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课程内涵发展思考3篇
时间:2022-05-22 04:03:57
导语:体育教育课程内涵发展思考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1问题的提出
河南省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均在2010年前后,以2004版《全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方案中专业必修课如何设置;与国家的培养方案相比较,有何变化;它体现了什么样的培养理念等不得而知。鉴于此,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河南省省各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设置情况进行研究,以期能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10所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设置现状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河南省10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设置情况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
3.1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类型基本情况介绍
2004年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把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并明确指出专业必修课分为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河南省10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基本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1)10所学校均把公共课列入必修课范畴,2所学校把实践教学环节列入必修课范畴,只是具体称谓有所不同;2)有4所学校把教师教育课程也列入必修课范畴,表明越来越重视提高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师范素质;3)必修课总课时比例最低是安阳师院--60.9%,最高是商丘师院,高达84.8%,这一比例打破了我国历次课程改革中所规定的必修课的比例(1980年、1986年、1991年、1997年、2004年课程方案中的必修课比例分别是88.4%、76.5、76.8%、73.0%、70.8%[1])。
3.2河南省各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开设具体情况
3.2.1公共必修课开设情况
公共必修课,也称普通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国外称之为通识课程,是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往往用来指向高等教育中的非专业教育部分,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2]。2004版的课程方案明确提出:公共课课时为720学时。河南省10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公共必修课的具体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公共必修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公共必修课分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类、教育科学类、方法工具类、人文社会科学类,以政治思想品德类为主;但对自然科学类课程重视程度不高。河南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均没有开设此类课程,这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将产生不利影响;2)极个别学校把教师教育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范畴,如许昌学院体育学院的公共必修课开设普通话口语、书法、心理学、教育学课程;3)公共必修课能达到720学时的仅有3所学校,分别是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南阳师院体育学院若加上公共选修课课时也将超过720学时。
3.2.2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
专业必修课是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大学生必须修习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课程,是专业教学计划的中心组成部分,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它能使学生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本专业范围内最新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发展趋势,着重于专业理论、基本规律的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2]。2004版的课程方案明确提出:必修课程中主干课程总学时约846学时,总学分约45学分。各校可根据6类课程领域(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自主开设和组合各学科领域的课程。同时可从一般必修课程中选择开设4~5门课程(球类课程中篮球、排球、足球除外),约280学时,15学分,亦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其他课程置换其中的1~2门课程或自主开设1~2门具有特色的课程。河南省10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有以下几个特点:1)体育人文学类课程由规定的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等课程拓展至运动训练学、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等,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积淀;2)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施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同程度地开设运动解剖学实验、运动生理学实验及体育保健学实验课程;3)为凸显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性特征,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师范素质的培养,部分学校专门开设适应性较强、针对性较广、实践性突出的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如:现代教育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分析与课程设计(含学科课程标准解读)、教师语言艺术(含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甚至对师范生进行微格教学,重点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育、教学技能水平;4)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如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定向运动、郑州大学体育系的游泳、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专业英语教学,这些都是各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特色课程,对培养高质量的体育师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这些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师范素质意义非凡,但在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方面仍存在以下不足:体育方法工具类课程单一,基本以体育科研方法为主;体育社会科学类课程较少,甚至有部分学校缺失,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3.2.3教师教育类必修课开设情况
教师教育课程是指教育机构中为培养和培训教师而开设的,旨在提高其教育教学素养的教育类课程。换言之,就是与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相关的那一部分课程[3]。它是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性”的集中体现,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形成教育哲理,掌握教育管理、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策略选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的主要途径[4]。在我国,教师教育类课程主要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实习等。此类课程通常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性的基础和物质保证,它的每一门学科对培养和提高教师职业素质都有着其他学科无可代替的特殊功效。但在我国,这类知识的价值并没有得到教育主管领导的认可,通过他们所制定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窥见一斑。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育类课程设置情况见表4:由表4-5可知:河南省10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课程归属尚不统一:被调查的10所院校中,有6所专设教师教育类课程,分别是: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和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这6所院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也有所不同,其中,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是把此类课程单独设置;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大学、南阳师范大学、商丘师范学院则将此类课程隶属于必修课范畴,与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处于同等地位;其余4所院校的教育类课程则分散地分配在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中。2)课程门数增加:由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拓展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分析与课程设计(含学科课程标准解读)、课堂教学技能(含微格教学)、教师语言艺术(含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及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等。3)课程门类增多。不仅有教育原理、心理学类课程,还开设有课程教学类课程、教育技术类课程、教育研究方法类课程。4)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分院校开设有微格教学,重点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5)教育实习周期有所延长,在原定8周的基础上,部分院校的教育实习周期甚至延伸至26周;6)教育实习模式有所变化。教育实习模式以集中实习模式为主,个别学校开始实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河南省10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在2004版课程方案的基础上均有所调整,基本能满足社会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增加了教师教育课程,对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各类必修课的范畴没有统一的要求,致使各类必修课内容混乱;必修课总课时比例偏高;公共必修课以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类内容为主,辅之以教育科学类、方法工具类、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缺乏自然科学类课程;教师教育必修课实践性不足。
4.2建议
1)统一各类必修课范畴;2)适当降低必修课课时比例,以增加课程弹性;3)适当增加公共必修课课时,尤其要增加自然科学类课程;4)专业必修课要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同时适当增加体育社会学类课程;5)增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性,以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6)继续延长教育实习周期,优化教育实习模式,确保教育实习的质量。(本文来自于《湖北体育科技》杂志。《湖北体育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成聪聪工作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第二篇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高校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利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查阅国内与本研究有关的论文、文件和著述等资料。(2)问卷调查法。根据一般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设计《广西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随机向广西师范大学、玉林师范学院、钦州学院、百色学院4所地方高校的2011、2012届体育教育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16份,回收问卷203份,有效问卷189份,使用重测法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效度、信度检验。(3)访谈法。通过调查走访广西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办学单位、企事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本人,了解其就业信息。(4)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的需要,运用MicrosoftOffice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
(1)就业率。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对广西部分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2011、2012届部分毕业生(n=189)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011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含一次就业率和考取研究生)为86.3%,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2.6%,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从分布来看,几所高校的情况大致相当。
(2)就业走向。排除当年没有就业的情况,就业走向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考研,继续深造;考取国家公职(含公务员、事业单位、选调生等);中小学任教;高职高专任教;俱乐部教练;社区、街道社会体育指导员;保安,企业、公司业务员;自主创业(见下图)。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就业压力过大,通过考研暂时避免就业压力成了部分毕业生的首选,其比例也从13%上升到17%,幅度较大;由于受专业的限制和文化知识掌握程度相对较差,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考试考取国家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国家公职人员这一项统计当中,考取选调生的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其原因可能是选调生对于文化知识的要求相对较低,更为看重的是考生的就业意向和社会活动经历,这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来讲是有利的;体育教育的办学宗旨与目标首先是为国家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而设立的,而现实的就业情况则是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在所学的专业就业,而且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从28%下降到23%,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需求量日趋饱和,而高校体育教育本科在扩招政策背景下招生却还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直接造成供需双方的矛盾;其二,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让越来越多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倾向于到中小学就业,进一步削弱了体育教育本科生的就业空间。就高职高专来看,少部分毕业生利用高职高专合并或升格的机会凭借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而能够跻身于高职高专就业,但这种情况仅仅过了一年就急转直下,比例从6%骤降到2%;从在俱乐部任教练的情况来看,也是呈些许下降趋势,从18%降到15%,从调查中发现,俱乐部对于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网球、羽毛球等适合全民健身的项目需求量较大,对于田径、足球、排球等项目则并无多大需求,而恰恰许多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重心还停留在田径等传统项目上,对于市场需求较大的新兴项目,由于师资、场地等多方面的原因,教学效果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情况,造成毕业生就业面窄,只能在广西自治区内俱乐部就业,而去到自治区外则无优势可言。调查发现:在广西自治区外就业的毕业生中,大多只能从事公司业务员或保安等不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社区、街道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兴事物,能够给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部分就业岗位,但是,随之兴办的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就业途径就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因此,也形成了体育教育本科生和社会体育本科生兄弟相煎的局面。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自主创业也成了部分体育教育本科生的就业新途径。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在社会、家庭、朋友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创业打开了就业的新局面,随后毕业的师弟、师妹们或多或少受到师兄和师姐的影响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这在自主创业所占的比例从13%上升到17%中也可以体现出来。
2.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调查显示,广西高校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影响因素大致分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自身因素。本研究重点对于影响就业的学校因素进行分析。在学校影响因素层面,主要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程度等。
(1)对专业培养目标认可程度的调查分析。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规定,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的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和竞赛,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目标具有纲领性质,在实际的培养目标设置中,各个高校都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培养目标。在调查中发现,将近60%的毕业生对于现行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持怀疑态度,这个比例较高,说明毕业生在工作中或者是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调查还发现,教师在培养目标的问题上与学生存在不同的看法,认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比较符合”的人数达到56%,说明教师对于课程培养目标还是比较认可的,这可以理解为毕业生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有着更为深刻的切身体会。
(2)对学校课程体系认可程度的调查与分析。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确定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开设课程。因此,各个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在不超越限定的范围内,可以根据学校本身的地域、培养目标等特点做相应的变动。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广西各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还大致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课程设置模式,造成专业设置的相对狭窄,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现状。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课程设置满意和合理的仅占26.7%;认为课程设置一般或不合理的占73.3%;被调查的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反映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学校所学知识的应用率不足40%,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课程设置的陈旧性,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37.5%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设置存在知识面狭窄、必修课设置过多、教育技能类课程偏少、任选课较少、选课的灵活性不大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将近80.2%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网球、拓展训练、瑜伽等社会需求量大的热门课程。总体来看,对课程体系的认可程度的调查结果不尽如人意,同时也说明,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认真做好调研,设置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反馈。在“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有51.3%的学生反映“教学中存在对于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不够重视,所教知识实效性不强等问题”,55.7%的学生认为“教学中重教法而轻学法,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44.5%的学生认为“结合学校、地方特色进行教学的程度不够”,57.2%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不是很符合社会与市场的发展需要”,有45.1%的学生认为“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形式较为单一”。在对体育教学评价的认可度调查中,反馈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体育教学评价目的认识存在偏差,为考试而教,为达标而学;教学评价内容与形式单一,大多以终结性评价作为评价的主要方法。调查表明:大部分毕业生都认为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还需实现多样化,要与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相结合,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度,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能够更好地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在对毕业生教学手段掌握情况的调查中发现:超过30%的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进行正规的口语、讲演、板书训练;不到30%的学生能够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低于5%的学生能够自主研发CAI课件并用于教学。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对于教学手段的掌握情况相对欠缺,不利于学生自身基本素质的提高,在面试的过程中也处于被动局面。
三、由就业现状引发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考
通过对广西部分地方高校体育教育本科2011、2012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毕业生对学校设置开设课程体系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高校在培养体育教育类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与实施上存在与市场需求不吻合等问题。为此,办学单位应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大力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体育人才。
1.根据市场需求设定多元化培养目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精英教育时代的结束,与大众化相适应的通才教育理念正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复合型的通用人才逐渐受到社会的青睐。广西地处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其体育事业的发展大环境也不同于其他地区,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相对落后,而民族传统体育则成为亮点,迄今为止许多中小学校已经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因此,广西体育教育本科办学单位在办学思路上要有所突破,要立足地方、学校的特色,充分做好市场调查,根据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需要设定多元化培养目标,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在竞争中有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调查发现,广西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教学内容重复、课程设置知识陈旧、缺乏时代特色,课程设置面狭窄、必修课设置太多,学分比重大,教育技能类、市场需求量大的热门课程较少,学生选课的灵活性不大等问题。对于此种情况,早有学者提出:体育教育专业要从根本上解决课程体系庞杂零散、教学时数居高难下、教学内容重复严重等问题,唯有走课程综合化之路。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要求注意处理好知识面拓宽和发挥专业特色的关系,学科统一性与教学灵活性的关系,专业课与公共课比重的关系,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的关系等。建议办学单位适时地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选修课程的设置,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降低课程的竞技性,增强课程的社会化程度。具体来讲,专业术科可以开设户外拓展、跑酷、定向越野、网球、斯诺克、体育舞蹈、民族传统体育、民俗、民间体育等热门课程和适应广西区域特性的民族类体育课程,理论课可以增设养生保健、体育康复等实用性强的课程,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另外,根据近年来考研和考国家公职等方面的需要,办学单位要有意识地强化相关课程的教学,有组织、有目的地开设一些相关的培训课程。
3.改善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属于师范类教育,其教育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就业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在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须重视教育类和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在教育技能方面,针对调查中出现的口语、讲演、板书、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CAI课件等教学技能欠缺的情况,建议在新的课程体系当中加大其培训和考核力度,以保证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得以掌握。在教学实践方面,首先要以我国高等教育为前提,从地方办学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实践技能训练为目标,以教学实践内容改革和教学实践环节的合理组合为中心,以教学实践管理团队和教学实践队伍的完善为保障,注重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形成一个相对独立、整体优化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体系。总的来讲,广西地方普通高校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社会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偏差,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办学单位应明确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前提,是课程设置的方向,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努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规格体育人才。
作者:王成科宋晓宇工作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第三篇
总体上看,体育教育发展已经过外延扩展阶段,下一阶段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势必更多源于自身运行机制的创新。就当前体育教育层面的改革与发展来说,教育观念虽然有所更新却仍然落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深入把握发展实际,切实讲求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教育观念转型,探索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仍亟待进一步努力。在当前形势下,体育教育实现观念转型,主要应着重以下三个方面:
1.1从重数量扩张到重质量效益的转型。改革开放前期,百废待举,重在数量扩张,有其历史合理性。时至今日,片面重视数量扩张的观念必须改变,要由外延扩展为主升级为内涵发展为主,在注重内涵发展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兼顾规模发展。办学中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是一种系统协调的关系,以规模发展为基础,以质量水平为核心,以结构合理为保障,通过优化系统科学的素质教育,实现质量效益与规模结构的协调共进,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才有充分实现的可能。
1.2从封闭半封闭到完全开放式办学的转型。随着中国社会全方位改革开放事业的继续推进,社会发展日趋开放化和多元化,教育只有更自觉地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才能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体育专业院校的改革同样要增强面向社会、着眼未来的历史使命意识,要确立服务于社会多样化的需要这一发展方向。从封闭半封闭的办学模式转变为完全开放式的自主办学,要积极主动根据地方和区域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尽可能扩展服务社会的层面。当前,在继续完善对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的社会服务之外,应更侧重对社会体育特别是对开展“全民健身计划”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社会服务,这在实践上将促进体育教学体系发展的科学化。比如,因应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体育教育不但在培养社会体育工作人才上要突出保健与娱乐的需要,在培养面向中小学的体育师资时,也同样需要突出保健与娱乐的特点,这样才能适应现代人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与实际需要,增强康乐性,自然更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生与群众的身体素质水平。从封闭半封闭到完全开放式办学的转型,才能使体育教育服务于我国社会体育多方面发展需要这一基本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1.3从偏重专业素质向并重综合素质的转型。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注重锻造体育专业素质自是理所当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多元化发展和进步,对各类专业人才的要求,显然日益更注重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和个性表现的全面结合,这就要求各类专业人才要有更强更好的适应能力和更突出个性特征的综合竞争力。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的迅猛发展,要求专业人才必须具有更系统科学有效的思维、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有以多学科综合知识为基础的协调、判断和执行力;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全球化发展的推进,国际交流的日常化,要求专业人才还必须具有现代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对世界文化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借鉴的能力。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因此,在体育人才培养上,要努力实现从偏重专业素质向并重综合素质的转型,要更充分重视并实施综合素质强化教育,以加强培养系统科学思维和系统科学方法以及社会实践技能、人文综合品质与改革创新能力,把强化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好切实适应社会需要并真正经得起社会选择激烈挑战的体育人才。
2.体育教育的内涵发展应重在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2.1通过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一般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计划、体系、机制,为受教育者构建一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体现这种结构的系统方式。改革开放以来,过去照搬照套苏联模式根据行业、岗位设置专业的传统模式,因其不适应于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成为改革对象。近年来,几次专业目录的修订,都围绕着一个总目标:厚基础,宽口径。这突出要求在增强专业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努力拓宽专业层面和提高综合素质。即从片面讲求专业对口转变为讲求宽厚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强化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近年来,本科层次体育学科各专业的设置、调整与逐渐规范,基本实现了从培养体育师资到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转型,实现了从单一目标到综合目标的过渡。现代教育的大趋势表明,专才教育只有与通才教育密切结合,使培养对象既重专业与技术,同时并重学术和基础,才能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复合型的知识能力结构,才能改变既往知识面偏于狭窄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局面。体育教育也不例外。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学科各专业毕业生直接面向市场自主择业才能从可能转化为现实,体育的社会化才有更充分的现实前提。(本文来自于《体育世界》杂志。《体育世界》杂志简介详见.)
2.2通过调整课程结构体系实现体育特色与人文素质的有机结合
学校教育的展开必须通过具体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才能体现,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同样也必须通过各门具体课程的教学才能体现。在对改革课程体系方面,我们要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整合、实施。通常人们把科学划分为自然、人文与社会科学,把教育分析为专业、基础与文化教育,这只是为了实施与管理上比较便利,其实这样的区分往往导致人们更多关注具体区别而容易忽略系统联系的整体性。从系统理论出发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有助于增强教育者自觉把传授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所谓“科学教育人文化”,把人文素质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之中,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成效。体现鲜明的体育专业特色,这是体育专业院校生存的根本。作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少数仅存的深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机构,体育专业院校无疑应继续突显体育运动与训练这一鲜明的行业特征。在继续大力培养初、中等体育教育、社会休闲体育组织经营管理、体育传媒人才及体育学科研究者的同时,理所当然应该更注重全面体现行业特色,积极挖掘自身的潜力,进一步努力发挥教学、训练和科研三方面密切结合的专业优势,主动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教练员和运动员。只有不忘始终立足于面向体育事业这一发展高地,坚持以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为服务中心,体育专业院校才有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可能。因应社会多元发展对人才综合品质的要求,体育教育的改革亟须在课程体系的调整设置上加大改革力度,应以强化体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为课程体系改革的着力点,使体育学科各专业的基础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宽和强化。专业口径的拓宽,是整个教改的大势所趋。在调整各专业教学计划时,可分别以教学、训练、科研、管理、审美、传播等为不同专业方向构建既综合交集又具不同特色的知识学习模块,可由不同学生依据个人不同条件与社会不同需求做出各具特色不同的选择。要而言之,就是课程设置应体现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并重的系统协调的要求。近年体育专业院校分别展开了课程设置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较以往体现出更符合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可喜的进步,只是有待继续深入以臻完善科学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文化素质的强化教育与训练,既要继续改进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坚持进行教育学、文艺学、心理学和音乐美术等课程教育,也应着重加强人类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以及艺术和管理科学等系统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教育。就当前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存在的突出问题而言,学生国语、外国语和计算机技术运用的能力素质偏弱,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应该得到加强和改进,而不是淡化。现代社会的专业人才,无论哪个专业,如果离开这三项基本语言运用能力,一切优势将无从谈起。
2.3通过实施完全学分制完善教学管理的服务职能
现代教育转型以前,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是管得过多、过死、过具体,在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方面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与适应性。随着近年教育改革的深入,最突出最受关注的一项改革举措便是学分制的普遍施行。体育专业院校也不例外,各方面的管理改革基本都围绕学分制的探索实践渐次展开,学分制因契合教育规律而体现出显著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合理性,符合不同能力、不同兴趣、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的具体需要,已是教育发展前进中的共识,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学分制的完善配套和合理安排,对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对拓宽学生知识基础和优化学生识结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适应性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由于系统改革滞后,目前体育专业院校试行之学分制仍然深具计划管理体制时代管得过多过死的突出特征,远不能适应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学生发展个性之需,应尽快向完全学分制过渡。
3.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在促进学生素质与个性发展方面将呈现更多样化的选择和自由。体育院校只有充分认识并积极主动适应社会体制的发展变化,切实转变和全面更新观念,从根本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配套改革,致力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而同时又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人才,适应并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这样,体育院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才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作者:杨忠华工作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 上一篇:高中政治学习习惯的养成
- 下一篇:古代蒙古族体育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