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吟唱在声乐教学的应用
时间:2022-12-02 04:51:55
导语:诗词吟唱在声乐教学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我国的诗词是中国艺术文化中的精髓。它与我国的音乐文化有着深远的联系,诗词的吟唱对当前的声乐教学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我们可以以诗词吟唱的特点为基础,结合声乐的演唱技巧来提升声乐教学的艺术水准和学生的演唱能力。
关键词:诗词吟唱;声乐教学;吟诵特点
我国的诗词有着自身独有的文化韵味,尤其是古典诗词更是有着极强的文化风韵,它不仅仅是我国传统歌曲之中经常使用的元素,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声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百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和审美观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继承方面,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音乐方面西洋的演奏、演唱形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是毕竟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主要观众也是中国人,所以,我们只有唱中国的歌曲才能引起国人的共鸣。因此,在如今这个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流的音乐领域之中,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重新重视用中国音乐理论去演唱中国的歌曲,进行有效的应用和传承,从而推动我国的声乐教学的发展。吟唱,顾名思义“吟咏歌唱”,它不同于吟诵,它只有“唱”没有“诵”。吟唱与歌唱有这千丝万缕额联系。下面我以诗词吟唱中的音乐性为出发点,简要的谈一谈“诗词吟唱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策略”。
一.诗词吟唱中的音乐性
诗词吟唱之中存在的音乐性是诗词这一文学和其它文学类型的主要区别之一。纵观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诗词本身和音乐一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古人的学习方式和现代人不同、每一首古诗文都是先有吟后有诵,比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中的每一首诗词都是吟唱的歌辞,不仅语言简洁精炼,而且情感十分丰富。在吟唱之中蕴含着极强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平仄长短。中国的语言是有声调的语言,古汉语的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古代文人在进行诗歌的创作时,会遵循一定的格律,吟唱也会遵循的平长仄短的基本原则。其中,“平”指的是诗词之中的平声字,在现代汉语之中指的是一声或者二声的字;“仄”指的是仄声字,在现代汉语之中指的是三声和四声的字。除此之外,在现代汉语之中,平声字又被分为阴平和阳平。仄声字又被分为平声字、上声字和去声字三种。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字,但是,我们在诵读和吟唱古诗词的时候都要注意到入声字的运用的。吟唱诗词时最大的语言特点就是“高低共存、平仄交替”。诗词吟唱的过程中,平声字稳定进行,没有升降,悠扬且明亮,仄声字升降共存,精炼且短促。除此之外,诗词吟唱之中还会经常通过叠音、双声、象声等等具有美感的词汇来调整诗词的音调,使音调更加和谐,从而强化诗词吟唱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在不同诗词之中,要遵循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所处的语言环境,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吟唱,方能表达出哀怨、兴奋、激动等不同的情感。众所周知,乐曲是由不同的节奏、音高以及音色遵循一定的规律所构成的,而诗词吟唱则是由不同的音韵、音调等要素有规律的构成。诗词语句本身的音调、各种句式之间的押韵以及节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诗词吟唱时的方法。二者相互结合,会使古诗词的吟唱更加的具有中国语言特有的韵味。(二)合辙押韵。节奏是音乐产生的基础,对于诗词吟唱而言,节奏主要是由音步和押韵组成。其中,押韵指的就是合辙押韵,它的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将原本无章法的字音通过整合组成一个整体,将其中的每一个句子进行巧妙地串联,形成具有规律性和优美的节奏。一般来说,在每一句诗词结尾之处的字都有着相同的韵母,在诗词之中被称为韵脚,而这种的手法在诗词的创作之中就是押韵。在吟唱时,通过夸张的去演唱韵脚的特点,可以够充分的体现出诗词吟唱之中的音乐美感,因此在诗词吟唱的过程之中需要强调对韵脚的处理,在节奏不相同的地方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在节奏较慢的地方,吟唱的咬字需要字正腔圆,对韵母的表达需要清晰且圆润;在节奏较快的地方,吟唱的声音需要清晰明亮,节拍要清楚。在吟唱的过程中还需根据诗词内容进行情感表达的对比,避免出现节奏的死板和情感的单一。在现代汉语之中,每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诗词之中也是如此,每一句中有几个字就存在几个音节,因此,音节经常会形成两两的组合,即音步。在诗词吟唱之中,音步指的是拉长字音的时值,而不是进行声音的停顿,如果持稍有不慎,就会破环诗词吟唱所营造出来的意境,所以,在诗词吟唱时我们需要做到“声断意连”。(三)寓情于声。诗词之中的音乐之美,是通过吟唱这种方式才够将其中的美感完全呈现出来。在诗词之中,诗句之中的声调、声韵、开口音、节奏、押韵、格律等这些都得是通过吟唱才能够展现出来。但是要注意的是诗词的音乐之美并不仅仅是体现在各种声音的组合,还体现在吟唱过程中的声音和情感的和谐。因此在诗词吟唱中,音乐性不能单纯的去追求其音韵或者节奏的美感,还必须要和诗词的情怀相结合,只有将情感融入到声音之中,通过声音传达出情感,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展现出诗词之中的音乐美感。
二.诗词吟唱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策略
在声乐教学中运用诗词吟唱的特点,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演唱古典声乐作品的能力,吟唱对歌唱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实用价值。(一)以诗词吟唱练习“气息”。“气息”对于所有的声乐学习者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础技能。在声乐教学之中,气息的合理利用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气息是歌唱最重要的动力来源,是演唱者提升自身演唱水平的一种关键要素,对演唱者的神、气势以及情感的表达有着直接影响。在声乐教学中巧妙的运用诗词吟唱的内容、技巧和特点,能够增加课堂的授课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对于气息的理解,改善学生在演唱的时出现的问题。例如:宋代学者李之仪所作的《我住长江头》就是学生练习气息的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一首诗词的吟唱节奏明快、旋律流畅且清晰,在每一句诗词的结尾之处还有上行或者下行拖腔,这就要求演唱者本身需要有深厚的气息功底。通过这一诗词作品的练习,能够使学生的呼吸控制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二)以诗词吟唱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目前声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声乐教学之中不断提升学生本身的音乐创造力和音乐素养。但是就目前声乐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弱、创造力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声乐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的运用诗词吟唱的技巧和内容,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准。在诗词之中,无论是句子、词语还是单个字都是十分精炼,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诗词吟唱人文气息浓郁,充满着内敛、优雅、含蓄、豪放等情感。古典诗词的吟唱和其它歌曲的风格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无论是其中的歌词韵律还是吟唱音色的塑造,它既不同于西方的歌曲的风格,也不是同于中国民族歌舞的风格,它与中国的戏曲有些相似,要求吟唱者必须字正腔圆、情感突出。因此,在声乐教学之中选择适当的诗词吟唱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对于气息的掌控,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形象的塑造能力,从而提升的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声乐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诗词作品对学生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感受不同的思想、情感、内容以及形式,从而提升自身的音乐创造力和音乐修养。(三)以诗词吟唱培养学生的歌唱语言能力。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之中,学生的咬字和平时说话是不同的状态,不仅需要符合歌词的发声规律,还需要符合乐曲的规律,因此,在声乐教学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发音怪异、不协调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牙齿、舌头、喉咙等发声器官没有足够的控制能力,导致在演唱时吐字不清。所以,声乐教学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需要逐步去培养,最好是能够通过一些合适的作品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诗词就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作品之一,尤其是诗词吟唱,大部分都是以慢速或者中速进行,这些特点都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掌握语言中的收声、吐字等等要领。吟唱对于“字”清晰度的要求是极高的,所以歌唱中“咬字”的练习完全可以用古诗词的吟唱来完成。例如,曹雪芹的《红豆词》,这首词第一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中“滴”的归韵是“yi”,不可以是“ei”或者其它的发音;“尽”的归韵是“in”,不可以是“ing”或者其它的发音;“泪”的归韵是“ei”,不可以是“ai”或者其它的发音;“豆”的归韵是“ou”,不可以是“ao”或者其它的发音。以此类推,如果把每一个字都咬清楚了,整首作品的唱词也就清楚了,歌曲的演唱至少成功了一大半。再如:宋朝诗人姜夔的《杏花天影》,“绿丝低抚鸳鸯浦”中“丝”的字头到归韵是“s-i”,不可以是“s-e”或者其它的发音;“抚”的字头到归韵是“f-u”,不可以是“f-a”或者其它的发音;“浦”的字头到归韵是“p-u”,不可以是“f-u”或者“p-o”或者其它的发音。汉字的音韵是非常美的,全世界有声调的语言并不多,汉语是其中之一。做为歌唱的传承者,我们在演唱中国歌曲的时候既要把歌曲旋律的美展现出来,更要把字的韵味唱出来。声乐教学中“咬字”训练用吟唱的办法导入,能够很快的提升学生歌唱语言的能力,非常得心应手。结语:综上所述,诗词吟唱作为我国传统文学的一部分,将它合理的运用到我们的声乐教学中对中国声乐教学的发展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的。因此,声乐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当的诗词作品来对学生的演唱技巧、音乐创造力以及语言能力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诗词吟唱的导入在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的同时还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刘琳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 上一篇:本科护生三位一体教学法研究
- 下一篇:高职声乐教学歌唱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