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交融

时间:2022-11-25 04:17:07

导语: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交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美声唱法通俗唱法的艺术特性与演唱技法各不相同,美声唱法的技术和天赋门槛更高,其演唱成果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而通俗唱法的专业性较低,更侧重于表现情感,具有更大的受众群体。两种演唱技法看似不尽相同,在演唱技巧、气息控制和声音要求等方面都截然不同,但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将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相结合,能通过取长补短弥补自身唱法的缺陷,并提升演唱质量,对推动声乐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通俗唱法

音乐欣赏类别的多元化,使得声乐演唱愈发需要整合多种不同的演唱技法,赋予声乐艺术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美声唱法的高技术性与通俗唱法的大众性,能够完美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提升声乐演唱质量。在声乐教学中,应充分通过分析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异同,推动两种演唱技法的交融,从而推动声乐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概述

美声唱法起源于宗教音乐,在16世纪意大利歌剧兴起的背景下,美声唱法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随后,19世纪美声唱法在德奥的传播,形成了一批代表性的美声表演艺术家,对西方声乐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相比其他声乐唱法,美声唱法的特点在于其采用了混合声区唱法,兼顾真声与假声,且在演唱过程中调动所有能用的共鸣腔体,使演唱呈现出音响的声音特色。一般而言,人的呼吸方法主要有三种,其一是上胸式呼吸,是通过吸入少而浅的空气量,用上胸控制呼吸的方法。这种呼吸方法容易造成喉咙与颈部肌肉紧张,应用于美声演唱会产生缺乏弹性的直声。其二是腹式呼吸,是依靠调节软肋与小腹的呼吸方法。这种方法吸气较深,会使得演唱音色偏低,尤其是中低音区音色沉闷。其三是胸腹式联合呼吸,这种呼吸方法综合运用胸腔、横膈膜、两类与腹部肌肉,被认为是最适合美声唱法的呼吸方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很好的控制和储存气息,能够广泛用于高、中、低三个声区。通俗唱法又叫做流行唱法,最早源于欧洲,形成了如爵士、摇滚、说唱、民谣等艺术风格,并于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传播。通俗唱法的特点在于发音相对自然,与正常对话差距不大。其在中声区演唱时通常使用真声,而在高声区演唱时则使用假声。通俗唱法的演唱技巧,倾向于贴近生活实际的真声演唱,由于很少使用共鸣,需要借助音响的扩音效果,因此对话筒的使用也属于演唱技法。通俗歌曲的语言大多质朴且饱含情感,词句通常不进行过多的雕琢,甚至会直接出现口语化的歌词。通俗唱法更加贴近大众,具有生活化的特性,其节奏和旋律强烈,重视对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的表述,贴合当代人的心理体验。

二、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差异

1、演唱技巧方面。美声中常出现真假音的转换,对于演唱者的共鸣要求较高,需要在演唱时随时保持唇舌位置的一致性,进而让听众感受到演唱者的声线美感。而通俗唱法以真声演唱为主,对于真假音的要求不高,使得通俗唱法的唇舌变化较大。且丰富的歌曲类型大多比较浅显,作品形式丰富多彩,有很强的节奏感与韵律感,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享受。2、气息控制方面。美声唱法要求气息从两侧声带间的声门呼出,这种唱法的能够赋予歌曲更强的感染力。而突出声门作用,需要演唱者充分利用胸腔、鼻腔、口腔等形成声音共鸣,并发挥自身的演唱技法控制声音的音色,使声音更加通透、干净。而通俗唱法对于气息的要求不高,只需要演唱者通过口腔、鼻腔和咽喉部分发生,不需要引发声音的共鸣,只保证声音优美且富有节奏韵律即可。3、声音要求方面。声带能够控制音调与音色,美声唱法对于声音长短与厚薄的特殊要求,使其对表演者的声带天赋要求较高。美声唱法分为高、中、低三音,优秀的美声表演艺术家往往具有很宽的音域,能够驾驭不同唱法。而通俗唱法的普及性使其对演唱者的声带天赋要求不高,且不存在明确的声音区分,只对演唱者的音质有较高要求,优秀的演唱者必须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赋予观众以音乐的审美享受。

三、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共通点

1、演唱方法能够相互变通。声乐艺术的普及和发展使得美声与通俗唱法的壁垒日趋消解,歌曲的演唱往往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演唱方法,从而通过音调、音色的转变传递出不同的情感。此外,在保障气息稳定的前提下,灵活运用不用的唱法对歌曲进行演绎,既能够有效提升演唱者自身对不同唱法的掌握水平,还能够赋予听众以新鲜感,使听众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因此在歌曲演唱中,美声与通俗唱法实际上可以相互变通、自由切换。2、声音方向的共通性。虽然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在技术层面截然不同,但二者都需要声音靠前,要求吐字清晰快速,不能将声音含于口中,可见两种唱法实际在声音方向上有共通之处。此外,两种唱法都要求演唱者熟练掌握声带的发声技巧,通过更灵活的运用声带以达到提升歌曲表现力与感染力的目的。3、气息把控的相似性。声乐演唱中,演唱者需要频繁的进行换气,有明显的换气声会对声乐演唱的整体效果产生显著的破坏作用。一般情况下,人们会使用气管呼吸,但由于其换气声比较大,在声乐演唱中通常以胸腔呼吸,能使呼吸更加平稳,不会破坏整体的演唱效果。对于气息的控制是影响演唱效果的关键,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通俗唱法,都倾向于选用急吸缓呼的呼吸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在演唱中通过共鸣器官实现共振效应,两种唱法在气息把控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4、都对音乐素养有较高要求。任何演唱技法都会对演唱者的音乐素养有较高要求,即便是音乐技能门槛较低的通俗唱法也不例外。从音乐理论的角度来看,音乐素养包含乐感、音准、节奏感等。不同音乐素养的来源各有不同,如节奏感、听觉等属于先天能力,而音准或乐感则是通过后天培养产生的。先天素养的缺失,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补足,这些基本的音乐素养,是演唱者完成声乐表演的重要基础。

四、声乐教学中两种唱法的交融

1、通俗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美声唱法是一种对演唱者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的演唱方法,通俗唱法借鉴美声唱法,主要集中于借鉴其发声和呼吸方法,进而提升演唱者的声乐演唱水平。通俗唱法相比美声唱法的最主要特点,在于其亲近自然的风格能够赋予观众更强烈的审美体验。在保留通俗唱法艺术特征的前提下借鉴美声唱法,能够发挥美声唱法强感染力的特点,增强通俗歌曲的吸引力。如英国女高音莎拉•布莱曼,利用美声唱法演绎通俗歌曲,其古典的演唱风格使得两种演唱技法得以深度融合,既提升了演唱的专业性与感染力,还充分表现出了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同样的,如被誉为“世界第四大男高音”的安德烈•波切利,与加拿大女歌手席琳•迪翁,都在通俗歌曲演唱中融入了美声唱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2、美声唱法对通俗唱法的借鉴。美声唱法是历史悠久的、具有明确规范体系的演唱技法,对西方歌唱艺术影响深远。美声唱法充分发挥人的演唱能力实现艺术表达,其高雅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聆听美声唱法时能够陶冶情操,潜移默化的影响听众的修养与内涵。但受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美声唱法在我国发展水平较差,缺乏群众基础,为推动美声唱法的大众化传播,应引入通俗唱法以迎合大众审美,通过形成一定的受众群体使美声唱法逐渐成为听众所喜爱的大众艺术。意大利歌手安德烈•波切利的古典专辑《圣洁之声》与单曲《大地之歌》等,都实现了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受到了听众的一致好评,获誉无数,证明了美声唱法借鉴通俗唱法的可行性。3、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教育融合优秀的声乐演唱需要演唱者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但如何评价声乐演唱的质量又显得十分简单。评价声乐演唱质量的标准只有一个,即能否让听众喜欢。将两种唱法融合形成新的唱法并非创造性的思想,在我国早已有过实践。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通俗歌手刘欢与美声歌手莎拉•布莱曼合唱的《我和你》,充分发挥了两种唱法的优势,使歌曲不仅拥有极高的传唱度,还兼具极富感染力的歌喉。同样的,作为通俗歌手的费玉清,在演唱中频繁使用共鸣,使通俗唱法带有了一丝美声唱法的美感,虽然与真正的美声唱法不尽相同,但也形成了极富个人特点的演唱方法。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对美声与通俗唱法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两种唱法可行的融合渠道。声乐艺术的发展使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使得传统声乐演唱技法必须不断革新,才能符合观众的审美偏好。对于声乐教师而言,掌握多种声乐演唱技法是极其困难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想要向学生开展声乐教育,必须保证教师熟练掌握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通过互融互进,合理借鉴,实现演唱技法的博采众长。此外,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相对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中应充分引入已有的成功案例,实现抽象向具象的转化,让学生直观体验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途径。如、宋祖英、阎维文等歌唱艺术家,虽然并不属于典型的通俗歌手,但其演唱技法有明显的通俗唱法元素,这些歌唱艺术家都开展过美声演唱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可见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隔阂。同时,需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表演评价标准,声乐演唱的成果并非取决于技术水平高低,而是取决于能否为听众所接受。只坚持高技术含量的美声唱法为依据,轻视更大众化的通俗唱法,显然不利于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高莉.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艺术特点的论述[J].神州民俗,2013,(23).

[2]杨文华.浅析美声、通俗唱法在教学中的碰撞与融合[J].北方音乐,2015,(20).

[3]杨小棠.音乐剧中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之研究[J].艺术百家,2009,(02).

作者:张赵蒙 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