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调节法在声乐教学的运用

时间:2022-09-12 08:57:16

导语:意识调节法在声乐教学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意识调节法在声乐教学的运用

摘要:针对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发现,声乐学科是一门很难教的学科,之所以难是因为赖以运用的发声器官都长在身体内部,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往往要凭借一种感觉来完成教学,以达到教学的初衷。歌唱的感觉是靠大脑意识调节的,由此可见意识调节法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意识调节法进行探究,以利于更好的指导声乐教学。

关键词:意识调节法;声乐教学;探究

声乐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将解刨学、生理学、文学、声学、音响学、心理学等学科集于一体,把科学的发声状态和艺术化的歌唱语言完美结合在一起,通过形象的舞台表现抒发出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感情给观众以美的视听效果。所以,声乐作为一种视听综合艺术,最终要达到“声情并茂”的视觉效果,这是声乐学习的真正意义。

一、声乐教学的特殊性

(一)教学对象各异。声乐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具有它不同的嗓音特点,有的声音明亮、有的声音暗淡、有的声音宽、有的声音细等等,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声乐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无论如何都没有一种万能的方法来解决他们存在的不同问题,要教好这些各具特色的学生,教师就要具备足够的教学经验。(二)教学过程复杂。声乐和器乐是不同的,器乐之所以能够发出好听的声音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件乐器,具有发声的腔体。而我们知道,歌唱的主要器官是喉咙、声带,常态下它们不具备乐器所具备的腔体。故而,声乐学习者比器乐学习者多了一项学习内容——建造“人声乐器”。也就是建造声腔。(三)声乐学习不适宜自学。声音虽然可以模仿,但声乐家赫•凯沙雷写过一篇《歌者的感觉和听着的印象》的文章,他提醒歌者自己听到的声音跟别人听到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在高音区,唱者和听者的感觉甚至是相反的,自学的话容易导致错误方法和习惯的形成。

二、意识调节法

(一)意识的概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的反映来源于实际生活,如果没有客观事物的存在,意识是不会产生的。客观存在反映到大脑中才能产生意识。(二)意识调节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含义。利用意识到的发音器官的位置来调节发声状态,以得到所要的声音效果,简称意识调节法。发音功能就是发音体的机能自觉地符合歌唱的特定要求的能力,在声乐教学中,意识是手段,机能才是目的。(三)意识调节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必要性。在声乐教学中,针对人体的发声器官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发挥意识调节作用,才能达到很好的声乐教学效果。在我看来,意识调节法也就是“感觉教学法”,“建造乐器”的过程是发声器官机能调节的过程。声乐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歌唱感觉加以总结概括并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告诉学生,并加以正确的示范。学生必须根据对客观正确声音的感受同老师的语言讲解相结合,通过大脑对声音的反映,对各个发声器官进行调整,这个过程就是意识调节的过程。可见,在声乐教学中“意识”这个机能调节器的重要性。

三、意识调节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声乐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感知声音,运用意识到的歌唱器官的位置并加以调整,以发出所想要的声音效果。如何做到呢?一是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只有了解学生想法和感受才能正确判断出问题出处,以做到对诊下药。二是把自己对声音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学生,加上多年教学的经验的总结,反复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得以理解并感受,找出与之前的不同,并通过反复练习加以巩固,最终得到想要的声音效果。意识调节法的“意识”是靠感觉来体现其效果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感觉往往不稳定,总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反复,“感觉”才能稳定下来。之所以感觉不稳定的原因:一是因为错觉的干扰;二是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出发点。就如一个学生,在歌唱时总是声音空,漏气,用了很多方法都收效甚微,通过跟学生交谈,才知道是他一直追求声音松弛的结果。有人问卡鲁索:“你唱歌听起来那么放松,你不吃力吗?”卡鲁索回答:“你怎么知道我不吃力?听起来不吃力并不意味唱起来不吃力。”反过来说,听到松弛的声音并不是用松弛的声带唱出来的。说明了听到的与看得到的存在差异,要得到想要的声音效果必须从心理意识上对发声器官进行调整,已达到声音的内外统一。声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比如脑后音的说法:不同的学生产生的学习效果不同,有的学生据此说法找到正确的声音感觉,但有的学生却因此发不出声音,产生了相反的学习效果。事实证明,要得到所想要的声音,每个人的意识感受是不一样的,作为声乐教师要通过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现象的不同意识的反映,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反复应用最终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所想要的声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歌唱中关于声音靠前靠后的问题:我们说,声音的最终走向给听者的感觉一定是靠前的,但这种听起来靠前的声音对于歌唱者来说歌唱时他的歌唱意识未必靠前。大歌唱家卡鲁索说过,在歌唱时他的意识在颈部和背部,感觉声音从背后的地上发出。这样的“内感觉”让我们听起来声音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也是靠前的,有的人听了声音最终靠前的结论,一味追求往前唱得到的却是别人听起来声音是发白的效果。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如果说是教学生如何“唱”,不如说是教学生如何“听”,学生听辨声音能力的加强,好的声音反映到大脑,大脑会发挥意识调节作用来调整发声器官的位置,以达到内外感觉的平衡。再如,“绕过喉咙,绕过声带”和“让声带歌唱”,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语言都是为了得到好的声音,只不过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条件所用的两种不同的意识调节手法以达到相同的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要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只有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感觉上的沟通交流,才能知己知彼,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

作者:张永明 单位: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