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互动在声乐教学的应用
时间:2022-05-19 02:52:34
导语:心理互动在声乐教学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声乐教学工作是音乐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扮演着核心关键的地位。在声乐教学中,对于音乐老师来说,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将歌唱艺术、音乐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同时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育人活动。由于声乐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所以在现实教学中,过多注重的是对学生心理活动的一种传导,指导学生养成一种掌握歌唱技巧的心理实践活动。换言之,音乐教师与学生只有产生良好的心理活动效应,才能完成预期甚至超过教学任务与目标。本文结合着个人工作实践认识,简要谈论以下看法。
声乐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种特殊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基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则需要充分发挥先导的职能作用。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要求着声乐老师需要始终围绕着学生的特点来进行,从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在把握住学生整体差异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融入到学生个体中来,合理运用心理互动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此一来,便可让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全身心投入其中,方能有助于达到预期中的声乐教学效果。
一、声乐教学与心理互动效应
1.声乐教学。关于声乐教学,是指“教”与“学”之间的双边活动,即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流互动,包括行为上、情感上。在声乐教学工作中,音乐老师的职责任务,是以自身独特的教学方法、策略、手段,促使学生掌握住歌唱技巧、以及声乐艺术表达技巧;除此之外,还需要从心理层面进一步指导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学习技巧。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讲,在练习、歌唱音乐和声乐的时候,不仅要求要有感人肺腑、优美动听的歌声,同时也有歌唱方法的训练,总体上来评价,所谓的声乐教学,它的运作模式就是它的既定教学目标,音乐老师所进行的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歌唱式教学是声乐教学中一项最基本的实现路径,学习者重复练习,熟能生巧,其歌唱能力会呈螺旋式上升。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包括音乐老师的教学智慧、教学能力、声乐水平、工作态度,以及学生的歌唱水平、理解与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这些都是最终实现目标的重要条件。这里所强调的是一种情感艺术交流,同时也是声乐艺术的本质,它包含行为上、心理上。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实践中,这种预期中的效果却很难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心理互动效应,与预想的总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此,下文专门就该问题详细探讨分析。2.心理互动效应在声乐教学中的积极作用。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动效应,可以起到多重进步,关于这一点,可以通过“期望效应”来解读。期望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它用实践事实告诉我们,真诚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终将会赢得更多的丰硕果实。比如,音乐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心理来暗示学生,表达出一种“我能行”的心理互动效果。这种真诚的期望,可以赋予学生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师生间心理互动,可求得共同提升。包括老师和学生在内,对于老师而言,声乐教学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就是现阶段主要的任务,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是实现自我价值,是对自身工作、学习的一种赞许。因此,通过这种心理互动效应,师生间的教与学实践活动,势必会变得更加协调配合。比如,老师和学生以演唱作为互动的中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音乐老师可以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歌唱技巧的传授,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学生审美知识的理解和教育。
二、心理互动效应在声乐教学中的表现与应用
1.心理互动效应在声乐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也可以理解为生活规律,具体一点就是指某种人物或者事物的行为,引起其他人物或者事物产生相对应的因果联系,或者是一种连锁式的反应。当然,这种心理反应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本次关于声乐教学中心理互动效应的探讨分析,分析其有利的一面。声乐教学对于老师和学生双方来说,既是工作也是生活,而其中产生的心理活动,无异于三种情况,一种是常态反应,第二是偏离常态反应,第三是变态反应。顾名思义,我们在声乐教学中,最期许的自然是常态反应。比较常见的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合作心理互动形式,意思就是指,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与学生之间会很自然的产生一种合作式的心理互动形式,因为老师与学生都拥有一个共同目标,而他们之间的一切协调配合工作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来服务的。在实际教学中,多是通过反复的演唱练习,通过歌曲的旋律和唱腔,将双方的这种感受、想象融合在一起,此时便会产生一种情感层面的共鸣,极大促使着师生之间的交流面、合作面更广。第二,对抗性的心理互动。所谓“对抗式”。顾名思义,即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当然,更多的师生之间的“不和谐”。关于这一点,在教学工作中比较常见,学生对老师的声乐教学工作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即对抗式的心理互动效应。在这种局面下,音乐老师一般都会意识到这一问题,便会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态度有一定的了解,根据自己的了解情况,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力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原本的消极心理就会慢慢转化为一种学习兴趣。第三,竞争性的心理互动形式。声乐教学本身就是一项教育工作,学生才是主体,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之间的竞争现象是显而易见的。在声乐课堂上,学生相互之间的竞争意识比较浓厚,争胜欲望非常强烈。对于老师来说,有的时候老师对比较关注某一位或者部分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激发出学生相互之间的竞争心理。当然,这些竞争现象造成的影响是利弊两面的,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基于此,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竞争心理,有个性中谋求共性的最大化,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施以正确的引导。2.心理互动效应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在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强化这种心理互动效应,把控其良性运作的一面,对于整个教学活动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这样说道“能够对学生产生最明显影响的因素,就是了解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将该观点引入到声乐教学中,可以理解为,通过良性的心理互动效应,让音乐老师可以更准确、有效、真实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包括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基础能力等,这对于教学工作的设计安排更有针对意义,可以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尝试着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维持一种活跃的状态。这种情况正好印证了罗杰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一句名言,他的观点看法是,“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才是最深入、最持久的学习”,对于我们的声乐教学工作来说,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处在这样一种学习状态。基于此,笔者以为,在实践教学与课堂设计中,需要着重落实好两个层面。第一,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这里所重点介绍的心理互动效应,并不是简单的心理效应,核心体现在“互动”上,即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众所周知,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角色,简单一点来理解,就是说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正因如此,教师的心理健康通常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关于这一点,笔者以为,教师需要做好自身评价,对自身的缺点不要掩饰,对自身的优点也不要过度的夸大。如此一来,教师的全方位人格体现,包括兴趣、思维、能力、气质、感知等等,才可以真正意义上健康可循式的感染着学生。第二,还是对于教师来说的,要求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出先导的职能作用,运用歌唱艺术的特有魅力和音乐审美教育的特有优势,在切实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前提下,逐步“打入”到学生这一“团体”内部,融入其中。如此一来,更加有利于老师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
三、结语
声乐教学,实际上就是指音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该互动环节是能够让学生掌握歌曲演唱技巧的前提条件。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水平的高低具体可从两个层面来体现,第一是演唱者的外在表现,这种外在主要是指演唱者的肌肉和肢体之间的协调动作;第二是演唱者的内在表现,这种内在性,主要是指演唱者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总而言之,内在表现与外在表现都是声乐演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所以,本文建议今后在声乐教学工作中,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通过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动、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双向的良性心理互动效应,势必会被声乐教学乃至整个音乐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影响。
作者:刘东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芳.声乐教学中教学双方的心理研究[J].音乐大观,2014,(15):126-126.
[2]马磊,张洁.论心理学知识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2,(6):34-35.
[3]辜小飞.论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J].音乐时空,2015,(24):146.
[4]赵玲.探讨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J].音乐时空,2016,(9):187-188.
[5]刘成.浅析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J].音乐大观,2013,(6):118-118.
- 上一篇:中小学声乐教学策略研究
- 下一篇: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