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

时间:2022-03-23 09:45:43

导语:大学体育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体育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

摘要:大学体育教师运用赏识教育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分析了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放大学生优点、提供成功机会两种方式,使教师能够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赏识教育方式。

关键词:赏识教育;大学体育;运用

大学体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能力,使学生拥有更好的身体条件应对之后的学习。然而,我国各大学目前的体育教学方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体育教师可利用赏识教育的方式解决教学方面的问题,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

一、大学体育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方式单一。大部分体育教师教授体育技能的方式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向学生演示一项体育技能,之后令学生进行机械地模仿。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纠正学生的动作,常常批评学生,导致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不仅如此,长时间的机械模仿,加之教师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得课堂气氛较为沉闷,也会令学生对学习感到厌烦。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会下降,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第二,考试方式缺乏公平。如今,大部分体育考试依旧按照原有的考试方式进行,即制定考试标准,按照标准确定学生是否及格。这样的考试方式看似公平,其实存在一定问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基础不同,因此,锻炼之后所得到的结果也有一定差异。教师如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考试,对部分原本身体素质较差,或是患有先天性病症的学生来说并不公平。除此以外,大部分大学体育教师只关心学生最后的期末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平时成绩,导致部分体质较好的学生即使在平时的体育课当中不认真学习,最后依旧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的成绩,这对其他学生有失公允。

二、赏识教育在大学体育当中的具体运用

(一)放大学生优点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进步与其自身的潜力,而不是追求学生的成绩。赏识教育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通过鼓励不断使学生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当学生进步时,应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教师应明确,任何学生都有其自身的闪光点。因此,当学生未完成动作或是动作不熟练时,教师也应通过鼓励以及耐心的引导,使得学生逐渐掌握。除此以外,教师还应改变考核方式,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使得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达到考核标准,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同时也实现了赏识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授体育技能的时候,应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篮球中行进间上篮这一技能时,便可使用赏识教育方式进行教学。部分学生因为体能原因并未接触过篮球,所以难以掌握行进间上篮这一技能。此时,教师不可对学生进行批评,而是应耐心引导,使学生的上篮步伐逐渐正确,清晰。学生的表现开始进步时,教师便应给予鼓励。针对进步缓慢的学生而言,教师也应进行鼓励,告知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教师通过这样的鼓励,能够使学生拥有自信心再次进行练习,直至能够完成指定动作。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能够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并形成自我肯定。教师放大学生的优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体能得到明显提升。

(二)提供成功机会

教师的赏识教育不应停留于对学生口头的表扬,还应为学生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自信心是人对自己的肯定,是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自身愿望或预想的一种心态。学生学习的源动力之一便是其信心,没有自信的学生,对待课堂学习也往往敷衍了事。成功是提升一个人自信心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令学生感受成功。学生感受多次成功,自我约束能力与自信心也随之提高,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以及体育技能的学习。教师在课堂当中,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便其能够在体育活动当中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进而激发学生潜力。教师教授完所有篮球技能之后,可组织一场班级内部对抗赛,但是对规则要稍加变动。规定篮球技能较差的学生,其投篮得分要比正常得分多一分。这一规定会使得篮球技能较差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投篮机会,对团队也有了一定贡献。而学生通过这一规则能够更为熟练地掌握篮球技巧,在投篮之后也会对自己更为肯定。除此以外,教师还可综合学生的进步速度、个人努力程度选出体育骨干,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的努力提供方向。这一方式也是对该学生的肯定与鼓励,使得该名学生能够不断进取,同时也能提升班级内部整体体育水平。

三、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建设的后备人才,因此,需要大学生有健康的身体。学生也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应对学习以及之后的工作。故而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当中积极使用赏识教育法,以提高自身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

作者:叶蓁 倪铭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占奇.赏识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73-75.

[2]马行风.对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赏识教育方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73-7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