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探析
时间:2022-06-12 11:12:04
导语:高师声乐教学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下,民族声乐要想坚守文化珍宝位置,更好发挥价值资源,就需在牢固树立本土音乐主体意识的同时,顺应和迎合多元化趋势,汲取多元化中的有益部分,构建全新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以此实现与世界的同步和国际音乐的接轨。民族声乐要积极利用多元文化的积淀优势,将多元文化思维渗透于各种唱法之中,以此开辟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路径。纵观高师声乐教学现状,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模式滞后,教学内容陈乏等弊端不容忽视,既影响和削弱了实际教学效果,也迟滞了民族声音的多元化发展进程,不利于民族声乐与世界艺术发展的融合和共同进步①。民族声乐在汲取外来文化的同时,还肩负着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使命。因而,在多元化的互动过程中,民族声乐工作者和学习者都应树立与时俱进思想,主动适应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厘清“民族化”与“世界化”的界限,寻求二者的平衡,搭建融合的桥梁。
一、多元化与民族声乐
1.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背景。(1)民族自身的多元化特征民族声乐根植并滋生于民间土壤,是长久以来历史发展的凝结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伴随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过程中,民族声乐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审美观念以及人文风俗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风俗以及文化等内在旨韵存在较大差异,由此造成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特征。凭借着强化的融合和吸收属性,民族声乐敞开怀抱,兼容并蓄地包纳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消融了文化的差异的和隔阂的坚冰,日臻打造和构成除了多元化的民族声乐体系。(2)世界范围的多元化格局伴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隔阂状况被打破,相互之间的依存程度大幅提升,政治经济往来也愈加频繁。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产物,在不同国家文化接触和碰撞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来自多元化发展的冲击,进而呈现处多样性的发展特色②。而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在世界话语权的加大,华夏传统的民族声乐也开始接受世界的瞩目和赞扬,携同多元化一起呈现全新面貌。高师声乐教学作为民族声乐人才的重要培养载体,就需秉持民族化的内在发展旨意,顺应多元化发展趋势,通过创新教学手段,革新教学模式等途径来优化和完善教学效果,为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2.民族声乐的单一与多元探源。(1)单一:独属于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民族声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之下,民族声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既区别于其他艺术和音乐形式,也集中反映了多元民族的精神风貌,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底蕴的折射。作为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各民族在语言、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具化到华夏儿女这一共同身份,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被消融,差异性的民族文化升华成为固定的艺术形式,并将民族声乐打造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代表之一。由此彰显了不同民族文化在共同相融之下的全新魅力,也肯定了不同文化为民族声乐这一内涵深厚的艺术形式所作出的贡献。正是在漫长而久远的发展征程下,民族声乐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集中了各民族最突出而鲜明的民族特征,并构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2)多元:伴随时代变迁而演进在庞大的民族文化体系中,民族声乐是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最具特色和代表的一部分,集中体现和折射了民族气量与民族精神。历经长久发展,民族声乐已不仅仅是“高处不胜寒”的艺术文化形式,更是渗透和滋生到民众生产生活点滴的烙印。在演唱方法和演唱内容上面,民族声乐与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紧密相关,并以此作为创作根基与源泉。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演进,民族是声乐也在多元化的浪潮下走向发展创新,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演唱方法,都有所突破,并奔向更广阔的艺术舞台。在多元发展时代,民族声乐的内在民族属性、民族特征在愈加引起国际关注的同时,其承载的民族使命感也更加沉重,弘扬和激发民族声乐潜力,任重而道远。历经历史长河的洗礼,民族声乐能流传至今并名扬内外,不仅仅因为其艺术形式高雅,内在精神饱满,更在于其承载了千百年的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鉴于民族声乐在文化审美以及艺术传承方面的重要价值,就需通过高师声乐教学这一载体来引导更多民族声乐的爱好者参与其中,共同挖掘民族声乐的精华之处,确保民族声乐在多元化的浪潮下能够运筹帷幄地发展,传承与保护也更为有效。
二、高师声乐教学现状
新中国的成立不仅变革了社会发展,更重建了教育体制,扭转了长久以来对艺术不甚重视的局面,催生和带动了一批艺术类高校的发展。基于此背景,民族声乐专业也应运而生,并拥有了大批热衷和致力于从事民族声乐研究追求者。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大幅加快,公众传统的物质生活需求在得到极大满足之后,日臻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对于民族声乐的关注程度逐日剧增,而潜心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数量也大幅攀升③。毋庸置疑,高师声乐教学依托物质和精神等多重环境支持实现了良好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的高师声乐教学仍过度沿用滞后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缺乏与多元化发展相契合教学理念,从而在影响了高师声乐实际教学效果的同时,迟滞了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进程。因而,针对高师声乐教学现状予以审视,剖析其背后存在的问题极为迫切。1.民族特征模糊。早在上世纪50年代,随着艺术类高等院校的组建,民族声乐专业便随之兴起,不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更是吸引了大批重视拥趸,由此为新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当时,处于起步时期的民族声乐教学以单纯的学习为主,主要是对民族声乐表演家以及演唱家的风格进行探索模仿。但随着后期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升,民族声乐不再瑀瑀独行,而是伴随着流行、美声等演唱形式的渗入同步发展。毋庸置疑,多样化的演唱方式在丰富和壮大了音乐体系,但也不可避免地对民族声乐造成一定的冲击。部分艺术院校对流行和美声音乐等投以巨大热情,并将重点倾斜与其,忽略了民族声乐的重要性。对西方音乐文化的过度追随与日渐淡漠的民族声乐逐渐形成明显反差,高师声乐教学也成为冷门。当下,国内虽有众多高等院校设有高师声乐课程,但教学的浅析性弊端可见一斑,由于缺乏对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深入讲解探讨,高师声乐仅仅局限于演唱、技巧的单一层面,未能针对民族声乐背后所隐藏的民族精神与气韵进行深入挖掘,日渐造成教学向西方化的倾斜。在此之下,高师声乐教学将民族声乐本身的民族性逐步抽离,导致教学中的民族特征模糊,发展根基不稳,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更无从谈起。2.教材内容滞后。为了给民族声乐的发展输送新鲜血液与力量,推动民族声音的发展,国内一众艺术类高校都在立足本校实际的基础上,组建专人对高师声乐教学进行了探究,成立了教材编审小组,制定了专业教材。但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其具体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教材在内容设定上明显滞后与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向,背离了民族声乐的发展轨道。而其中,甚至包含了若干西方和流行文化元素,明显有悖于教材编审初衷。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高校对于高师声乐教材缺乏足够的认知,仅将其作为学生的业余和选修书籍,导致学生对基本功和声乐背景文化的忽略。毋庸置疑,在多元化的发展进程下,采撷域外经验对于丰富和壮大民族声乐体系至关重要,但背离了民族声乐的根源,撼动民族声乐发展根基也势必导致民族声乐的没落④。因而,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强化认知,提升对民族声乐理论的关注程度,将其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引导学生共同学习,进而打破当前高师声乐教学因教材内容滞后而造成的背离现实,切实通过教材强化学生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素质,并逐步提升其在民族声乐方面的综合艺术底蕴。3.教学创新不足。时至当下,继承和发展民族声乐的呼声一直高涨,但西方艺术和流行音乐也始终是当前中国社会艺术发展和审美趋向的主导,民族声乐看似威严,实则边缘化的发展处境着实令人堪忧。民族声乐虽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得到了愈加高度的关注,但高校对于民族声乐的重视程度却显然不足,在宣传与推广等方面的力度难以企及其他重点学科,教学的倾斜力明显疲软,由此造成其民族特征的淡化。在此之下,难免造成高师声乐教学对此方面的淡漠,缺乏对特色和创新化教学手段的探索。实践中,高师声乐教学大多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过度注重演唱技艺,将重点置于对学生声乐的强化训练智商,未能指导学生如何有效解决音乐课堂歌唱教学中的实践问题,极容易造成学生在走出高校课堂后与实际教学的脱节。缺乏特色且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明显有悖于音乐艺术的个性化发展原则,高师声乐教学本应遵循的因材施教教学模式被人为阻断,学生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背离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技能开发和思维创新,也束缚了其实践能力的抬升。
三、高师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民族声乐是融合和集结了民族文化与民族智慧的统一体,它打破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代表了华夏民族共同的审美取向与审美观念。在多元化的发展进程下,民族声乐日臻突破国界,在迎来其他艺术形式冲击的同时,也加速与其他形式的融合互通,进而向多元化转型。高师声乐是培养民族声乐实践人才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其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对于人才培养效果意义重大。因而,新时期的高师声乐教学必须顺应和迎合多元化发展现实,积极寻求适宜的教学方法,在秉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1.秉持民族特色和民族根基。从高师声乐教学的整体现状来看,其对于演唱技能和技法的过度推崇导致教学中的民族性特征被人为去除,致使民族声乐背离了应有的发展轨道,造成教学的本末倒置。而高师声乐教育对民族性内容的淡薄也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仅从表明知晓民族音乐,无法窥探到民族音乐背后的深远精神。面对来自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等多种艺术文化形式的冲击,民族声乐的发展根基被撼动,如何在激烈的多元化洪流中稳固自身的民族秉性,扎实民族根基也是高师声乐教学亟待重视的问题。有鉴于此,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审时度势,对当前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发展趋向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在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汲取其他艺术形式中的有益经验,选择适宜的多元化路径。与此同时,高师声乐教学除了教授学生声乐技巧和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强调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将民族意识根植于学生脑海之中,促使其在走出校门,走上实际教学岗位后能代代相传,真正实现民族声乐的有效继承。2.创新教材,突出实用。当下,高师声乐教学对教材编审与选用规定不严造成其与实际教学的脱节,进而难以发挥教材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也有悖于教学初衷,与高师声乐教学实践性、人文性、可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背离。基于此,高校必须认真审视高师声乐教学现状,组建强大的专家团队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针对其不适宜之处予以删改,并加快编制创新性强,实用性高的高师声乐教材。在具体的编制过程中,必须尊重民族本位原则,强化和突出民族声乐的本土化特色,体现多元化对民族声乐的影响与冲击,制定适宜的应对策略,以确保高师声乐教学既能保持和还原民族声乐的本来面貌,也能促使其焕发全新光彩。在教材的内容设置上,除了要体现高师声乐教学对演唱技艺的重视,更需突出对民族声乐文化的梳理,确保学生能够深刻了解作品的历史和背景,进而全面提升民族音乐素养。高师声乐教学要以创新性的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注重和强化理论素养,自觉树立多元化发展思维,寻求民族与多元的平衡点,更好发挥其作为民族声乐传承者的使命。3.优化和完善教学模式。长久以来,在滞后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手段制约下,高师声乐教学仍未能挣脱固化的发展枷锁,方式陈旧,模式老套等问题既无法全面展现民族声乐的本体性特征,也束缚了其奔向多元化发展的步伐。加之部分高校对科学教学模式的忽略,导致其刻板套用其他艺术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得本应生动活泼的高师声乐教学陷入程式化和无效化之中。一些高校的高师声乐教学表面讲授民族声乐,但无论是艺术体系还是演唱方式,都明显西方化倾斜,造成本土文化的缺失和西方文化的过度渗入。因而,在势不可挡的多元化发展浪潮下,高师声乐教学必须针对当前教学模式众多不足进行改进,通过方式、手段等的革新突出民族声乐的本土性和兼容性特征,进而将多元文化有机融入民族声乐体系中,促使学生明确知晓民族声乐的“跟”与“本”。对于来势汹涌的西方音乐文化,要秉持辩证观点,汲取其内有益于民族声乐发展的部分,将其作为高师声乐教学的补充,以丰盈和壮大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使之适应多元化的国际社会发展趋势⑤。同时,高师声乐教学要牢记因材施教的发展原则,考虑和兼顾到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音乐认知水平、实际演唱技能以及实践授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立足音乐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策略,切实将学生培养成技能强、素质佳、能力优的民族声乐后备力量。
民族即世界,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同样如此。面对势不可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民族声乐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也面临着一系列冲击与挑战。具化到高师声乐教学中,则凸显了当前教学对社会发展现状回应的不足。教学中民族性的缺失,教材编审的创造性泯灭以及教学模式的滞后都呼吁高师声乐教学走出桎梏,以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去迎合多元化发展现实,在秉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真正发挥高师声乐教学树人育人,为民族声乐输送新鲜血液的使命。
作者:李雯靓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 上一篇:微积分案例教学策略探讨
- 下一篇:声乐教学语言特点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