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中如何调整“本钱好”的学生
时间:2022-04-10 10:51:24
导语:民族声乐教学中如何调整“本钱好”的学生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我们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非常的重视学生的嗓音条件,声乐教师更愿意教“本钱好”的学生,其实我们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并不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本文就是分析解决这类学生在歌唱中的问题。
【关键词】“U”通道;支点;上哼下叹
一、嗓音条件好的声乐学生的特点
老师们都普遍认为这类学生有着优越的音色、音量、音域,只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训练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这一类的学生生理条件极佳,音色明亮,大多声音共鸣位置高,声音靠前。这类学生唱歌时,非常重视自己的音色,喉咙不够松弛,过于靠前和过于注意高位置的声音导致了发声时缺少了流动的气息与上下贯通的通道感。怎样解决这类学生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不同的方面简述了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方法和步骤。
二、建立良好的“U”通道是第一步
建立良好的通道,使声音在通道中上下贯通是解决声乐气息和共鸣的关键。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把问题回归到打开喉咙的问题上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歌唱中去找打开嘴巴吸气的感觉,帮助学生找到歌唱中松开喉咙的状态。松开喉咙了以后还不够,还要去想象这种纵向管道的上下延伸感。王士魁教授在讲座中曾说到:“纵”是建立歌唱通道,讲求上下通畅,腔体打开,气息贯通,达到运用混合声的要求。这便解释了为什么“本钱好”的学生声音过于靠前,但是底气、共鸣不足的问题。要多去寻找“哼”和“叹”的感觉,“哼”是去找向上的共鸣,头腔、鼻腔、咽腔和喉腔。“叹”是向下的叹气的感觉,要一直叹到脚后跟的感觉,真正找到气息落底的感觉。“哼”和“叹”一定要兼顾进行,这样才能使上下真正贯通,达到共鸣气息效果的最佳。在练声的时候,可采用“U”这个母音可以帮助建立通道感。
三、在“U”通道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支点
民族声乐在建立了“纵”向的声音通道以后,就可以加入“横”向的训练了,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声音的支点。声音支点的选择是决定音色的关键,民族声乐所需的甜美音色也就是在此处体现出来的。每位学生的生理条件决定了适合自己的支点位置。教师在此时尤为重要,良好的审美观和对声音的敏锐度,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的把控,还有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与学生共同寻找那个最适合自己,音色最好听的支点。“纵”向的线条使我们气息贯通,共鸣充足。而“横”向的线条使我们找到声音的支点。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两条垂直的线条来塑造我们的声音,“U”通道是一条竖直的垂直线,而我们唱歌时的支点便是垂直于它的一条水平的均匀的线条。我会告诉我的学生唱歌的时候要有微笑的感觉,可以多运用一些拉长线条的曲目来训练学生唱歌时由内而外的微笑的感觉。个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到,单纯让学生提起笑肌来建立横向的支点过于死板,效果不佳。发自内心的微笑,带有感情的微笑,让自己闭着眼睛能感觉到是微笑的才能达到支点与气息的有效结合。这样的声音训练才能做到既有通道有气息,又有非常明亮的音色。声音支点的选择也需要按照作品的要求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唱不同风格的作品的时候,声音的支点也是应该进行调整的。“纵”向的支点通过上下移动来改变音色以符合作品的需要。支点越向上,音色更加明亮,风格性更强;支点越向下,音色更加厚重,气息更加流动。
四、所谓外笑里竖加叹气
保持喉哝打开,建立“U”通道,以及做好“支点”的选择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外笑里竖加叹气”。“竖”就是指的垂直的“U”通道,“笑”指的就是通过提笑肌来实现的水平线。为什么是外面“笑”和里边“竖”呢?其实这就是“U”通道与喉咙打开的有效结合。如果喉咙这条垂直的线条是处于横向的状态,那这条管道将不复存在,喉咙也不能实现打开的状态。所以我们在做横向提笑肌这个动作的时候也是要注意,要想象这个支点的建立是在外面的,是在“面罩”上面的。“叹气”就更好理解了,上下贯通,上哼下叹,叹这个动作不仅能吸开喉咙,还能很好地想象气息叹到脚后跟的感觉。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本钱好”的学生唱高音的时候去拼嗓子,拼条件,但最终结果却不太理想。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概念,高音不是唱出来吼出来的,而是通过深气压的作用力反弹出来的。所以叹气可以使气压往下走,叹得越深,深气压就越大,这样反射出来的高音才越高。
五、在训练期间的曲目选择问题
在对条件好的学生的初期训练时,尽量选择一些更利于建立通道感的曲目来进行练习。切忌好高骛远,让学生用本钱去唱一些高难度的作品。可以多唱一些靠近美声的民族声乐作品或者艺术歌曲来训练此类学生。小歌难唱,而且唱好了比唱大歌更难,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使学生走向更大舞台。
作者:马静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马秋华.民族唱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歌唱艺术,2012(9).
[2]王士魁.灵活多变的启发式声乐教学[J].中国音乐(季刊),2013第二期.
- 上一篇:舞蹈律动在声乐教学的意义
- 下一篇:学生声乐教学中听觉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