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2-10-19 08:56:24

导语:浅谈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如今我们正处于互联网信息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阐述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最后讨论了应对这种负面影响的措施。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工具,在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日益成为必不可少的获取知识以及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时代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科技优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逐渐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喜欢与新事物接轨的大学生群体。作为一种通信工具和信息平台,互联网具有传播快、覆盖广、样式多、更便捷等特点。因此,互联网也一举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和资源的最佳途径。然而,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需要使用者对各种信息进行理性筛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如何有效利用机遇,成功应对挑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网络在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这些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在计算机逐渐普及的今天,网络已经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小到网络购物,大到国防军事。网络以其便捷、迅速的优势,海量存储信息的能力,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可以透过网络平台更快、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事物。同时,海量的信息存储,让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不局限于书本,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如今,我们处于信息产业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网络成为最好的传播媒体。随着网络的诞生,大学生对事物的了解已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网络解决了大学生的大部分疑难问题,省去了因为时间不允许、地域不配合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不便。(2)网络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面对面交流和指导的方式,这有益于解决个人的思想问题。但是这种方式的覆盖面较小,影响力也相对较弱。互联网的出现则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大学生不仅能够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还可以接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有效地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优势,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的指导作用。此外,网络的最大作用是资源共享,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需要受体制和系统的限制和制约,扩大了工作覆盖面,实现了教育方法的信息化。(3)大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传统的教育模式是“维护性学习”,让学生以掌握知识为目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网络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媒体模拟教学参与教学,打破了以往学生单纯获取知识的渠道。而网络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这也为网络群体带来了高度的自由。互联网的数字化特性使人们感受到了与以往不同的平等,网络的虚拟化特性则使人们能够体验到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新境界。网络中的交流沟通也吸引着学生从被动接受“灌输”教育转变为积极参与各种思想交流。这种网络的公开性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影响。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呈现出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不用担心地区、收入和家庭的限制,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它。但是,这个自由空间也存在缺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上信息丰富,但良莠不齐。网络将纷繁复杂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不同的文化和思想等很有可能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容忽视的是,网络文化具有开放和平等的一面,但它也包含了一定的隐匿性。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但每个人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教育水平、文化水平、价值观和道德修养都是不同的,这些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沟通中的冲突。而且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一些不健康的、低俗的信息如色情、暴力甚至是威胁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反动信息,也会潜藏在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率非常之高,这些不良信息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2)网络可能导致大学生品德畸形发展。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道德转变的重要时期,形成正确的心理和行为是内化与外部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大学生并没有积极地适应现实生活。在思想方面,由于受到了西方意识形态以及色情和暴力等粗俗内容的影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恶意攻击辱骂他人或陷入畸形的网恋,导致违法的事件时有发生。沉迷网络不良信息,导致一些学生的道德底线丧失,道德认知模糊,道德意志薄弱,其心理道德在虚拟网络的影响下变形和扭曲。(3)网络可能导致大学生素质下降。在当今时代,网络丰富的资源和快捷方便使一些学生通过网络找到捷径,放弃了潜心研究,并形成了一种浮躁的学习风气。为了通过考试,一些学生变成机会主义者,公开在互联网上寻找替考或帮助他人参加考试,这严重破坏了学习的风气。还有些学生认为网络是虚拟空间,违规行为无人监管,日常网路语言、行为中包含了一些具有报复性的侮辱或人身攻击的内容。

三、应对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措施

(一)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首先,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具体实施路径中的关键一步是使他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意识的提高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其次,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监督。一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监管。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加强对学校网络资源的监控和管理,及时拦截各种不良信息,要求学生以真实姓名进入网站。二是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它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为大学生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有必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也增强了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二)教育者要充分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加强网络技术知识的学习。今天的大学生在互联网上非常活跃,网络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网络技术的认识。只有具备互联网知识和互联网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才能与互联网上的学生建立共同话题,他们才能很好地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和交流。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利用网络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为这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在网络道德建设中,运城学院的教育工作者应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要渗透网络道德教育。首先,我们必须教导学生上网并使用互联网作为提高学习质量和获取知识的工具。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其次,要教大学生遵守网络游戏规则,这将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成为守法的好网友。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还可以自觉抵制西方有害信息的诱惑。它还增强了他们的自律性,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塑造了健康的在线道德人格。(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校园网的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长期任务。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内部制度、岗位建设、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对高校做一个全面的规划。构建全覆盖校园网应以为服务学生、教育学生为目标。利用网络上流通速度快等优势,更便捷地为大学生提供服务。

四、结语

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在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但缺乏区分在线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高校不仅要关注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还要注意其负面影响。同时,要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培训,牢牢把握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网络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也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入了活力。除了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的创新外,还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层面实现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劣势,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优秀青年大学生的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民风.教化的力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程薇.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4]李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论[J].知识经济,2010(3).

[5]姚永平.高校新校区网络思想教育的现状及措施[J].重庆工学院,2009(5).

[6]徐建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7]臧文彬.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2009(3).

[8]娄亚,孟坤.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职业时空,2007(17).

[9]段红利.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职业时空,2007(17).

[10]赵国锋.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J].学术论坛,2005(9).

作者:谷云峰 单位: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