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对策

时间:2022-06-02 10:56:44

导语: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对策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解析了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让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良性互动,不仅能促进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体育教学;民俗体育;体育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2018年1月,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通知中明确提出“民族中小学和民族地区的体育学校应该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创造条件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正式体育课程或乡土教材内容”。民俗体育作为农耕文明积淀的产物,主要存在于民间的祭祀、节庆活动和宗教活动中,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文化中积淀下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民俗体育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这些价值符合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人类文明成果一般通过学校教育进行传播,将优秀的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利于促进民俗体育学科的发展,进而推动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可以极大地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意义

(一)促进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是由民众创造,是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宝,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特征。中华传统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民俗体育项目的推广尤为重要。通过推广民俗体育项目,让人们理解民俗体育的文化精髓,最终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将民俗体育项目通过挖掘、整理、选择性地引入学校,并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中,使民俗体育项目得以在学校大力推广,同时通过组织体育比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堂教学等形式,将改造后的民俗体育项目传授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与认识民俗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民俗体育项目的科学化发展和传承。

(二)丰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主要沿用西方竞技体育教学内容为主,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没有变化,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民俗体育具有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健身性强、简单易学等特点,适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将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纳入国家规定课程的必修范畴,则能充分体现学校课程资源的特色。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引入学校体育,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打破以竞技内容为主体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有益于学生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繁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民俗体育是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民俗体育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逐渐创造的,具有强身娱心的特点。民俗体育包含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等具有教育价值的内涵,有针对性地将民俗体育项目引进校园,并通过课堂、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有助于丰富学校体育文化内容,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而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国民俗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因项目的特点不同,对参与者的要求也不一样。有些项目体现坚毅、勇猛的特点,如搏击、摔跤、赛龙舟;有些项目提倡合作、互助的特点,如舞龙、舞狮、扭秧歌。民俗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既具有很好的健身功能,又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审美观。在体育教学中教授民俗体育项目的同时,针对性地增加德育教育的内容,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当前学校体育开展民俗体育的现状分析

(一)文化内涵认识不足。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孕育了不同的民俗传统体育,民俗传统体育体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只有深刻地理解其文化内涵才能体会民俗传统体育的精髓,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直接将民俗体育不加甄别地作为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另外,有些体育教师将整理好的民俗体育项目套上竞技体育的竞赛规则直接教授给学生,完全违背了民俗体育的传统特性。民俗传统体育代表着本民族文化特色,在代代相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本民族的每一位成员,如果在民俗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缺少文化内涵的教授,民俗体育将会失去自身的特性,失去生命力。

(二)师资队伍水平亟待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体育教师自身技艺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起到重要作用。当问知体育教师对民俗体育了解程度,很多教师自然会想到武术,因为多数教师只是在大学武术普修课程上学过,没有受到过民族传统体育的正规学习和训练,只是表面上了解民俗体育项目。这些体育教师在毕业后从事民俗体育课程的教学,他们对民俗体育理论知识和项目技能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这样的教学影响学生掌握民俗体育项目的技能,同时不利于民俗体育项目在学校的普及与推广。

(三)教学内容枯燥单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体育,各地的民俗体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风格各异,吸引了不同性别、年龄层次的群众参与。然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数是机械地按国家制定的标准执行,在教授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时仅限于武术教学、简化太极拳及初级长拳,没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没有挖掘当地的民俗体育项目,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整堂课单纯以整套动作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四)缺乏系统完整的教材资料。目前开展民俗体育的中小学校没有一部完整适合教学的民俗体育教材。教师在授课时多采用传统西方体育的教学法进行,造成民俗体育项目水土不服,失去其民族性、地域性。并且由于全国各地的民俗体育项目众多,技术标准不统一,教师在制定课程标准时无从下手,这也是造成很多体育教师对于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原因。

(五)体育设施资源的缺乏。体育设施资源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在场地、器材等方面进行的物质准备,体育设施资源的完善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物质保障。现在很多学校所使用的设施资源都是针对竞技体育项目所购买的,沈丽玲通过对江西省中小学民俗体育课程资源进行调查,江西省开设民俗体育的学校中有专门的民俗体育器材的学校仅占9.5%,占江西省中小学的2.27%。这说明购买和开发民俗体育器材是当前学校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民俗体育项目设施资源与竞技运动项目的设施要求有所不同,同时生产民俗体育项目的企业很少。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和自制一些民俗体育项目器材,由于体育教师长期习惯于购买竞技体育项目器材设施,在开发和利用民俗体育设施资源这一方面还很薄弱,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三、将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扶持力度。民俗体育项目进校园是新课改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这项任务的完成不仅依靠体育教师独立完成,而且需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在民俗体育项目开发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对民俗体育项目开发制定发展规划,同时政府可设置民俗体育专项经费,制定相关政策,对民俗体育项目挖掘、整理、传承和保护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学校领导应将民俗体育项目开发纳入到学校课程改革中,并做到责任落实到位。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民俗体育乡土教材的改编,改编后的民俗体育项目符合各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另外,民俗体育项目可以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可以将开发好的民俗体育项目录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宣传,为民俗体育进校园提供舆论支持。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以西方竞技体育内容为主,在毕业进入教学岗位后,体育教师中的大部分人对武术项目有所了解,其余之外的民俗体育项目接触机会很少。民俗体育项目要想真正进入学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学校领导要重视培养民俗体育方面的骨干教师,积极选派优秀体育教师外出参加民俗体育项目培训,外出培训的教师将学到的新理念再培训给本教研室的其他教师,可以促使教师更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师民俗体育课程资源意识,最终形成传帮带作用;二是现在很多师范院校、体育院校都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培养和输送体育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极大地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结合地区实际,加强民俗体育内容教材教法研究,培养出来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既能掌握民俗体育项目也能懂得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同时将这部分人才输送到中小学或者民族地区学校,给学生传授民俗知识与技能,增强民俗体育教学的时效性;三是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社会资源,聘请当地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人作为兼职教师,这些传承人熟悉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他们到学校讲学授艺,可以指导学校的体育教师,也可以传授学生民俗体育项目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将当地的民族学校打造成民俗体育培养基地,为民俗体育进校园及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贡献力量;四是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到校进行讲座,让在校教师接收最新的民俗体育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让民俗体育项目的普及得以延续;五是为了促进民俗体育更好的进入学校体育课堂,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民俗体育研究机构,为民俗体育融入课堂提供理论支持。可以借助上级体育研究机构资源,在申报课题方面,相关主管部门对民俗体育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从而推动民俗体育研究的开展。

(三)加强对项目的改进。1.在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是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形式的民俗体育项目,针对体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恰当地选择民俗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内容;二是在选择民俗体育项目进课堂时,要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去“教材化”,去“教材化”后的民俗体育项目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三是民俗体育进校园考虑到民俗体育项目的地域性、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地进行选择,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2.保持某些文化内涵丰富的民俗体育项目素材的原型。某些民俗体育项目文化内涵丰富,不用进行太大力度改造,保持民俗体育项目素材的原型,如民俗舞蹈类;有些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时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徒手可以完成,如“仡佬族篾鸡蛋、推屎爬、背背战”等民俗体育项目对场地要求不高,又具有较高的娱乐价值,健身价值,引进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利于这些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四)开发和利用民俗体育设施资源。民俗体育进入学校课堂,学校需要有规范的设施资源,而影响学生参加民俗体育教学的主要因素是学校缺乏规范的设施资源,这就要求学校的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多途径多功能地开发和利用民俗体育场地器材,如对学校现有的场地适度进行改造,或利用周边社区场地环境等途径来实行;民俗体育器材不规范,体育教师需要根据项目的特点进行重量、大小、长短等方面的改造,充分发挥器材的多重功能,做到“一物多用”;学校还可以根据不同民俗体育项目特点改进器材,使其符合教学要求。

(五)完善评价体系。民俗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中尚处于探索阶段,考核机制、评价体制均不完善,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可操作的民俗体育项目评价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民俗体育项目以健身性、体验性、游戏性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以参与、体验、过程为主,教学评价难以进行测量。因此,体育教师在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考核评价时要考虑民俗体育项目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技能、态度与行为、同学间的交往与合作等。淡化选拔机制,增加学生自评、师生互评与生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永强.民俗体育资源引入学校体育课堂的意义及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3,8

[3]田菁.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

[4]王桂忠.将民族传统体育列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

作者:丁勇 刘玲 黄正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