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数学教学主体间性研究

时间:2022-12-14 03:35:02

导语:“探究式”数学教学主体间性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探究式”数学教学主体间性研究

摘要:高职探究数学教学应该主动建构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教育对象和教育背景的整体教育格局,将教育内容从课堂、学校辐射到家庭、社区;将教学参与者从教师和高职生拓展为家长、朋友、社会群体和文化族群。数学课所引发的是教育格局的巨大扩张,教育资源的主体整合。

关键词:探究式数学;数学教学;主体间性

1“探究式”数学教学中主体间性的呈现方式

借鉴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理念,高职探究式数学教学可以描述为: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高职生独立自主的数学学习实践为前提,以教师策划的教学情境为基础,以数学开放式主题为内容,以高职生生活世界为参照物[1]。通过数学教学为高职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高职生通过数学相关教学活动,表达自己,获得自我认知和群体认同。由于数学教学的场景、内容、目标都是以高职生主体间性的触发为基础,才能展现出探究的过程,所以主体间性的呈现十分必要。主体间性这一概念的创始人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其认为主体性是指个体性,主体间性才是指群体性,主体之间是由于主体间性的存在才发生联系的。高职探究式数学教学中主体间性的呈现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方面,主体角度。即高职探究式数学教学的实践主体:“教师-高职生”“高职生-高职生”。探究式数学中,师生的主体间性交相辉映,呈现出数学教学中一个主体对另一个主体的交流和认同。探究式数学不是教会高职生数学,而是借由数学,教会高职生发现群体中的自己、个体意义上的自己、作为主体的自己。另一方面,对象角度。即高职探究式数学教学所覆盖的表达对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现象等。选择高职探究式数学教学的内容对象,是一个呈现和彰显主体间性的过程。丰富多彩的外在世界,是高职生获得主体间性的逻辑环节、思维起点和表达载体[2]。高职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恰恰是找到自己、表达自己的过程。

2“探究式”数学教学中主体间性的获得过程

“为高职生的自主数学提供有力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高职生数学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一标准契合着多种教育教学规律,尤其是现代数学学理念,即:数学中的创造性是与个体性紧密相连的,数学内容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心灵空间,经过加工、改造、重组,重新呈现的一个世界。这正是教学过程中主体间性的获得过程,高职生不是被成为高职生,而是在学习中成为自己。根据高职生主体间性的获得过程,结合现代现代数学,将高职探究式数学教学描述为以下四个环节:第一,进行情境设计,培养高职生的感知力,提升触发主体间性的感知效果。通过精心的教学情境设计,教师可以把高职生带入到探究式数学的思维逻辑中,引导高职生在对情境的认知中,实现自身感知的思维重组。教师很快会发现,面对同一问题,不同思维图式的高职生展现出不同的感知内容和结果。第二,策划开放主题,培养高职生的理解力,搭建触发主体间性的内容平台。探究式数学有既定的活动设计,也有主题导向,但与传统数学教学的区别在于主题设计的开放性。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开放式主题意味着“万变不离其宗”,让高职生在开放式的主题活动中发现仅属于自己的世界,感受自己赋予世界意义的过程,表达自己感知的世界,获得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力。第三,现场引导启发,培养高职生的探究力,推动高职生主体间性的自我获得。探究式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高职生在生疑和解疑中获得理解力提升的喜悦和情感表达的体验,包括拥有独特感受的幸福感、个性表达的真实感、群体认同的荣誉感和自我实现感等复杂深刻而丰富的情感体验。第四,专题阅读分享,培养高职生的鉴赏力,引发高职生主体间性的相互尊重。高职探究式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高职生作品的点评和欣赏,促进高职生对不同思维方式的理解和尊重、帮助高职生养成从不同视角观察同一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3],品味不同作品风格背后的丰富个性,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分享中经历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共鸣,获得对彼此主体间性的深刻尊重。

3结束语

因此,探究式数学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高职生独立自主的数学学习实践为前提,以教师策划的教学情境为基础,以数学开放式主题为内容,以高职生生活世界为参照物。通过数学教学为高职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高职生通过数学相关教学活动,表达自己,获得自我认知和群体认同。高职探究式数学教学中主体间性的呈现主要有两个角度,可以描述为情境设计、策划主题、引导启发、分享、点评提升等环节。

参考文献:

[1]何安平.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师话语分析[J].现代外语,2003(2):161-170.

[2]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5-42.

[3]张三南,孙玉凤,李佳轩.浅淡分形论及其对国际关系学教学实践的启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105-109.

作者:李春梅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