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声乐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探析
时间:2022-09-21 11:21:47
导语:民族高校声乐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学进行分析研究,探究民族高校声乐特色教学的发展道路,构建民族高校声乐特色课程,使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也符合了世界文化发展多样性的潮流,都显示出巨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运用价值。
[关键词]民族高校;声乐;特色课程
民族地区高校一般坐落在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笔者通过近十多年在民族地区高校的声乐教学实践,认为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应该利用当地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优势,探索声乐教学特色化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我国多样化的声乐教学发展中独辟蹊径,独树一帜,探索出一条声乐发展特色之路,寻求声乐教学的新的发展方向。“少数民族地区专业艺术院校在学校教育传承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努力构建起传承地方民族特有音乐文化遗产的教学、科研和实践体系,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样性保护格局。”[1]已经成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方式。以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为例,我校处在科尔沁音乐文化风格区,当地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门类,为民族高校声乐特色化课程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艺术根基,如科尔沁民歌、乌力格尔说唱艺术、呼麦、安代歌舞等,还有多种器乐艺术形式,如四胡、马头琴、三弦等,这些声乐和器乐艺术的形式,也为我校综合性艺术的构建,提供了艺术来源,如:蒙古族歌剧、蒙古族音乐剧、蒙古族歌舞剧等。所以,民族地区高校应该研究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结合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艺术形式,整合发展形成独具特色声乐艺术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在多元化声乐文化发展的今天,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不断发展的声乐教学特色路径。
一、声乐教学现状
作为民族地区高校,我院在声乐教育方面,从领导到老师层面,都十分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在声乐教学上,除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方向,还开设了呼麦和蒙古族长调的演唱方向,部分蒙古族教师在教学中还传授当地科尔沁民歌、蒙古族民歌和创作歌曲以及蒙古国歌曲等。还增设了科尔沁无伴奏合唱团和呼麦乐团的排练乐团,在区内外的艺术展演和比赛中,获得了众多荣誉,具有一定的艺术影响力。除此之外,我院还组织声乐教师到相关院校参与声乐教学观摩,并邀请声乐专家来我院讲学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声乐教师的教学手段,开阔了艺术视野。个别教师还通过出国访学形式,借鉴国外先进的声乐教学经验和理论,还有教师自发到当地农牧区下乡采风,挖掘当地的传统音乐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院组织督导组安排听课制度,加强对教师声乐教学活动的评价和督导。每学期还举办声乐教研室互相听课制度,借助这种形式,交流声乐教学经验和方法。所以,从师资层面来讲,只有老师们的艺术眼界开阔了,声乐审美提高了,教学手段和技能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能力。同时,我院也特别重视声乐学生的声乐艺术实践,每年举办学院专业大赛,以及每个月的月季音乐会,并鼓励声乐学生举办专场音乐会,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区内外的艺术展演,如合唱展演,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比赛,等等。总而言之,我院在声乐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探索和尝试,并逐步走出了一条有自身发展特色的声乐教学之路。
二、结合当地传统音乐资源构建声乐特色课程
(一)单一声乐艺术形式的教学。民族地区高校应该结合当地传统音乐资源实际情况,构建声乐特色课程。以笔者所在的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为例,我校坐落在科尔沁腹地,这里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科尔沁地区是蒙古族音乐资源最为丰富的音乐色彩区之一,是蒙古族草原音乐中的一颗明珠。科尔沁地区的声乐艺术形式有科尔沁短调民歌、长调民歌、乌力格尔说唱艺术等等。根据科尔沁民歌《韩秀英》改编的歌曲《敖包相会》,已经成为时代的记忆,成为民歌音乐中的经典,传遍了全国。还有出嫁歌《诺恩吉雅》,曲调忧伤,表现了远嫁的姑娘思念家乡。此外,还有《达那巴拉》《乌尤黛》《嘎达梅林》等等。据统计,科尔沁民歌有2000多首,曲调优美,是取之不尽的音乐宝藏。另一种声乐艺术形式是乌力格尔,它是一种蒙古族说书艺术,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流传在内蒙古各地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不同流传地区的乌力格尔表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在科尔沁草原,“胡仁乌力格尔”较为发达;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乌力格尔则移植编演汉族故事较为普遍,并曾孕育催生出“阜新蒙古剧”等新的艺术样式。对于广大的蒙古族群众来说,乌力格尔不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与手段,而且也是他们学习知识和培育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知名的艺人相继去世,新的传人严重不足,再加上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娱乐方式趋向多样,科尔沁民歌和乌力格尔艺术传统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演出日渐萎缩,活动阵地缺少,队伍后继乏人,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在民间,传承的链条十分薄弱,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要担负起传承民间的职责,把民间音乐纳入学校传承中,是传统音乐在新时期传承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把科尔沁地区的民歌和说唱艺术,纳入到当地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中,这对于传统音乐的发展以及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特色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我院领导和老师非常重视当地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院连续举办了多届科尔沁传统艺术节。在教学中,增设了蒙古族说唱音乐课程,由这方面的专家叁布拉诺日布老师授课。在声乐课程中,蒙古族声乐教师非常注重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如科尔沁短调民歌、长调民歌以及呼麦等蒙古族声乐艺术形式。另外,老师们还在教学中,形成了一套蒙古族声乐教学经验和理论,如发声训练、伴奏乐器的使用和编排、曲目的选择、音乐实践等。在全国的音乐艺术展演和比赛中,我院科尔沁无伴奏合唱团、呼麦乐团屡获嘉奖,在区内外都产生一定的音乐影响力。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传授科尔沁短调民歌的蒙古族老师,倾向于借鉴美声发声方法,来演唱科尔沁短调民歌。在演出及考试等艺术实践中,运用民族乐器来伴奏,如三弦、四胡、古筝、马头琴等,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在长调民歌的教学上,诺古拉(也就是喉头的颤音)是长调民歌中重要的润腔特色,老师会对针对诺古拉的练习,编排声乐练习曲在教学中运用。长调的另外一个特色是悠长舒缓的音调,没有固定的节奏,所以在长调民歌发声练习的设计上,有别于美声发声方法的训练,是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设计总结出来的。在呼麦的教学上,也有一套发声方法和训练的办法,因为呼麦在内蒙古地区早已绝传,当今呼麦的演唱很多是从蒙古国和新疆等地传入内蒙古地区。这些传统声乐艺术教学和尝试,在传承传统音乐文化上,保持特色教学上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拓展与完善,还有助于打造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办学特色。民族高校应该结合当地民族音乐传统,构建音乐特色教学,不断构建和完善民族特色教学的内容、方法、理论和实践,做到深入研究和发展,实现可持续的、良性的循环发展。“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地方音乐文化多元性发展,要探究适合本土特色的声乐教学模式,要建立有利于民族传统声乐的教学体系在相互借鉴中发展自己。”[2]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剧教学的艺术尝试,不断寻求传统音乐“创新性”“民族性”“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使民族地区高校走上多元化的音乐特色教学发展之路,为我国多元化音乐教学注入活力,不断壮大我国多元化音乐教学的发展。(二)综合性声乐艺术形式的教学。除了单一形式的声乐教学,综合性音乐艺术形式也为声乐艺术的教学和实践拓展了发展的路径,如蒙古族歌剧、蒙古族音乐剧、蒙古族歌舞剧等。我院师生在教学和艺术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学习探索,排演了蒙古族歌剧《三座山》,通过对这部蒙古族歌剧的搬演,大家对蒙古族歌剧的剧本、演唱、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为下一步蒙古族歌剧和音乐剧的创作和演出奠定了基础。笔者出生在科尔沁草原,深受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影响,从小被蒙古族乌力格尔说唱、科尔沁民歌、四胡、三弦等音乐耳熏目染,印刻在心中,流淌在血液中。特别是科尔沁民歌优美的曲调、曲折的故事、悲伤的基调,深深地打动了我,从而萌发了创作蒙古族音乐剧的兴趣。最开始源于笔者担任蒙古族学生班主任时期,由于学年艺术实践和毕业演出的需要,笔者根据蒙古族草原上流传的故事,以及运用传统蒙古族民歌、说唱、无伴奏合唱、三弦、四胡、马头琴、蒙古族歌舞等艺术形式,创作了蒙古族特色的音乐剧《鸿格尔》,获得了学院领导和同行的好评。对学生们来说,通过蒙古族音乐剧的形式,让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声乐演唱知识,综合运用在这部音乐剧中,既是一种新的尝试,同时也是一项挑战。因为音乐剧的演出,毕竟不同于单一声乐的演唱,它对演员的综合演唱和表演的能力水平要求很高,特要借助肢体语言、对白、重唱等艺术表达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可以说难度很大。通过大量的排练和编排,最终呈现了一出别具特色的蒙古族音乐剧,展示了声乐艺术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特别的艺术经历和尝试,因为声乐和剧情结合,赋予了演唱在文化上更多的意义。经过这一阶段的蒙古族音乐剧的探索和成功,笔者还创作了相关蒙古族音乐剧,如《达那巴拉》《诺力格尔玛》,其中《诺力格尔玛》是那顺科尔沁民歌教育研究传承基地首届学员汇报演出,2019年在我校西拉木伦校区音乐厅成功上演。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陈凤玉,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格根哈斯,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团长那顺及通辽音乐家协会演出团体,民歌研究领域的学者、艺术家们,以及音乐学院师生观看了演出。蒙古族音乐剧《诺丽格尔玛》是由笔者参与编排的,该歌剧在原民歌的基调上创作,同时融入好来宝、长调、呼麦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极具民族特点。同样,获得了大家一致好评。这更加坚定了我创作蒙古族音乐剧的信心和坚持下去的动力,通过理论上的思考,笔者认为,在今后的蒙古族音乐剧的呈现上,如对声乐、音乐、舞蹈的艺术表达上,以及剧本的来源,还有音乐剧实践排练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不断推陈出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蒙古族音乐剧,从而让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当代折射出崭新的艺术的光芒。另外,也可以尝试歌与舞蹈的融合,创作出歌舞剧形式的蒙古族剧。目前,我院还没有蒙古族歌舞剧的创作实践和演出,这一方面的声乐综合艺术实践,也在笔者计划和筹备中。相信通过蒙古族歌剧、蒙古族音乐剧、蒙古族歌舞剧等综合艺术的实践,对我院声乐教学课程的拓展和完善,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以及传统音乐的创新和传承方面,都不无裨益。
总之,对于民族高校声乐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方面,民族地区高校应该结合当地传统音乐资源的实际情况,开设声乐专业特色课程。这样,既有利于传承民族音乐传统,也会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形成特色专业。民族音乐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民族高校在传承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注重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不断探索和推陈出新,探究不同形式的声乐特色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声乐教学,开拓了新的发展路径,这对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
注释:
[1]赵塔里木.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J].艺术评论,2007(12):52.
[2]高巧艳,布日古德.科尔沁地区高校声乐教学多元化探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01):169.
作者:布日古德 高巧艳 单位:1.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 2.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 上一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方法
- 下一篇:民族唱法在高校教学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