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高声区训练探讨
时间:2022-01-11 03:07:36
导语:声乐教学中高声区训练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高声区训练是难点。在平时声乐演唱中,发声理念不对,方法不当,一味追求高音,紧张的心态等等,都可能导致高声区演唱失误,甚至出现破音。高声区训练具有系统性特点,要把握高声区声部特性,压实中声区训练基础,做好中高声区的良好过渡与转换。
关键词:声乐教学;高声区训练;演唱难点;声区过渡
高声区训练是声乐艺术教学与演唱中最难学习、掌握的部分,在声乐教学中,一些学生容易发高音,还有一些学生却难发高音。“难高音”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我们应该去正确的了解声乐演唱方法,把握人体构造与特点,找准高声区训练要点,指导学生通过恰当、合理的训练手段,训练出高音演唱能力。
一、高声区训练中的问题及声区过渡要点
对高音的追求是需要经过长期正确的声乐训练来获得,但对于高音区训练,除了注重声音训练规则外,还要结合学生高音区特点展开技巧训练,以更好地展现高声区演唱效果。通常,在声乐演唱中,对声带、高位置、呼吸、共鸣等腔体的把握不当,将会阻碍发声。如漏气和喉头上提,颈部肌肉过于用力,肌肉紧张阻碍高音区发挥,演唱中出现破音等现象。同时,对于声带训练,方法不正确,也会带来诸多疾病。如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等。发声中,喉头的调整,过高、过低、不稳定,都会给发声器官带来损伤。对于咽肌的训练,舌头肌肉与软腭肌肉要协同配合,形成有效共鸣[1]。高声区训练,对心态要求很高。急于求成、缺乏循序渐进,心理过于焦躁,都将影响声区的平滑过渡,也给高音带来影响。声乐教育家沈湘认为:“在错误状态下练习高音,声音的中间部分出了问题,问题就不是翻倍,而是平方。”可见,不当的高声区训练方法,对声乐演唱者带来的损害可能是不可逆转的。在高声区训练中,声区的过渡至关重要。一些学生在过渡声区时,以“喊叫”来应付,特别是在男高音换声区“#f2”音段,无法打开共鸣腔。在喉头上提时,发音得不到气息支撑,导致声音沙哑,影响声乐感染力。对声区过渡的训练,需要把握几点:一是喉位,喉的运动,在吞咽时,环甲肌与咽缩肌配合,会本能地缩紧喉咙,导致演唱者唱不出来。在深呼吸时,喉咙放松,但歌唱训练时,要调整喉头处于低位,而非压迫使其下降。二是咽喉部,高声区训练时,咽门前柱、舌腭肌、咽门后柱、咽腭肌形成拉扯状态,音高上升,拉扯作用增大。咽柱在提喉时,让咽部形成拙劣共鸣体。因此,在歌唱训练时,要打开喉咙,抬起软口盖,便于声音畅通,形成头腔共鸣。三是下巴,对下巴的位置调整是演唱者需要灵活掌握的技巧。喉咙压紧,导致喉外肌拉扯,下颌僵硬,也与下巴过于紧张有关。在高声区训练时,要保持下巴放松,咽部体积增大,改善口腔形态。四是混声,对高声区训练,假声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改善换声区声音效果。一些学生依靠蛮力,将胸声提到换声区,导致真声太多,破坏了声乐的统一性。对混声的训练,需要从良好的换声中,动态调整声区的发声点,确保歌唱平稳。
二、声乐教学中高声区训练的方法
1.轻声高声区起步训练。高声区训练,要从轻声入手,先把握高声区声乐演唱的状态,调整各器官,达到放松。小声训练,要寻找与头腔的共鸣点。如在哼鸣训练时,去体会气息从鼻腔向上的感觉。哼鸣训练,在高声区从“啊”进行练习。需要强调的是,轻声练习,并不是不用打开喉咙、嘴巴,而是与大声训练时要求一致,需要张开嘴巴,打开喉咙[2]。同样,在小声高声区训练时,对气息与声带的调整,让练习者体会气息的流动路径,将声带比作“气球”的口,发声时,声带拉紧,让“气球”有“绷住”的感觉,这样的头声会更饱满。当然,声带拉紧的程度,也会影响气息的走动速度,练习者需要调控声音的强弱、高低变化。另外,在轻声高声区训练时,可以配合混合高声区训练。让练习者能够从轻声高声区与混合高声区展开切换训练,有助于练习者能够把握高声区的气息调控方法,既能保护好嗓音,又能渐进掌握发声技巧。2.压实中声区发声训练。练习高声区发声方法,都需要有坚实的中声区来支撑。在高音训练中,打好中声区基础很重要。有道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练好中声区,才能去突破高声区。对中声区的训练,需要注意起音、呼吸、喉头、演唱等部位的自然衔接。对练习者,需要放松肩部,找到歌唱通道,并顺着气息高位置往上、气息往下;对嘴巴、喉咙的位置,要调整恰当,特别是唱邻近音时,嘴巴、喉咙不能乱动。中声区训练,最好从“起音”入手。起音是一个发声的开始,在起音发声前,需要练习者调整状态,做好准备。如调整气息,调整发声器官的状态。发声第一个音,要注意圆润、轻柔、自然。将“起音”练好,才能让声音听起来更有弹性、更加饱满。通常,在练习中声区时,“啊”是最常用的。声乐大师贝尔冈齐认为,“啊”母音从不更改自己的特点,学好这一母音,对声乐歌唱具有重要意义。“啊”音相对而言,较易打开喉咙。用“啊”来练习时,有练习者会出现漏气问题,可以改用“i-e”练习。对高音区发声训练,通常从中央“C”开始,让下巴放松,找打哈欠的感觉,打开喉咙、嘴巴,保持自然吸气状态。小腹托着气息,隔肌扩张,通过呼吸方式,将每个音串起来,形成完整的发声过程。在发声训练时,对喉咙要求不能动,身体其他部位要放松,自然调整[3]。中声区训练,在逐渐提升音的高度时,要把握好嗓音共鸣的转换。3.做好换声区的正确过渡。对高声区的练习,换声的过渡很关键。科学、正确的换声过渡,才能确保高声区良好的发挥。换声区的过渡,周小燕提出“穿针引线”理念。练习者可以通过“穿针引线”方法,对换声过渡进行形象化感知。具体来说,“穿针引线”法的应用,需要练习者将“线头”捻得很尖,在换声时,对音的调整要变窄,否则就不能“穿过针眼”。演唱者对“线头”“针孔”的把握,需要抓住“换声”的“换”,将声音在高声区位置发出来。对练习者而言,要控制好自己的呼气、喉头、声音的输送状态,保持有效的衔接,协调的配合。通常,对换声区的过渡,很难把握,需要不断的磨炼。换声区的过渡,要分辨好各个声区的特点,练习者需要从歌唱及声乐技巧的训练中,让过渡自然、稳当。如在换声训练时,对“a”的运用,不能照搬高声区方法,发出的声音不自然;不能沿用中声区发声方法,而是要介于两者之间,声音在口腔中的位置,更垂直一些,离上牙齿稍远,口型要比中声区更打开。对“a”的发音减少,增加“o”的发声。在换声训练时,“a”是连接中声区;“o”是连接高声区,换声过渡时,就要从“a”,过渡到“o”。另外,对“a”与“o”的比例运用,也要有所变化。当在f2音上时,“o”的成分,高于“a”的成分;在be音上时,“a”的成分,高于“o”;在e上时,“a”与“o”的成分相对平衡。换声区训练,对练习者自如的转换中声区、高声区具有重要支撑作用。4.掌握高声区“关闭”唱法。在声乐教学中,高声区的训练周期长,问题多。用什么方法来提高高声区训练效果?对“关闭”唱法的运用,特别是在男高音练习中具有较显著的效果。“关闭”唱法,对“关闭”的理解,本质上是在声区转换中时的灵活变换。将意大利母音“Ah”,变成“Oo”;把“I”音变成“U”音等。“机能转换”,可以解释为发音机能在发高、中、低音高时,声带所处的状态。低音时,声带处于长、宽、厚状态,声带需要拉紧、闭严,也称为“重机能状态”;发高音时,声带处于短、窄、薄状态,利用声带的边缘振动,来获得高音歌唱,成为“轻机能状态”。对“关闭”唱法的运用,就是要求练习者能够实现“重机能状态”向“轻机能状态”,或者“轻机能状态”向“重机能状态”的转换。比如男高音在唱F2音时,需要稳住“喉结”,把声音往喉咽“竖起来”,微抬软腭,便于气流及声音沿着喉咽送到头腔,实现机能转换,F2以上的高音就会得到头腔的良好共鸣。一些练习者,如果不注意对声音的“掩盖”,一味往口腔前平推,反而影响高音的发挥。对于高声区训练,不同的练习者,方法也有所不同。对男高音,在喉咽腔的共鸣效果较多。但到F音时,这种方法就得变换,否则,高音唱出来的效果如同“喊叫”。严重的话,可能将自己的声带唱坏。因此,“关闭”唱法,就是要从母音“变形”训练起,要不间断地练,要有耐心地练,慢慢掌握这一技巧。在“关闭”唱法训练伊始,练习者可以将声音唱得稍暗些,不一定一下子就唱好。通过一段时间的揣摩和体验,练习者需要能够灵活地运用“关闭”唱法,逐渐减少母音“u”的成分,高音效果也会逐渐明亮起来。另外,对掩蔽的声音,不能过分掩蔽,否则声音唱出来会有“发闷”的感觉。练习者可以采用高声区低唱方法,来获得良好的“关闭”效果。5.注重不同声区的统一。对高声区训练,还要注重对其他声区的统一。中声区是训练的基础,通过中声区声带局部或边缘振动的方式,来实现高声区与低声区的协同。在指导练习者把握声区的统一性时,需要抓住中声区这个“点”的焊接作用,因为,对于任何换声,必有裂痕,需要通过“点”的焊接,让不同声区良好过渡。即真声、半真声、半假声、假声的渐变。林俊卿在探讨这个“点”时,就是从咽音唱法中而来,将之作为整个声区协同的支柱。不过,对于单一的,以“点”来发声的声带动作,其声音干涩,甚至尖锐,并无特色。但在高声区训练时,要指导练习者去体会这个“点”,细心把握,逐步强化练习者的高音效果。高声区训练,还需要多选择人文性强、民族性音乐作品,这些作品,音域较广,也能够展现高音区的发声效果,便于练习者对高音区进行自主的伸展,表现出不同的高音色彩。另外,高声区训练作品,还可以选择一些戏剧、旋律跌宕起伏的作品,便于练习者掌握不同声区的变换与统一。
三、结语
高声区训练,因自身和个体现状发声条件的差异性,在方法指导上也要因材施教。选择科学、系统的,合乎自然的发声方法,指导练习者掌握必要的发声技巧。同时,在高声区训练时,对练习者心理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要做好心理调适,特别是对嗓音条件好、乐感好,具备一定演唱技巧的练习者,更应该做好歌唱心态的调适。一些练习者,往往在台上演唱时,因过度紧张而影响高音发挥,甚至出现节奏不稳、走音走调。做好自我心理的缓解,学会必要的调适心态的方法,让歌唱变得轻松、自然。
参考文献:
[1]崔哲豪.民族声乐教学刍议——男高音基础发声训练[J].戏剧之家,2020(01):149-150.
[2]陈建彬.穿针引线——周小燕男高音训练法探究[J].歌唱艺术,2018(11):29-36.
[3]崔燕.男高音声乐训练中的几条针对性发声练习[J].歌唱艺术,2017(04):42-45.
作者:陈庆庆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川剧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运用
- 下一篇:深度学习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