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创新精神探析

时间:2022-12-26 02:55:48

导语:学生体育创新精神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生体育创新精神探析

一、激发动机和引起兴趣的技巧

任何体育项目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首先应考虑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什么方法与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并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参与,才能获得学习的高效率,这也是创造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求知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在这种动力的驱动下学习,才能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或成功的体验,或者满足不同学生探求的欲望。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所安排的教学活动本身去实现。应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有趣性,这就需要通过教师力求使它富有哲理性、启迪性,要生动而富于审美价值。必须把书本上规定的知识,通过教师使它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活”起来,才能为了教“运动”而“动作”,而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处理,即包括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又包括教师对教材加工后所具有的趣味性。教材处理、课堂组织、教学方法诸多方面的“艺术”加工,是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前提;创设浓烈的教学感染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与熏陶,意志得到充分锻炼是增强学习趣味性的重要条件;师生密切而协调的配合,创造一种共鸣氛围,是增强学习趣味性的保证。总之,教学过程必须活、趣、谐,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求知动机和兴趣。其次,我们要力求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内容的有效度,也就是要尽量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或项目,对身心健康发育的促进作用以及将来对社会变化适应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学习求知动机和兴趣,是属典型的内部动机,心理学们研究表明,当人们的自我控制,自我决定的“力量”增强时,内部动机也会增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本身,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式、习惯、目标的考虑,要在充分尊重个体选择前提下,予以引导,而不要强求一致,统一模式,要体现差异性,保证学生自我选择的自主权。另外,还应充分运用竞争、奖励去树立自信心等去增强求知动机,从而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学效益。

二、灵活安排教学活动,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与强度

现时的体育课堂教学普通存在的教学误区,就是把课时教学目标当成了教学目的。其实,教学目标就是教学中学习内容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它只起“路标”的作用,表现为特殊的、部份的具体价值。任何体育项目技术动作的学习,无论是讲解还是示范,提高有效信息量传递的速度和强度,高速度和强度的最大体现是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参与程度。所以,教师不能大包大揽,只要能抓住重点及对难点的突破提供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就够了。至于一般性技术问题,要让学生自已从学习中去解决,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去发展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学时一定要体现出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和强度。另外,在课时教材活动时间安排上,一定要尽量留有余地,给予学生时间,从教师提供的教材及学习教材方法上去发展教材,尤其是对游戏教材的安排,要打破由教师安排游戏方法的单一模式,要发展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的创建性,也就是要竭力避免刻板模式,要具有变化性,以提高学生积极思维和勇于实践的勇气。要通过游戏一方面去提高学生身心全面素质,也包括学生学习积极创建性思维能力。

三、课堂教学调控的技巧

课堂调控所包括的方面是较广的,这里主要探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一些教育机制的调控技巧。首先,教学机制的调控基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耐心。无论是在课堂上发生何种意外情况或是某种来自学校环境的干扰,教师都要充分表现自己的教学机制的耐心。其耐心的主要表现于要有预见性和机敏性,要尽可能与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发现自我才干。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怕问题的出现,只怕问题出现后教师的武断处理,不能利用问题的出现去发现学生和发展学生。我们一定要充许学生犯错误,只有通过对错误的解决处理过程,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解放的意识和能力。其次,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学会“保护和爱护”学生,尤其是要保护来自学生学习方面的,无论是对技术,还是对活动安排有疑虑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善于和敢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的这种勇气应得到教师的鼓励和爱护。再次,要注意课堂调控中的对学生竞争意识和敢于冒尖的勇气。凡是能提出和做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或某些教材范围之外动作,就是一种积极思维和创造的一种表现,哪怕是不太完整或不太合理,也绝不能简单地否决,或是武断地否决,要善于引导去完善它,这种来自学生自己的设想,往往让学生终身难忘,这是最大的教学教益。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促使其发展,一定要改变教学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新型教学发展观,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技巧去实现其体育学科目的。培养符合要求的健康的接班人,体育学科是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最有效的学科之一。

作者:胡俊朝单位:重庆市巫溪县文峰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