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体育教学创新研究
时间:2022-12-17 10:41:21
导语:高校艺术体育教学创新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艺术体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文化认知、增强审美意识与拓展社会交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受发展运动技能教学目标的制约,当前高校艺术体育教学已经缺失了对大学生文化认知、审美意识和社会交往的教育与培养。这不仅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逐年下降,还导致其文化认知水平不足、审美意识匮乏和社会交往能力下降。基于此,提出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革新教学模式等对策,为新时期高校艺术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艺术体育教学;创新发展
作为一种以肢体动作艺术表现为特征的表现“难美性”体育运动,艺术体育不仅要求运动者在运动中能够合理、有效地掌控这些具有艺术美感的肢体动作,还要求运动者对肢体动作的艺术表达有较明晰的认知,实现队友间的团结协作和能够在运动中感受到不同动作的内在美感。这使得艺术体育不但在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培养人的文化认知、审美意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1]。艺术体育不但在当代体育运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针对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不高,身、心、技、文、艺等各项素质发展不均衡的局面,我国高校开展了新一轮的体育教学改革,其目的在于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其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分析当前高校艺术体育教学的不足之处,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优化与变革,为促进我国高校艺术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艺术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艺术体育,是指以肢体形态动作的艺术表达为运动表征,以音乐、舞蹈为运动基础,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体育运动[2]。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艺术体育最初是以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运动方式存在的,其高难度的运动技术、复杂的运动过程和唯美的艺术形态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这些运动项目技术难度大、运动过程复杂、场地器材条件要求高,使得以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为代表的项目难以在社会人群中广泛开展与普及。至20世纪80年代,艺术体育还是只有专业运动员才能从事的体育运动。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体育运动方式的不断创新,艺术体育在运动形式和动作表征上发生巨大的改变。不但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艺术体育项目在运动方式和动作表征上进行优化与变革,降低运动难度,丰富了动作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当代社会人群的运动特点和所需,而且以啦啦操、街舞、节奏体语等为代表的,以节奏明快、韵律突出、动作美观为特点的新型艺术体育运动也相继出现;这不仅使艺术体育的艺术性和娱乐性更为突显,更具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进一步让运动者体验到唯美的运动意蕴和欢快的动感,促进其身心的艺术升华。此外,新型的艺术体育项目对专属场地、器材的依赖程度也大大减弱,这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参与。目前,艺术体育已经在我国社会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及。
二、我国高校艺术体育教学发展现状
艺术体育作为我国竞技运动中的重要一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列入到高校的体育教学序列中。这一方面是因为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项目技术难度较大、运动过程复杂,普通大学生难以学习和掌握;另一方面,艺术体育所具有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运动技能、增进审美意识等教育价值是其他项目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对运动技术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与编排、降低运动动作的难度后,艺术体育被纳入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中。艺术体育,把人体的动作形态、运动表征和艺术表达融合为一体,在实现体育科学与艺术科学合二为一的同时,促进了人的肉体与精神和心灵的协调统一,让学生在运动中实现了和谐与平衡[3]。它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运动形式表现体育的力量,以丰富的肢体动作表达了艺术的情感,其艺术化的体育运动过程不仅是艺术体育的魅力所在,还是艺术体育教育价值的展现。因此,一经引入学校,就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开展的艺术体育项目有20余项,其中既有以健美操、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伦巴、恰恰舞、华尔兹等传统项目,也有街舞、啦啦操、节奏体语、搏击健美操、有氧健身操等新兴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以健美操、街舞、啦啦操、节奏体语、搏击健美操、有氧健身操、艺术体操等项目在高校开展较多,也较为普及,而像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项目,受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只有在少数地区得以开展。在艺术体育教学中,虽然不同地域的高校在教学安排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看,每一名任课教师不仅要在每周完成近20学时的课堂教学,还要完成近10学时的课外指导。同时,从课堂教学人数来看,每堂课教师一般要指导30名左右的学生从事艺术体育项目的练习,虽然课堂人数指标符合教育部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班人数的相关要求,但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由于学生掌握艺术体育项目技能的参差不齐,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以实现学生艺术体育运动技能的发展和身心的愉悦。这一方面表现出艺术体育项目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其课程时数较多、教学任务量较大;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前从事艺术体育教学的教师工作较为繁重,不仅包含课堂教学,还包含课余俱乐部指导、运动队训练等。此外,从艺术体育教学中相关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虽然目前我国正式出版的不同类型、不同项目的艺术体育教材有近百种,但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应用却较少。这一方面源于艺术体育教学大都以实践为主、理论教学较少,使得教师使用教材频率不高;另一方面,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中,往往依据单项协会的培训纲要来制订教学计划或内容。由此,也就造成艺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较少应用教材的状况。
三、我国高校艺术体育教学不足
一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艺术体育教学中存在重视运动技术学习、强化学生身体素质,而忽视学生文化认知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较多地强调对技术动作的掌控而缺少对肢体动作艺术表达的解释与指导。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文化认知和审美意识的缺失,还造成学生综合素质的非均衡发展。二是学生喜欢艺术体育不仅在于发展运动技能、强健身心,还在于彰显个性的运动形式和艺术化的肢体表达方式,而在艺术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机械性的重复练习法,对一个技术动作进行上百次的重复练习和强化训练。虽然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但单调、枯燥的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其个性化的肢体动作表达也受到了制约,导致学生学习不出力、消极怠工的现象比比皆是。不仅造成“教学越强化运动技能练习,学生身体素质越下降”的教育困境,还使艺术体育教学失去应有的运动美感,而这不仅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还与艺术体育所蕴含的多元化的美学文化内涵相悖。此外,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加强交往的更高要求,但受现有教育主客体教学模式的制约,处于客体地位中的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与教师的有效沟通,这种单向的知识传输不仅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还抑制了学生主动沟通与交往的能力。因此,为进一步提升高校艺术体育教学的效果与教育功能的实现,就必须进行优化与创新。
四、高校艺术体育教学创新目标
一是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学内容是教学开展的基础,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认知的核心。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讲解与技术实践传授,只能让学生学会一项运动技能而无法改变学生对艺术体育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的认识。因为体育不仅是肢体运动形式,还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经济增长、满足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重要活动。因此,优化教学内容就成为促进大学生文化认知提升的重要方式。二是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学方法是教学开展的核心,是增强大学生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在传统教学中,分解法、演示法因为过于强调技术动作的学习往往忽略动作美感的传授导致美学教育的缺失;而讲解法、谈话法又因为理论讲解过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动作美直观印象的缺失和感悟的不足。因此,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动作学习的艺术性表达,就成为增进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关键所在。三是从教学模式来看。教学模式是教学开展的保障,是促进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关键环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处于客体地位中的学生在教学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无法提出自我的需求与学习的见解与感悟。这种趋于自我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的沟通与交流,使教学中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互动。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不愿同教师交流,还害怕同教师交流。这种莫名的、无形的沟通障碍,不仅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降低,还制约了学生沟通能力的增长,使得学生沟通方式匮乏、沟通技巧缺乏。因此,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交流,就成为提升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关键[4]。
五、高校艺术体育教学创新实施
1.优化教学内容。首先,改变艺术体育课程中僵化、死板的教学内容。当前,艺术体育教学内容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为理论知识,另一部分为实践技能。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多以“项目起源、发展、演变,项目社会价值、功能,项目技术分类等”为主要内容;在实践技能教学中,多以运动技术的学习、运动技并没有错,但当代社会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体育愉悦身心的更好追求,使得这些教学内容要么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么学习过程过于枯燥,降低了其对愉悦身心的预期目标。由此,导致按传统教学方式教授的教学内容并不受学生的欢迎,由此造成艺术体育教学虽然广受学生欢迎,但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局面。为此,在艺术体育教学中,通过增加运动竞赛欣赏解析和运动比赛等教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体育的文化精髓所在,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切身地体会艺术体育所带来的强健身心、运动娱乐、体美感觉和艺术享受,以知、学、赏、用等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学习热情与参与动力,促进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仅仅是一种活动或一种健身方法认知的转变,让广大的学生认识到艺术体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肢体运动,而是一项蕴含人类智慧、具有丰富体育美感和文化内涵的专属性肢体活动。这种活动不仅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增强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使人的各项素质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其次,精简繁杂的教学内容。当前,艺术体育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项目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项目社会价值、社会功能、技术、体能等众多内容。而这些教学内容要在一年36教学周、72教学课时中让学生掌握,不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相对较高,同时对教师教学的压力也较大,而且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很多对于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发展运动技能、愉悦身心并无明显的效用,反而因为较多无用知识的学习造成有限教学课时的浪费。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删减诸如项目社会价值、社会功能、一般体能练习等教学内容,并将这些删减教学内容作为课余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学或自行练习[5]。一方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中,更好地指导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和身心的运动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成效;另一方面,避免因项目教学知识的删减,而造成学生艺术体育文化教育的缺失。最后,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运动能力,删除技术动作教学内容中难度过高、艺术表现力不足的运动技术动作,例如,健美操运动中的单臂俯卧撑、节奏体语中的快节奏肢体拍打。因为这些较难的技术动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即便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也难以完全掌握,同时由于这些动作难度较大使得运动素质较低的大学生,在从事其练习时具备较高的运动风险极易导致运动损伤,因此可以增加更加适合学生掌握、学习且更具美感的技术动作。因为艺术体育是艺术与体育的结合,其表达的是体育的艺术美感。如果在运动中运动者感觉不到美感,艺术体育也就失去了其相应的教育价值。提升艺术体育运动技术教学的美感,就必须增加肢体动作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可以在啦啦操教学中增加一些平衡伸展、转体收腹跳的技术动作内容,以运动者肢体动作的协调有序、技术动作的张弛有度,达到肢体动作形态美的体现和艺术化的表达。2.创新教学方法。首先,针对教学中分解法、演示法在艺术体育教学中美学教育上的限制与缺失,提出引入以认知训练法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方法。元认知训练教学法,是一种基于信息加工理论机制下的,以运动员对运动表象信息理解和想象为特点的新型训练方法与手段[6]。在艺术体育教学中,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爱美、健美、塑造美和弘扬美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在教学中领会艺术体育运动中动作的美学内涵,在以连贯而缓慢的肢体动作模仿与学习中不断发展学生的运动技术,在一边练习动作一边勾勒肢体形态的艺术美的造型练习中深化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以课上和课后的学习与练习加深对运动技术动作和美感表达的感悟,以练习中头脑里艺术情境的自我创造与虚拟构建丰富自我的情感体验,以此促进学习者对教学过程的高度认知与美的探索,并最终在不断的教学反馈和肢体动作表达中实现自我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其次,引入生物力学分析系统和3D玛雅系统(3D玛雅系统是一种动画建模软件系统,能够将人的运动表象以极高的仿真度进行现实虚拟,为更好地解析运动特征提供依据),促进大学生对肢体动作美的理解、建立正确动作的印象。在体育运动中正确的动作必然是美的动作。因为正确的动作不仅能让观者感受到肢体的和谐、对称和秩序之美,还能让运动者感受到肢体力量的有效传导、动作语言的最佳表达和艺术体育表演的最佳效果。同时,正确的技术动作能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达到真正强健身心、发展运动技能的教学目标。而应用生物分析系统,不仅能将人体运动过程中正确的动作分析出来,还能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明了造成错误动作的因素和问题,在通过3D玛雅系统将运动动作还原之后,就可以为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动作表征形态,并以学生跟随模仿的虚拟成像系统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完善自我的技术动作形态,最终实现学习者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和高水平的运动技能。3.革新教学模式。首先,改变教学中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教学地位,以“双主体”(教师、学生都是主体)的教学形态促进师生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只不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双主体间的互动关系[7]。这种双主体的互动关系,使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处于同一阶层中,师生关系的地位平等。这就使得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依据学生的需求制定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传授方式,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创造新的学习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以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与文化认知水平的提升。例如,教师可针对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多种技术动作的串联练习,以组合动作的练习难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可通过单一动作的表现力练习,以肢体美的展示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也要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让教师时刻了解其学习的感受和认知,以此让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效果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其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和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改变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具有探究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将运动知识不加分析地向学生快速而大量地输出,这不仅造成学生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上的困境,还导致学生对艺术体育文化认知的困惑。而构建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就是以师生间相互沟通的方式解析运动技术的本质特征,解答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种种困境;以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问题的不断探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沟通方式与交流策略。这一方面在于艺术体育作为一种包含较多新型运动项目的体育活动形式,其肢体动作形态的表征美感与运动过程的艺术表达,不仅来源于传统文化,还在于当代社会的新发展,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文化困惑,此时教师的及时解析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其文化内涵和动作美观的理解,还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使教学处于一种良好的协同合作局面;另一方面,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但此时教师还采用较为枯燥的灌输式教学,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造成学习行为方式的自我封闭,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或对艺术体育没有兴趣,而迎合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技术动作的运动特点和肢体展示的文化表达,不仅能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与世界观,还有助于真正实现艺术体育教学生动活泼、愉悦身心的教育过程。例如,通过教师引导大学生对节奏体语等运动中,不同节奏类型所表达的感情和不同肢体动作所蕴含的文化,让学生能够主动探寻节奏体语中所具有的非洲舞蹈、中国鼓舞等民间艺术形式,深切体会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穴位拍打的效用。
六、结语
艺术体育是体育运动创新发展的结果,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对其教学进行创新化的发展研究,不仅可以准确地把握学生内在的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还能够进一步促进竞技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实现,使其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仲宝.论“艺术体育”的成因及共性特征[J].体育学刊,2009(3):11-14.
[2]胡飞燕,田雨普.艺术体育艺术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12-14.
[3]胡飞燕,左从现.新时期对艺术体育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5):42-44.
[4]冯向东.从“主体间性”看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4(5):25-30.
[5]郭德敬.高校体育课余训练对终身化体育教育的影响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155-156.
[6]王建军,朱金慧.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运用元认知训练法的创新性研[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132-134.
[7]胡庆山,郝秀艳.主体间性视角下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融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6):70-74.
作者:刘 磊 刘宏辉 单位:1.东北农业大学 2.黑龙江科技大学
- 上一篇:医学院体育教学重要性分析
- 下一篇:高校声乐教育发展新方向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