源,形成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的体系,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线上复课必然有效推动在线教育的进一步普及,但后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成为发展的关键。

3网络教育优劣势

在线教育平台最大的优势是名师优势,疫情之后加速市场调整,听过名师讲课的学生,将再很难将就普通老师,在线教育必然迎来一波爆发期。未来线上教育与线下融合也是必然趋势,网络教育的优势和劣势并存。3.1网络教育的优势。在疫情下,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尽全力为广大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网络上授课在保证学生教师安全的同时又可以进行教学工作,减少了疫情对教育的影响,以及一系列涉及的考试等方面。网络教育学习方式灵活,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网络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依靠网络技术为基础,结合学校的优秀教育资源,将好的教学课程共享,方便学生们的学习。网络教育沟通方便,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和课程的老师进行沟通、解惑答疑。网络教育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踪,督促同学学习。现代在线教育是一种基于融媒体的在线教育,一种“在线+”教育,其独特内涵是:用适合教育内容特征的方式来选择信息媒体与网络平台,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来表达教育内容把教育内容搭载到最具吸引力的媒体载体中去,努力创造出一种基于“人———机”交互原理,多主体、多媒体、多界面互联互通的在线教育共同体。[2]3.2网络教育的劣势。学生的自制力有限,对课堂的专注度不够,降低了学习效率。硬件设施问题,虽然现在每个家庭都有电脑,但是电脑配置、网络质量、电脑配件设施等问题都会影响教学质量。并且与课程相对应的作业习题需要学生们自行打印,并不是每个家庭都会配备一台打印机。学生上网课的同时还需要家长的协助,家长复工忙于工作,没有办法参与孩子的学习。老师习惯传统的授课模式,授课形式的转变,平台软件的使用,备课的内容等都出现了问题。在线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高,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都成为了如何教好一节网络课的问题。[3]网络不稳定、同一时间网络拥挤、学习环境等不理想,由传统的授课方式转变为网络授课,延长了屏幕使用时间,对学生的视力产生影响。农村网络设施的不完善,特别是偏远农村网络信号弱或有线电视未通达地区。客观讲,网课教育适合职业教育,而不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面对的是总想偷懒的学生,部分学生骨子里不想学习,没有动力,基础教育只能面授并督促。但职业教育是职业进修,有动力驱使,重视教育不能因噎废食。3.3网络教育的改进建议。授课方式、授课时长和课表做到灵活的调整,确保不增加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负担。网络授课延长了教师和学生们面对屏幕的时间,对视力造成了影响,为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视力保护,控制好在线的时长,降低对视力造成的伤害。在线课堂期间,我们需要加强与教育平台的联系,最好能建立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对平台的动态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及时的发现在教学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教学工作的稳定运行。疫情考验着教育培训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次科技对教育方式的助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手段的刷新,由单纯的录播无法实现与学生实时互动到现在的直播。老师通过教师端为在家的学生直播上课,线上可以批改作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借助语音连麦、视频互动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课堂。线上教学有别于线下教学,线上教学的课堂氛围与面授存在差距,教师很难掌握学生的听课状态,师生互动交流受到限制,因此需要设计灵活多样的线上教学方式,引导和督促学生学习,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和互动性。[4]线上课堂可以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将学生个人的课堂表现、课堂测试及作业等信息,对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评估学习成绩。面对网络教育存在的弊端,需要考虑的是对现有的网络教育进行升级,扬长避短,发挥其具有的优势,对劣势进行改进,在线教育能够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习者可以高效、便利地学习,这种对原有授课方式的改变,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在线教育,也能够帮助学习者主动开展学习,提升学习质量。通过创新在线教育质量的管理途径,让其在发展中追求创新,也能为提升在线教育质量贡献力量。[5]

4疫情后网络教育未来展望

共享教育是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有效手段,要做到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教育平台是重要的手段,模块化教育也是继续教育和教育资源共享的其中一环。加快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是加快教育发展的产业化、规模化、革命化的重要举措。未来的世界将是网络教育大爆发的时代,若看不到这一点,将落后于时代的步伐。网络教育还可实现一些课堂上难以操作的物理化学实验,通过互联网的模拟技术实现实验的操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在更大范围、更多人群中被接受和应用,但教育规律决定了在线教育实现质的飞跃还需时日。在2010年,我国提出建立国家教育资源库。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长期研究未来教育的发展,他再次呼吁建立国家教育资源库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本次疫情,让我们更快一步的接近网络教育。网络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将真正优质的教师资源共享,从而真正的实现以低成本提供优质教育,最大程度实现教育公平。疫情既是危机也是变革,它凸显出平时被忽略的问题,网络教育在过去应用范围小,受益人群较少,经过这次疫情,希望政府牵头成立一个共享资源、技术,打造统一平台,推进国家教育资源的共享服务,从而真正实现网络教育的理想化。

参考文献

[1]吴丹.雨课堂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J].科技风,2020(10):69-88;

[2]龙宝新.疫情背景下中小学在线教育高效化的行动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0(11):26-28;

[3]付卫东,周洪宇.肺炎疫情给我国在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2):14-18;

[4]李克寒,刘瑶,谢蟪旭,王了,张凌琳,罗恩.病毒肺炎疫情下线上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04(16):1-3;

[5]王嵩,王泽,张瀚丹.浅谈“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在线教育质量管理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4):238-239.

作者:李松菲 姚淼 单位:沈阳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