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分析
时间:2022-09-21 04:32:00
导语: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对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国外高校体育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侧重对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而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较为严谨,对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理念的领悟存在偏差,忽视了对基本运动技能的培养。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认识有待提升,教学目标的明确度有待增强,教学的理论性较强,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对此,提出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创新体育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注重大学生自主锻炼发展;优化体育考核机制,建构科学的体育考评体系;提高体育师资水平,适应体育社会化发展趋势。高校要吸收和借鉴先进的国外教学理念,深化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期建构完整的大学生体育教学过程和教育体系。
关键词: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
1体育教学模式的科学内涵
体育教育是为适应社会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而设置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来看,它既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第二课堂课外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来看,它不仅包括体育专业理论知识,还包括各种肢体运动技能的训练。体育教学模式蕴含特定的体育教学思想,它是一种能够在特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及教学环境下实现特定功能和有效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框架[1]。体育教学模式是运用较为简化的表达方式来组织开展教学理论和教学活动,也是连接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桥梁。高校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应时刻根据内外部教学环境的变化来不断创新体育教学理念,积极深化体育教育改革,逐步提升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特别是在体育教学模式上,高校要深刻自我剖析当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吸收和借鉴先进的国外教学理念,深化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建构完整的大学生体育教学过程和教育体系,以更好地适应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
2国外高校的体育教育模式
受国家教育制度、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外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在教学理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均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教学理念上。国外高校将健身体育和终身体育作为核心理念和工作宗旨贯穿于整个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过程。德国、美国、法国的高校特别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在增强大学生健康体质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侧重对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进而不断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二是在教学目标上。国外高校注重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强调运动体验与感受,围绕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加强体育道德教育这几方面来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增加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2]。国外高校的体育教育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会设定科学的体育教学目标,并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来创新教学理念、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教育载体,进而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使体育锻炼能够成为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提高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主性。三是在教学内容上。国外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中彰显学有所用的指导思想,高校会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从而激励大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体魄,激发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体育教学不要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不断向课外延伸。国外高校积极突破常规化教学,能够为大学生提供适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方式,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运动的技能,体悟运动的快乐,使体育教学逐渐向实用性、人文性和多样性的趋势发展。四是在教育评价上。国外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呈现出了灵活性、多样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出了显著的目标性,它不仅仅是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动作技能的传授,还在于彰显人文体育运动精神,激发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强烈的表现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为大学生营造一个高雅的运动文化氛围。
3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
由于国家性质、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不同,我国高校较国外高校在体育教学模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层面,具体体现在:一是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是较为严谨的,每次教学过程基本不脱离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内容要求[3]。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严格贯彻执行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深化改革创新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课程结构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等等,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思想逐渐向着健康体育、自主学习、人文主义教学等方向转移。二是在教学目标上。国外体育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广泛、针对性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注重对大学生体育道德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大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充分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但我国体育教学对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理念的领悟存在偏差,在实践教学中忽视了对基本运动技能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对最基础的运动技能掌握不足,运动能力不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体育教学学以致用目标要求的实现。三是在课程设置上。我国高校教学设置了体育必修和选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乒乓球等竞技项目为主,并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和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增设了瑜伽、武术、马术、划船、攀岩等运动项目,教学目标不仅局限于对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讲授,还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在满足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四是在教学方法上。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大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调,特别强调大学生服从的重要意义,不能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使大学生的独创精神和运动积极性受到了限制,严重忽视了对大学生体育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有待革新。
4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认识有待提升。目前,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体育教学可有可无,使体育教学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对体育健身理念的宣传力度不够,体育教学软硬件建设能力不强,体育教学经费较少,体育设施、体育器材和体育场馆陈旧荒废,高校对体育教学在师资、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二是高校侧重于体育运动理论知识的讲授。多是注重传授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其中专业知识的理论性和结论性的教学内容较多,对大学生体育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严重忽视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三是教学目标的明确度有待增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仅是严格按照大纲要求来完成,教学目标设置具有含糊性,不够明晰,体育教学的课时量较少,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效果很难用量化和数据的形式来考量,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四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性较强,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方法较为刻板老套,教学形式不够新颖创新,教育案例分析缺乏现实性和生动性,师生互动联系和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大学生知识接受途径较为狭窄,导致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缺乏多样性、感染性和多元化。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质的促进能力有待提高,体育教学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五是高校师资力量不够雄厚。体育作为高校的公共课程,一名教师要承担多个专业学生的授课任务,教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不够,导致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不足。教师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和能力还不够强,导致体育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和个性化,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还有待提升。
5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
5.1创新体育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须把握时代脉搏,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4]。高校要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加强对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整合先进的体育教育资源,优化体育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积极提升对体育教学模式的认知,不断拓宽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创新体育教育的教学方式,增强体育教育的灵活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性,全面提高大学生体育教学工作的人性化和精准化。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需根据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来细致把握其体育运动规律,科学探讨大学生的个人爱好和运动习惯,增强大学生的体育专业知识水平和体育素质,切实满足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和系统化的体育教学培养模式需求,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动态化、精准化和精细化。高校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创新体育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手段,开发新教学模式,深入挖掘体育教学的科学内涵,科学运用先进的教学思维模式。可以将先进的体育教学模式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5.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高校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树立明确的教育培养目标,积极创新体育教育理念,优化体育教学内涵,丰富相关体育课程设置,建构科学的体育教育机制,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拓宽体育教学路径,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机制,强化体育教学监督体系,搭建多角度、多元化的高校体育教育新模式。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结合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机体运动规律。高校要从体育教学的发展历程和大学生个性特征这两个维度进行探究,可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真实客观地评价和反馈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应用效果,进而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重要支撑。高校要积极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丰富体育教学的内涵,并将道德教育、健康教育、休闲教育、运动教育、审美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展现出高校体育教学的时代性、融合性和多样性。高校要积极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拓展体育教育的传播渠道,并将健身性和文化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操作性和有效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等进行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高校体育教学的趣味性、目的性和实效性。5.3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注重大学生自主锻炼发展。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科学把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深刻领会体育教学的精神实质,不断创新体育教育的方式,强化体育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增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时刻凸显体育教学的个性化、人文性和多样化。高校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优化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拓宽教学路径、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注重对大学生体育素质和能力的培育。高校要坚持两个课堂教学,以第一课堂教学为基础,以第二课堂教学为主导,充分发挥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双向互动作用,积极提高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实效性,切实增强两个课堂教学的衔接性和关联性。高校要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增加体育教学的课时量,改变讲授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注重体育运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提升对高校体育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要以活泼、自由的教育形式为大学生营造愉快生动的教育氛围,切实提高大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运动的积极性,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灵活性和体育教学质量。5.4优化体育考核机制,建构科学的体育考评体系。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分工,精心筹谋设计,科学规划发展,健全体育教学工作机制,完善体育工作管理体制。高校体育教学应整合各类资源,切实履行教学大纲中关于提升学生体质的教学目标,并将自身视为学生的健康培训基地,从而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加强[5]。高校要将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科学有效的素质教育转变,逐渐淡化考核评价的甄选能力,加强考核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高校要积极完善体育考核评价机制,需在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方法上进行突破,切实实现高校体育考评体系的人性化、多元化和多样化,进而实现高校体育考评的根本目的。在考评体系内容设置中,高校要将大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情感态度、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要将教师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满意度、大学生的学习进步程度等纳入考核机制,充分完善评价体系。在考评主体上,教师和大学生是共同的评价主体,提倡将师生互评、大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并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准确性。5.5提高体育师资水平,适应体育社会化发展趋势。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结合大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律来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彰显出体育教育的科学内涵,为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目前,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施主体,建立一支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对增强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来积极创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育形式,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尤其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需要将体育常识、动作技巧、运动技能和体育动作分解等融入课程教学中,增强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生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拓宽大学生的知识接受渠道,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接受有效的体育知识,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体育教学的生动性、人文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刁元斌.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05):115-117.
[2]李欣,韩新君.中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分析与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创新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11):72-73.
[3]刘艳庭,王强.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04):67-68.
[4]黄胜.对中外高校体育教学特征的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08):129-131.
[5]卢文超.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及创新路径[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3):32-33.
作者:刘朝明 Ramir S. Austria 张龙 闫梦娇 单位:1.University of the Cordilleras 2.六盘水师范学院
- 上一篇:新媒体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及策略
- 下一篇:高校体育网络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