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研究论文10篇

时间:2022-11-25 04:32:52

导语:高校声乐教学研究论文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声乐教学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分析

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社会要求培养更多的全面性人才,学生能否多方面齐发展成了教育的主要问题。学生不应该只是死板地会读书,其他方面的素质也要提高,要让学生除了有知识以外,还要有欣赏美和感知美的能力。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从简单的音乐课作为突破点,用创新手段展开新的声乐教学模式,以音乐教育为契机,给予学生一个感受艺术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观摩听赏模式

在声乐的教学中,模仿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模仿中能提高自己对声乐的感知能力,让学生的音乐技巧性得到提升。但是现在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老师一个人单独的声音也很有辨识度,高度的重复会使学生出现审美疲劳,模仿的范围也变得比较小,这就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听和模仿的渠道,让学生了解到音乐的多元化,接触更多的音乐。老师应该把声乐的教学形式变得更丰富,可以在课上播放一些音乐大合唱的视频、音乐会的资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分析专业歌者的音准、音高,比较其唱法、发音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正确的发声方法。老师还可以多为学生介绍一些音乐名家,讲述他们在音乐上的成就和音乐的学习历程。在欣赏名家名篇时,也可以引入故事做背景。

二、表演实践模式

有的学生可能先天性嗓音条件很好,也擅长唱歌,更善于表现自己,而有的学生比较胆怯,对声音的把控也不太好,不敢上台演唱。但是声乐不可以只停留在表面理论上,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要有表演的勇气,老师也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机会。只有将表演赋予实践,学生在声乐学习上的不足才能更好地显现出来,在教室中的小范围演唱,音域不够开阔,声音的穿透性得不到考核,只有在台上表演时,声乐的理论知识才能良好地运用。在这种实践表演过程中学生的歌唱技术、表演水平都能得到提高,还可以让学生们更自信。学校和老师可以多举办音乐方面的活动,让每一个爱好唱歌的学生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安排专业老师评分,在学生唱完后,当场为学生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但一定要突出表扬学生的优秀点,让学生更加自信。除了个体的活动,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合唱比赛,让全班同学参与进来。音乐老师帮助培训,让学生自主选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合唱中,一个人的音准就可能影响整个团队,老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找到某一方面薄弱的同学,有机会进行一对一地指导。学生因为参与集体活动,积极性也会更强,通过这种方式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也让学生们在台上能团结一心,投入到音乐中,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三、细节挖掘模式

音乐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但其实是由每一个音节和音调组成的,有一个音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首歌的完整性,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和大体的音乐感知后,细节的控制和精准度就变得尤为重要,这是学生能否进一步提升的关键。细节需要一点点地挖掘,在音乐上,学生的不足点往往隐藏较深,这就导致了学生有时候觉得自己听了很多但却毫无进步的情况,所以要找到缺点,有针对性地想出对策解决。细节的完美是音乐专业性的特点,老师要从基础抓起,有能力的可以进行一对二甚至一对一指导,每一个音都纠正,牢固基础,再逐步提高。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声乐习惯,表演起来顺畅轻松。老师要让学生调动起身体的每个感官去和音乐呼应,声带的震动和唇部耳朵的配合都要把握好。声乐中“微颤音”、“长音”、“短音”的发声位置都不一样,有的“靠前部”,有的“靠后部”,学生要慢慢感受声音发出时的震动感,去体会音乐的传出,找到准确的发音。学生在唱歌中,常常出现音节含混不清,吞字和漏字的情况,这是开闭口的问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找准声母韵母的发音。上嘴唇和下嘴唇要求轻闭和轻合,字头需要短促有力,字头唱出来后,韵母紧接着跟上,连贯性强,发音还非常标准。学生还可以通过大声朗读规范读音,做到咬字清楚,字正腔圆,让人听起来有舒服、灵动的感觉,使歌唱水平得到提升。高校声乐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更浓厚,其次学生出现的问题也要能抓得准。通过上述模式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认识音乐的多面性,对以往的音乐认识进行改观,对音乐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教师合理地进行引导,歌唱的技巧和情感的表达方式都被牢固掌握。这些渠道让学生感悟到了音乐的内涵,意识到了音乐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对音乐的学习更加主动,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作者:孟天屹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忠华.声乐教学模式新观念的相关思考[J].艺术科技,2015,(11):75.

[2]林方芳.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创新初中音乐教学模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4):21-22.

第二篇: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校声乐教学中,是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对于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声乐教学;应用分析高校声乐教学作为高等教育音乐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方式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新时期多媒体技术因其内容丰富、操作简单、趣味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声乐教学过程中。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注意,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析。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优势作用

1.使高校声乐教学更加直观、思路更加清晰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使声乐教学更加的直观,思路更加的清晰,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新媒体作为一种信息化时代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辅助型工具与手段,是对于传统声乐教学方式的创新。多媒体技术主要具有内容丰富、展示直观、趣味性较强等特点,其在教学过程中将声、像、图等各种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了图文并茂、直观高效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得知识。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人们在学习时,百分之十五的记忆来源于听觉,百分之二十五的记忆来源于视觉,如果在学习的过程后中能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则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学习效率,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1]在传统的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是通过听觉实现的,听老师的发音、范唱、老师理论知识的讲授、自己声音的感知等。而在新媒体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形象的展现出来。例如:教师可以将自己在发声过程中身体喉咙、头部等部位制作成剖面的课件。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学生对于自己发音时的器官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2.多媒体教学可以辅助调整声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声技巧上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发音的准确与否,音质的好与坏主要是通过老师的听觉感受的,面对学生在发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逐个去纠正与讲解。但是,老师听到的声音与学生自己感知到的声音存在一定的区别,因为学生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质传波的,而老师听到的声音是学生发出后,通过空气媒介的传播而获取的。由于距离的原因,有时可能会发生变化。在如今的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学生的发音同步到相关软件上,形成一定的波形图案,同时形成录音。教师可以通过波形图案进行具体讲解,学生也能对自己的发音有一个清新、准确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知道如何改正与进步、获得迅速的提升。[2]3.多媒体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展示各种声乐资料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的进行,主要是通过教材的讲解,理论知识的讲述,给学生播放的声乐资料以录像、录音磁带为主。而且录音录像的内容相对陈旧,由于制作技术的高低也导致了音质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师教学的质量、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析过程中的应用,丰富了高校声乐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了高校声乐教学的效率。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可以在备课过程中,收集到各种各样的视频、音频资料,形成自己专门的资料库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将各种音乐会、演唱会展示给学生欣赏,提升学生的声乐鉴赏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同一作者的不同曲目整合在一起,为学生进行专业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3]4.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舞台艺术感知能力与表演能力舞台表演是高校声乐教学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舞台上多实践、多锻炼,才能深切体会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各项技巧。专门的艺术院校都具备专业的表演舞台,但是普通院校设置艺术专业课程,声乐专业教学的,学生们参加实际登台表演的机会并不多。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多媒体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模拟实践表演的情形与效果,锻炼学生的实践表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模拟式设置“舞台”,用音箱营造立体化的音效,对于学生的表演在大屏幕上同步展现,同时利用录音、录像设备记录学生的模拟登台表演的时刻,学生在课后可以反复观看,找到自己表演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将多次的表演录音进行对比,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二、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

1.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应注重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声音特点,不同的感受力、理解力,不同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制订出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面对面地去纠正学生的每一个动作与声音,比如打开喉咙、气息支持、歌唱共鸣等等,有时还需要教师范唱。这些技术性的问题靠多媒体是无法替代、解决的。[4]

2.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仅有利于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学习资源的互利互惠。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声乐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声乐教师之间应该组织定期的经验交流会,对于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与思想与大家共享,各位老师根据其他老师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课件,上传至资源共享平台,在同行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实现彼此的交流,共同的提高。同时,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利用多媒体组建交流、互动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多媒体教学应当兼顾课堂与课外两方面

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课后练习是巩固声乐课堂教学的必经之路。然而,课后学生大多凭记忆去练习,常常会遗忘上课时的感觉,自己练习时明显不如在课堂上声音好,也容易练得走样,造成进步缓慢。如果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延伸到课堂外,把课堂教学的录音或录像制作成光盘,让学生课后观看与练习。这样,学生就可以较长时间的保存和延续在课堂上找到的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感觉。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多媒体高质量的录音设备把自己的练习录下来仔细辨别,与课堂上的录音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差别,及时改正缺点。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既带来了便利,提升了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教师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教学时需要适当、合理利用,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程蔚 单位: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第三篇: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下微格教学研究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深入贯彻、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希望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理念,促使学生在对理论知识产生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微格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有效应用于我国的高校声乐教学当中的,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对于我国声乐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微格教学概述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引进了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微格教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的。根据其英文含义,微格教学指的是微型、微观以及小型教学。本文在对微格教学展开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指的是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从而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进行培训。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这一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发生转变,微格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的形式也有所增加,包括视听设备、多媒体等。微格教学具有较强的微型性,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提升了课堂交流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提升了针对性。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对该教学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有助于对我国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传统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中的缺陷

(一)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以歌曲演唱和发声练习为主,经过反复的练习来提升自身的声乐演唱实力。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向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枯燥而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下降,同时,无法对自身声乐学习中的不足产生深刻的认知,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不能提升学习的针对性等。由此可见,高校声乐教学传统的模式,不仅无法提升教学效率,甚至会导致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想象力、创造力无法得到激发,无法在声乐的学习中提升自己。例如,在对陕北民歌《二月里见罢到如今》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演唱技法、理论等讲解以后,学生就以反复练习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缺乏新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对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

(二)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

现阶段,高校声乐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用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以提升自身的声乐技能为主要学习目标,这种只注重提升自身学习技能的学习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产生较窄的知识面。例如,在对莫扎特歌剧选段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技能的练习,却没有加深自己对莫扎特和歌剧历史的了解,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从思想上和心灵上对歌剧产生深入的了解,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将严重缺乏情感的投入,不利于演唱出动听的歌曲。事实上,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来的歌剧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学生要想成为专业而成功的歌剧家,必须首先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对歌剧的历史、故事产生深刻的理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情感同技术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够演绎出完美的作品。由此可见,高校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不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微格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格教学有利于提升声乐教学质量

在应用微格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声乐教师以小组的形式,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在分组的过程中,注重分组的科学性,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了解,保证小组学习和交流过程中的顺畅性,才能够促使学生在互相监督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事实上,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下,是无法彻底了解自身的演唱形象以及声音的,在对微格教学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对多媒体的应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有助于学生对自身演唱技能以及形象等产生深刻的认知,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以演唱者的身份进行学习,更能够以观众的角度,对组内成员的行为进行观察,从而反思自身的不足。由此可见,在对微格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全方面的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微格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教学能力

在对微格教学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可以灵活的进行角色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凭借自身的努力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对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高校声乐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还应当掌握一定教学技巧。应用微格教学,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都能够有所提升,因此,微格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一定教学经验,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主体,应用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面过窄。微格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声乐教学质量,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微格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展开了探讨,希望对我国声乐人才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沈明春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海鸥.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新探索———高科技音像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及其价值[J].齐鲁艺苑,2014,(05).

[2]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03).

[3]杨莉.“双平台进阶”高校声乐教学法研究———论微格教学平台在声乐小组课中的建立[J].价值工程,2013,(06).

[4]唐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探究[J].音乐时空,2016,(03).

[5]王维娜.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音乐时空,2016,(07).

第四篇:高校学前专业声乐教学研究

随着现代城市青壮年人口的逐渐增多,在对学前教育资源需求量增大的同时也对其质量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在学前教学阶段,幼师需要开展相关的游戏等活动,经常需要运用到一些声乐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因此,声乐知识是高校学前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能。目前学前专业的声乐教学存在创新精神不足,需要进一步拓展我们教学的发散思维,提升教学的有效性[1]。

一、高校学前专业声乐教学创新力不足的具体表现

(一)声乐教师力量单薄

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较为单一,难以应对抽象、多变的声乐技巧和乐理知识教学,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很多时候声乐教学在学前专业都是大课教学,教师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因此对学生整体情况不是很清楚,在教学的有效性上存在问题。尤其是声乐技巧的练习等方面难以实现更为有效的教学。另外,还有一些声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有所欠缺,难以将相关的乐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前专业的学生。

(二)实践教学缺失

由于学前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相关的声乐技巧,在今后的幼师岗位上可能需要演奏钢琴等乐器,带唱儿歌、童谣等,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拓展声乐教学在学前专业的实践环节,不断提升该专业学生的唱歌和演奏乐器的技巧等。然而在一些高校里,学前专业缺少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实现学生对相关声乐技巧的掌握。同时,这种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将进一步造成该专业学生对相关声乐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力下降,不能有效掌握相关乐理理论知识。

(三)声乐教学就学前专业缺少针对性

目前,很多高校的学前专业开设的声乐教学都属于公共课范畴,教师一般都是不同院系的,声乐教师对学前教育的理解不深,不能提供更为符合学前专业的声乐教学设计和内容,教学的有效性难以体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专业针对性,不能将相关的声乐知识有效转化为符合学前专业需要的相关内容。另外,学前专业使用的声乐教材也缺乏针对性,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缺少符合学前专业要求的相关知识。

二、创新高校学前专业声乐教学有效性的具体设想

(一)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集体教学模式。集体课是多数高校学前专业都采用的教学模式之一,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更为高效的教学,在占用少数声乐教师资源的前提下,实施更为高效的声乐教学,教学氛围可以有效提升。然而,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对学生掌握乐理知识的情况不是十分清楚,难以实施精准式的教学。这种难以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教学难以产生兴趣,容易出现学习懈怠现象。其次,个别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教学,针对学生的问题开展相关乐理知识的讲解,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占用的教师资源太大,很多学校难以实施。目前,可以实现这种教学模式的学校都将个别教学模式应用在声乐实践教学上,一对一进行乐器演奏技巧等方面的声乐实践教学。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声乐实践能力[2]。

(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等可以将枯燥的声乐教学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教学内容,烘托出声乐练习的氛围,进一步拓展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从而实现声乐练习的有效控制。例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声乐练习之前可以有效烘托教学氛围,可以通过一些声乐作品的播放,使得学生切身感受到作者对声乐作品的整体认识。另外,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中,声乐练习形式进一步多元化,拓展课下学生参与声乐练习,创新声乐学习方式,使得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声乐学习。

(三)强化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校的声乐教师大多数都是科班出身的研究生,他们在专业技能和乐理知识的掌握上具有一定的实力。然而,针对学前专业而言,一些声乐教师教学针对性不强。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拓展声乐教师学前专业教学的能力和素养。针对学前教育所急需的声乐知识和技巧等都是需要进一步强化给高校声乐教师的。让他们对学前教育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不断掌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同时针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加培训,提升声乐教学效率。

三、结语

学前专业需要进一步拓展对声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声乐教师对学前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可以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工作,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作者:赵悦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张英莉.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创新: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研究》的课题而作[J].北方音乐,2013,15(6):149-150.

[2]时霞.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素质教育指导下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之管窥[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25(11):168-169.

第五篇:高校声乐教学中信任机制问题探讨

一、高校声乐教学双方的信任机制现状

中国大学声乐教学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但是,由于各方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声乐课程教学双方的信任平衡在迅猛发展的经济大潮冲击下被逐渐打破,声乐教学的质量也一落千丈。我国现行的大学声乐教学模式一直是延续传统的小课模式进行。虽然音教专业声乐课由于近些年的扩招使授课人数从一对一逐步演变为一对二甚至一对四,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小课教学性质。信任是声乐课小课教学形式的生命线。但是,和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的信任危机和道德危机一样,大学师生双方的相互信任程度也受到了空前挑战。个别教师的职业道德操守低下,教学态度不认真,对学生的学业及前途漠不关心。一些学生精神萎靡、学业倦怠、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切引发了教学双方信任危机的加深。虽然有人会强调教师群体无力也不可能超然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之外,但是,不可辩驳的是,处于强势地位的教学管理层与教师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应该是教学双方信任缺失的主因。这一现象与扩招以及经济大潮的冲击都有关系,是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

二、高校声乐教学双方出现信任危机的原因

(一)教育理念亟须更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发展带来的不仅有金钱象征的大量财富还有人们观念的腐化。在经济大潮中,一些人的教育信念迷失,打着教书育人的幌子,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课余及休息时间带小课挣高昂的课时费上面,上课只是耗时间,甚至连时间都耗不够,至于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发展完全不放在心上,教学研究更无从谈起。还有很多老师觉得自己跟学生有代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形式轻沟通。另外,学生层面的问题也不可小觑。新的学习无用论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在面对就业压力和枯燥的学习时,学生对学习声乐之类的技能课产生了厌倦和怀疑。

(二)师资队伍有待完善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高校声乐师资队伍建设规模扩大,模式逐渐走向正轨。较之刚开设声乐课时那种声乐教师缺乏,整体质量不高的情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从数量上看,高校毕业的大量声乐方面的高材生选择进入学校任教,现有的声乐师资可能面临着过剩的可能。从质量上看,虽然学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专业技能和教课能力可以胜任教学的年轻声乐教师却是比例偏低。从个人素质上看,近年来很多高校声乐老师的个人道德、品行过差,一切“向钱”看,太过功利主义。

(三)沟通技巧不够

正常来说,高校的声乐课都是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教学模式,可是随着扩招带来的生源的突增,声乐课逐渐发展为一对三甚至一对四,虽然看似还是小班授课,可是教学中的沟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一是,很多老师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形象,心理上对学生存在不平等感,给人一种不可高攀的感觉,让学生望而却步。二是,老师由于种种原因,只做课堂交流,课下与学生互动极少。三是,除了利用语言教学生声乐知识外,肢体、面部缺少丰富的互动,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

(四)制度不够完善

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制度弊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归纳:一是,对老师的评价机制不合理。教师的评优及职称评定主要是考量课题及论文级别与数量的多少,很少有具体考量授课质量的,即使多数院校在形式上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但是一旦具体落实到课堂,一切又都显得形同虚设。二是,对声乐课质量把关不够严格。院系内部对于声乐教学质量不容易给出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多数仅是在带课量上有所限定,个别院系甚至片面地将教师带课数量作为评定教师业绩的重要指标。

三、建立高校声乐教学双方信任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随着中国大学教育理念的发展,声乐教师在教育理念上也必须做到同步与更新。一是,要通晓国家教育大政方针的发展趋势,教师不断学习,及时跟进。二是,教师要认识到教与学不是矛盾对立的,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追求,教师和学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为实现共同目标的一个合作单位。三是,教师要研究所带学生的实际状况,包括思想、学习背景、学习能力、个人爱好、家庭背景等,这些都是教学得以顺利开展、教学效果得以体现的可靠保证。四是,面对当前的教学现实,教师要合理调整教学标准与进度,从关爱的角度出发,多理解学生,多一点耐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上多想一些办法,多下一点功夫,这样,是可以逐步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的。

(二)师资队伍建设

声乐教育对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极高,当前亟须进行师资队伍的重建和加强。一是,优化声乐教师队伍的年龄与职称结构。尽量延迟一部分老教师的退休年龄,加快中年和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的步伐。二是,设立完备的研修制度。加强声乐教师的在职培训,这种在职培训要特别注重实效性,把离岗研修与在职提高合二为一。三是,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其次应具备扎实的学术素养,另外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四是,坚持教学与科研两条腿走路的教学方针。

(三)沟通的技巧

教学双方都需要彼此的信任,而面对不信任的鸿沟,教师必须首先跨出主动的一步,这时主动沟通的技巧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沟通技巧,一是,教师的态度是双方沟通的前提,教师要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只有教师表现出善意和渴望沟通的动机才能开始有效沟通。二是,不仅仅是语言沟通的需要,还需要进行情感、气氛和肢体语言的沟通。三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应该不局限于课堂,课外沟通往往也是十分有效的。课下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可以有效增进情感。(4)制度的保障要想达到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还需要制度保驾护航。一是,我们应该创新课程模式,不能想当然地无限制扩大授课人数,要把握一个合理的“度”。二是,对于教学双方的教学监督要注重实效,使之真正收到监督的效能。三是,改进学生评价标准,如平时成绩、主课教师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的办法,学期中学生演唱会成绩的进入,还可以采取任课教师回避制度等。四是,要根据不同院系的实际教师数量和水平严格审定招生人数,不能盲目扩招。

作者:肖新泉

参考文献:

[1]孙红.职业倦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陈立文.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扩展毕业生的择业空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8).

[3]何旸.浅论普通大学的音乐教育[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4]黄薇.浅论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质与大学音乐公共课的改革[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03).

第六篇:高校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教学研究

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十七世纪产生于意大利,音域宽广,音色柔美。它是西洋声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近年来,美声唱法在我国声乐教学中备受推崇,也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教师要认识到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要求,对其进行针对性教学,实现声乐人才培养目标。

一、美声唱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问题。首先,高校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对美声唱法的具体定义缺乏清晰的认识,无法对美声唱法进行准确把握。他们往往将民族传统唱法和美声唱法混淆,导致声乐教学效果不佳。其次,学习美声唱法的时候,学生没有正确的气息支撑,发音不纯正。同时,唱法训练中也存在诸多不足,在歌唱过程中,没有将喉咙打开,没有在高位置演唱,学生也无法依据实际作品要求、歌唱要求来合理控制气息,故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

(二)学校和教师问题。美声唱法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很多音乐院校和综合大学音乐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真正专业的美声唱法教师。加之日常声乐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及美声唱法,教学过程缺乏合理性及规范性。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没有为美声唱法教学提供充足的设备、技术支持,也没有太多专业教师对美声唱法进行研究,使日常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高校声乐教育发展[1]。

二、美声唱法教学思路

(一)掌握准确的美声唱法呼吸方法。重视美声唱法基础教学,注重日常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美声唱法呼吸方法。首先,声乐教学中要注重概念教学,引导学生集中精力练习咬字、发声方式及发音技巧等。其次,引导学生对基本美声唱法概念具备明确认知及掌握之后,指导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加以练习,不断增加他们的乐感,以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三,督促学生勤加练习,掌握美声唱法呼吸技巧及方法,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胸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美声唱法学习中,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方法,通过胸腔、腹肌和横膈膜对气息进行同步控制,以达到良好的呼吸效果。

(二)注重师资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高校要依据声乐教学要求,从知名音乐院校引进专业美声唱法音乐人才,以充实师资队伍。高校也要组织声乐教师外出学习,参与到各类培训中;邀请美声唱法专业人士到学校组织座谈会,与本校教师进行交流,以扩充声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声乐教学水平。高校也要结合声乐教学需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师资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外部动力。

(三)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教师要依据课堂教学要求及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和优化。首先,美声唱法教师要依据高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性特征,为其提供差异化教学。其次,注重师生关系构建。美声唱法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示范教学方法进行日常授课,以提高学生正确的声乐意识,建立正确的呼吸方式,养成良好的咬字习惯。改革传统美声唱法教学方式,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也能够使其在声乐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以对美声唱法进行准确掌握[2]。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创新授课方式。美声唱法教师要改变传统声乐教学方式,采用新型授课模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对声乐教学进行辅助,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采用“一对一”和“大、小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其既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激发他们的歌唱兴趣。学校和教师也要结合声乐教学要求及美声唱法特点,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应用,采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文字和图片等,从而更好地对学生的发音和技巧等予以指导。三、结语美声唱法属于西方艺术形式,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将其与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相融合,使学生对美声唱法技巧进行全面掌握,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目标。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加强声乐技巧训练,更要引导他们提高声乐美学理论、文学修养等。让他们真正掌握美声唱法的精髓,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音乐发展空间。

作者:马兵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品铭.新时期加强和改进美声唱法教学的思路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2,(21):198.

[2]杜献.声乐美声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亚太教育,2016,(06):104-105.

第七篇:可视性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声乐课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课程,由于非直观性,使得声乐教学的抽象性、个人性、繁琐性特征较为明显,教学难度大。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使声乐教学改革成为可能。可视性声乐教学作为一种更加有效的声乐教学方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本文针对传统口授教学的弊端,提出了引入可视性声乐教学法,以其形象化、直观化、动态化等特征引领教学改革新思路的意义。

一、声乐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复杂性

声乐教学兼具实践性、复杂性和抽象性,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课程。声乐,是充分运用人体自身发声器官产生的音调和语言艺术来表达感情的音乐表演形式。它和器乐艺术最大不同在于,声乐演唱的感性语言是音乐描述和表达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作为抒发人内心情感的重要工具。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器乐教学以现实中存在的乐器为工具,具有可见性,课堂上的器乐演奏较为直观,教师与学生互动比较方便。声乐教学的复杂程度要大得多,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人体器官的运用,其所用的“乐器”是人的身体,其“演奏技巧”是人体的发声技巧。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敏感性和理解力,在其演唱和表演的过程中,蕴含着较强的非直观性。学生不仅要借助于生理解剖学知识理解每一个发声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而且必须调动自身的主观意识,发挥想象力进行模仿和训练,从而演唱出美妙的歌声。

(二)抽象性

在传统声乐课教学中,是以教师、教材、课堂3个中心为特征的教学体系,口传心授是主要的授课方式[1]。在歌唱过程中,声乐学习者各发声器官的运动状况及其彼此间的相互关系是无法用肉眼看到,也难以用手触摸到,比较抽象。比如,在歌唱时要求声带完全闭合、不漏气,这样才能使声音不虚且集中,如何做到声带闭合这个问题是初学者首先要面临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能凭借对理论知识的正确讲解,对自身歌唱方法、歌唱经验的传授和歌唱发声感受体会的描述。学生只有通过想象、模仿、实践、心领神会来提高演唱技巧,并由自己的声音来辨别发声器官、横膈膜、共鸣腔体运用的是否正确[2]。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声乐技巧,许多教师选择在课堂上持续演示发声过程,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也严重压制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无法充分体现出来,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学习效率,教学效果难保证。

二、应用可视性声乐教学法的必要性

可视性声乐教学法以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基础,也是教学理念发展的成果。所谓可视性声乐教学法是运用透视和解剖学,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将歌唱中人体发声器官变动状况显示出来的声乐教学方法[3]。这种方法能够使原本抽象化的声乐教学变得直观化、具体化、生动化、可视化,使学生准确掌握正确的发声要领,提高音准与节奏感。通过动画使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中,与人物形象融为一体,有感而发,并且更加准确地诠释作品,演绎人物形象,进而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及综合能力[4-5]。由可视性声乐教学法的内涵可以看出,它能够以三维立体动画的方式将个体发生器官的变化状态呈现在声乐课堂上。该模式下的声乐教学能够实现具体化与有形化,符合学生学习特点,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语言表达的单一性,打破了教师凭经验教授,学生靠感知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这种现代化科学技术,直观地看到自己在演唱时发声器官的运动状况,更好地掌握声带闭合、气息及腔体的运用,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快速提高演唱技能。同时,提高了声乐课的教学效率,节省了教学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与学生互动,学习过程得到重视,学生主体意识提升[6]。可视性声乐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三、应用可视性声乐教学法的意义

(一)学生准确掌握演唱技巧

可视性教学法在呈现声乐发声器官(包括口腔、鼻腔、胸腔、腹腔等)运动状态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体成为了一种特殊乐器,通过现代技术与设备,许多重要的发声要素将直观地呈现在三维动画中,包括声乐训练过程中文字发音时的生理结构变化、声音产生的美感、横膈膜所用的力度、胸腹腔所受的感受力等,不依赖于教师的经验之谈和难以准确理解、把握的描述,而是借助具体的图像、影像来了解老师和自身在发声时的具体状况。它注重呈现效果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致力于实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呈现效果,有利于学生对自身歌唱器官形象性地认知,避免抽象描述的生疏感,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技巧,增进其对声乐教学内容的深入了解。

(二)优化声乐教学的延续性

可视性声乐教学是与先进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能够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对教学延续性的优化。由于声乐是一门时间维度上的艺术,声乐伴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因而瞬间记忆对声乐教学很有价值。在过去,纸笔是教学记录的主要载体,而它在歌唱过程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代科技发展实现了记录载体和记录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歌唱瞬间”在内的很多过去不可能完全记录的信息都可借助于数字技术完整记录下来,使“瞬间”成为“永恒”。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设备的伴奏、录像等功能,教学情景的构建变得更为简单,学生的情感表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过程中,设备对学生表演进行实时记录,师生可在事后进行观看、讨论和总结,积累经验,改进不足,从而提高声乐演唱技巧。总之,可视性声乐教学法能够极大地提升声乐教与学的延续性,对相关信息进行完整记录,为“温故而知新”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帮助学生理解声乐作品

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准确地掌握声乐作品的背景,了解人物形象,并加以二度创作,是完成一部好的声乐作品的必要条件。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效果不佳,浪费教学资源,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传统声乐教学方法不同,可视性声乐教学法在声乐作品学习方面的效果突出,教师借助声乐软件与Flash动画技术的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与表达过程,能更加形象地展示作品所蕴含的故事,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表现作品。

四、结语

高校声乐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教学难度大。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声乐教学改革创造了契机。加强可视性声乐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也将影响到声乐教学改革的进程。该方法的应用能够丰富和活跃声乐教学,优化声乐教学模式,有利于推动声乐教学改革,突破传统声乐教学的局限性,使声乐教学更加符合音乐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使高校声乐教学更为科学化、优质化。

作者:苗香蕊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池.对声乐教学换位后的思考[J].艺术研究,2005(2):55.

[2]师晖.高校声乐教学中可视性声乐教学法的应用及其有效性[J].通俗歌曲,2015(9):166-167.

[3]张燕.浅析声乐教学中可视性声乐教学法的有效性[J].才智,2015(34):20.

[4]黄旻.浅析声乐教学中可视性声乐教学法的应用及其有效性[J].艺术科技,2015(2):30.

[5]李雪峰.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探讨[J].音乐生活,2011(3):70-72.

[6]付莉.浅析可视性声乐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7):198.

第八篇: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探析

声乐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要求很强的学科课程,它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和特征决定了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更要培养学生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随着社会对声乐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逐步与时代脱轨,难以满足学生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高校声乐、乃至音乐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声乐教育逐步陷入困境,处于为难的境地。鉴于此,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相关教育工作者应从时展视角出发,立足当前学生的发展需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深入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顺利。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概述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发展受教育者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其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对陌生事物的兴趣,进而以兴趣为主线,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然后进行教学。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是创新教育的必备条件,创新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为本,坚持开发学生的智力为目标,通过开展不同的、符合学生逻辑思考方式的教育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求知欲,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素质。一般来说,影响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因素有以下几大方面:包括学校的师资配置、教育环境、教学设备等。

二、高校声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一种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音乐教育活动以“审美”为最高规范,“审美”作为一种拥有深刻内涵和宽泛外延的意识形态范畴,其赋予了音乐教育活动广阔的思维空间。正是由于这种思维空间,使得学生在学习音乐以及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思维特征、个性特点,创造音乐的新形象。声乐学科虽然是我们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传统课程,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对该学科课程仍旧缺乏深入的认识,他们一味地效仿专业的音乐学院,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与学校与学生的发展实际想脱离,这使得声乐教育与课程相脱节的现象日益凸显。面对这样的困境,只有进行教育模式的转变,开展创新教育,才能使学生喜爱声乐课程,接受声乐教育,促进声乐教育继续传承下去。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单位,他们是创新教育活动中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在声乐教育中开展创新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声乐作品,学生的作品创新能力、创作能力在此过程中也会有所提升。可见,实现声乐教学创新发展,在声乐渗透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人性化”的实质,从而深入学生心理深层,以有效提升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是大学声乐教学,乃至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相脱离

声乐作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其在整个高校艺术教学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前所述,现阶段我国地方高校仍旧没有设立相应的声乐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过多模仿专业音乐院校,课程内容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相脱节现象日益凸显。再加上,随着普高热的不断深入,国内的高校教育竞争日益激烈,为在教育领域占据一定的发展地位,部分高校开始把教学改革重点投放到学校知名度的提升以及“金牌”专业的建设上,由此引发了大学把重点落实到人才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在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难以准确把握声乐教学的创新教育内涵,这对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施教者主体性缺位,理论素养和认识存在差距

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高校声乐教学需要依靠具有一定经验的专业教师,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成效。然而,就目前的高校一些教师而言,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对各类设计知识缺乏深入的认识,对社会的发展需求也缺乏客观全面的了解,更谈不上切实体验和实践了。虽然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实打实的专业实践,这使得他们在开展声乐教学时,无可避免地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忽略了对学生的针对性教育,声乐教学也大受影响。

四、创新视阈下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举措

(一)革新教育理念,构建创新教育的新结构

纵观过往的声乐教学实际,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着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束缚性过强,对学生而言有太多的约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创新教育发展形势下,学校只有脱离传统教育模式和理念的禁锢,从时展趋势出发,树立一种全新的、符合教育发展态势的良性理念,并用新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育活动中,对声乐教学中所有关联的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才能在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达成最佳结构,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优化。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在新建声乐教学结构时,进行声乐教学目标的定位,组织新颖的教学内容。此外,学校还需要把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及教学宗旨融入进去,在实施声乐教育活动时充分考虑本校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等,使教学内容能够充分体现本校特色。

(二)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声乐作为一名实用型专业,其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和特征决定了在设立课程时要遵循科学性、特色性和灵活性的原则,突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在此过程中,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采用八分“声乐”两分“艺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性的深层次培养,以实现对传统乐学的延伸。此外,在教学活动中,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以“艺术”为中心的教学原则,避免出现重“表现技法”轻“艺术体现”的教学倾向倾向。而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想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要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扩展性,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譬如说:教师可以从教学大纲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采取适宜的课程授课体系和课程内容。针对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声乐知识储备薄弱的实际,可以沿用小组授课形式,以“1对3”或“1对5”的“小组课”形式为主,让学生在团队合作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掌握声乐知识;而对于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专业知识储备,因此可以在这一阶段实行声乐主修和普修的“分流制”,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声乐主修的学生可以进行择优选拔,并按照一定的比例选拔出主修生,采用“1对1”授课,同时兼并实行“滚动制”;对于普修生则可以采用“大组课”,即“1对15”或“1对20”等模式,授课的内容以实用性为主,包括群众性歌曲、流行歌曲、中小学教材歌曲及地方性民歌等,同时也可以融入一些新颖的课程教学模式,包括自弹自唱、重唱、表演唱等,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艺术水平。

(三)巧用艺术指导,增强学生的声乐学习能力

声乐钢琴艺术指导,是一项以音乐艺术指导为核心,以钢琴伴奏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活动,通过这项活动与声乐教学的融合,更能够把声乐作品的中心思想呈现出来,从而为观众带来听觉的享受。通过进行钢琴艺术指导与声乐教学的融合,实现艺术价值与情感价值的统一,发展学生良好的审美价值观,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帮助他们更广泛地接触周围环境,认识事物,而学生自身的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能力在此过程中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整体素质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1.结合教学活动,实现融合教学的再提升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对话式的活动过程,声乐教学更能够体现这种对话式的精髓。在声乐艺术实践中,演唱者离不开默契配合的钢琴伴奏,它能将演唱者的作品演绎以及情感表达衬托的更加丰富多彩,将演唱者的表现力展示的尽善尽美。倘若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声乐钢琴伴奏的艺术指导,实现两者的融合,让课堂成为音乐熏染的主阵地,让学生的情绪能够和声乐形成默契,那么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学生也能够对声乐产生别样的情感。为此,教师在进行艺术指导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钢琴伴奏不是独奏,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钢琴的伴奏职责,切不能宣兵夺主,取代了声乐教学的主体地位。(2)教师在进行钢琴艺术指导时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发挥出学科教学的主导作用,利用艺术指导教学的作用,为声乐塑造新的形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伴奏的烘托渲染中,产生美感和感悟力,从而对音乐艺术产生向往,并从中获得艺术情操的熏陶和升华。2.采取适宜的方法,促使两者形成默契的配合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必须使声乐钢琴艺术指导和演唱者形成默契的配合。如何才能较快地形成默契呢?首先,必须先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在声乐活动中,伴奏者和演唱者是一种相辅相成、倾力配合的关系,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钢琴艺术指导必须要和演唱者形成良好的配合和互动,才能获得水乳交融的完美表现效果,这就需要两者通过不断地磨合不断提高默契程度。其次是理顺合作过程。在正式演出之前,伴奏者和演唱者必须制定出一个详细的训练计划,并在训练过程中不断磨合提高默契程度。方法是:第一步个人练习。各自通过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品,应用技术准确把握作品风格;第二步是双方的磨合。双方要通过多次的沟通和磨合,形成统一的认识使整个演唱越来越完善;第三步则是进行模拟演出。利用音乐厅、音乐教室等进行预演,一次次地查缺补漏,精益求精。在整个过程中,只有明确自身定位,理顺合作过程,才能真正形成默契,取得最终的成功。

(四)开展实践活动,在体验教育中提升实力

声乐学科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实践性。声乐教师必须要立足声乐学科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相关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表现不俗,综合测评中也能取得优秀的成绩,但是他们一旦踏上大一点的舞台,就会出现惊慌失措、忘词、走神等现象,最后的演唱和表演效果大受影响。归根究底,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平时的上台锻炼机会太少,有些学生甚至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从没上过大型舞台。针对这种情况,声乐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平台和条件,加强学生的声乐实践教学。如:(1)引导学生多观看各类赛事,组织学生观看“青歌赛”“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星光大道”等歌手赛视频,让学生在观赏中提高认识;(2)为学生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定期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独唱音乐会”或“师生音乐会”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共同提高;(3)定期开展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晚会”“音乐剧”节目展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当地各政府部门社区举办的文化艺术节,让学生在参与中开阔艺术视野,提升综合能力。此外,学校也应根据时展态势,增设相应的设施、设备,增加实训室数量,扩大实训室规模,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五、结语

总而言之,实现声乐创新教学,以提升声乐教育质量,不仅是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顺应创新文化发展潮流的必然行为。为此,相关教学工作者,应在实施声乐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以学生综合能力发展需求为基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型音乐人才。

作者:赖才芳 单位:龙岩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静文佳.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

[2]刘喜梅.探析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途径[J].大舞台,2012(08).

[3]郑健.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2014(03).

[4]李丽.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艺术科技,2013(03).

[5]陈冠六.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琼州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4(02).

第九篇: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大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创新性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力求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同时,创新作为高校声乐教学的不竭动力,它是声乐教学不断推进的驱动力。新教育发展形势下,从事高校声乐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们,应从时展视角出发,立足当前学生的发展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深入掌握声乐知识,感悟声乐魅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一、高校声乐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它的核心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把创新教育理解为对受教育者进行创新型教育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创新性理念、创新性策略以及创新性方法。创新教育强调人才观念的灌输,并提出人才的创造力不仅要具备普遍性,还能够进一步开发。此外,创新教育还秉承了发展受教育者创造精神,使之能够在通过教育后发展成为创造型人才的原则。新课程所提出的创新教育从创造力的普通性和可开发性原理出发,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人才观,创新教育理念认为受教育者皆有创造能力,他们需要经过教育、引导和训练才得以提高,直至最后发展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显而易见,声乐作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元素,进行教学的创新,以提升和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不仅是顺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潮流,更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因材施教思想。教育,实质就是把学生作为个体的研究对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把一定的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灌输到学生的脑海和思想之中,使学生能够掌握他们之前所不具备的知识或能力。显而易见,一切教育活动的实施都是建立在教育主体的研究之上的。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由于受到客观环境和自身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具备了不同的个性,有些学生一直以来都勤勤恳恳,有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的鞭策,更有少数的学生缺乏上进心,不喜欢学习。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倘若教师采用千篇一律或者“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不全面的。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所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是无法针对学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

(二)教学模式陈旧,忽视时展。就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实际来看,一些地方高校所开设的声乐课程仍旧在沿袭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依赖专业音乐学校的授课模式。但是,由于受到学校自身环境的影响和专业教学水平的限制,声乐教学所取得的成效往往不尽如人意。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上升,社会对声乐人才的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倘若高校仍旧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恐怕很难取得教学的突破,更别说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声乐素养了。

(三)教学目标不确切,脱离学生实际。如前所述,当前我国的部分高校过多借鉴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方式开展声乐教学,这导致了高校声乐教学目标与实际相脱节,缺乏自己准确的定位。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把重心放在了学生演唱技巧的培养上,忽略了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与审美教学,如此厚此薄彼的做法严重扼杀了声乐教学的实际意义。在此影响下,高校的声乐教学目标与实际出现严重偏差,最终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并不明显。

三、创新视阈下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单一发展的声乐教学模式一直为广大教师所诟病,新教育发展形势下,高校声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创新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实现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课以及“一对一”课程等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如:在进行小组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对学生的声乐基础、知识水平等开展学情调查活动,并根据学情调查所获得的结果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共同提升声乐水平。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对小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在一对一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声乐水平以及学生的声线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以达到针对性教学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扬长避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二)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声乐是一门融合了美与情感的艺术学科,教师应在授课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体现美的一切要素,以达到逐步强化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尚未成熟但又相对固定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他们需要教师的鞭策、引导,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首先,教师需要借助声乐这一媒介,给学生灌输真诚、善良等传统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还应以声乐作为的教学作为依托,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各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人类各种情感。与此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还要加大对学生进行文化服务意识的引导教学,对学生的音乐文化服务意识进行渗透培养,促进学生能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相信随着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与日提升,学生的演唱技能等也能获得相应程度的提高,培养学生“创造美”这一能力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例如,歌曲《春天的故事》,它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艰难坎坷和辉煌成就,其旋律亲切感人,气势恢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曲目的时代背景为基调,在训练学生演唱技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春天的故事》的创作背景,达到培养学生音乐人文素质的目的。

(三)深化艺术指导,形成特色的声乐教学模式。“声情并茂”是声乐教学和声乐演唱的标准之一,但是纵观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实际,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平时课堂上表现不俗,所取得的综合测评成绩也较为突出,但是当他们需要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时,就会出现“有情无声”或“有声无情”的问题,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归根究底,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声乐演唱技巧并不扎实,平时所学到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或者上台锻炼经验不够丰富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艺术指导教学时,应抓住“以声促情,以情带声”的技巧,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灵活运用气息、变换口型、控制音量、美化音色等。此外,教师还应利用艺术指导教学的作用,为声乐塑造新的形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伴奏乐的烘托渲染中,进入声乐歌曲的情景之中,融入歌曲形象之内,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以情带声”的目的,那么学生的演唱技巧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四)加强实践教学,在体验教育中提升学生实力。高校要想形成自身的特色教学模式,应在实施声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为一体,让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到社会上的知识,能更深入地了解社会需求。首先,教师需要加大对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力度,依托声乐的有关基础理论知识,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基础的知识和技巧,以突显出声乐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练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理解声乐所蕴含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除此以外,教师还必须要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以便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例如,引导学生多观看央视“青歌赛”、央视“星光大道”歌手赛等视频,让学生在观赏中学生;定期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独唱音乐会”或“合唱音乐会”,为学生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开展由学生自己编演的“音乐剧”节目展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教师在声乐教学课堂中占据着最核心的主导地位,他们是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艺术品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产生直接性的影响。首先,高校在培养声乐教师时,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更应关注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己在艺术层面的追求和强化对声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多与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学习,相互借鉴彼此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取彼之长,从多方面、多维度提升自身教学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高校声乐教学提出的发展需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发展形势下,实现高校声乐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顺应创新教育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为此,高校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加大对声乐创新教育的重视力度,立足当前声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找出可行性的创新措施,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兼备创新能力以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王雅宁 单位:法国埃夫里国立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于艳.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5(9).

[2]刘喜梅.探析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途径[J].大舞台,2012(8).

[3]郑健.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2014(3).

[4]李丽.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艺术科技,2013(3).

[5]陈冠六.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琼州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4(2).

第十篇:高校声乐教学策略探讨

进入21世纪以来,声乐教学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每年都会有上万名学生进入到各类高校中学习声乐教学课程。但从目前情况看来,我国很多高校内的声乐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大多数院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还以经验性的教学模式为主,并一直沿用过去传承下来的教学的内容、形式以及理念,缺乏创新,不利于声乐教学课程的长远发展。因此,要推动声乐教学进一步发展,就需要积极构建系统化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层面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学生大多是以一种被动状态来接受教师的模式训练。在课堂上,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标准示范来进行一步一步的练习,先从练声开始,然后再唱作品,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处于被动地位,对声乐艺术缺乏内在追求。而且大多数学习声乐的学生本身的文化素养并不高,难以对演唱作品的风格、背景以及蕴含的思想进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所以常常会出现依样画瓢的现象。另外,在课堂下,大多数学生将声乐课程理解为线性学科,认为只需要重复单一动作即可。

(二)教师层面

由于声乐是一种动态的艺术形式,因此声乐教师大多会使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一般来说,高校会在一周内安排一节声乐课,每节课为45分钟。大部分教师会在前15至20分钟让学生练声,然后花20至25分钟让学生演唱作品,最后花3至5分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这种单一的声乐教学形式来将学生培养成一个集声、字、味、象、情、表以及字于一体的全面型人才是非常难的。因为要达到这七个目标,就需要借助于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对声乐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但声乐课只有45分钟,要在这45分钟内让学生达到七个方面的演唱要求存在一定难度。加上声乐教师本身储备的知识不够丰富,难以对每一个与声乐教学有关的学科都展开全面的讲解。因此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如何利用相关学科来充实声乐学习就成为一个教学的盲点。

二、构建声乐教学课程系统化体系的策略

在声乐教学中,声乐理论是最基础的部分,但单一的理论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今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多元化,因此,对声乐理论进行补充,构建系统化的声乐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各类高校的首要任务。在实际的教学中,各类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声乐视唱课、声乐媒体课、声乐心理学、声乐生理学、声乐观摩课以及声乐素养课等多个课程来实现课程系统化,提高学生演唱声乐作品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声乐视唱课

声乐视唱课指的是按照声乐演唱过程中对于呼吸、咬字以及共鸣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练习视唱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即学生在对一些简单的声乐作品进行演唱时总是会跑音,就算是练习难度最低的大调音阶也会在音准上出现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部分学生本身就缺乏乐感;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虽然在视唱课上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声乐演唱中对共鸣与呼吸的运用不够准确,因而对音准造成了影响。例如,女高音在演唱时,如果呼吸不够沉稳,浮在胸口位置,也没有对共鸣腔进行准确调整,就会导致音准偏高;反过来,如果男中音在演唱时过于注重下通道位置,就可能导致音准偏低。因此,开展声乐视唱课来让学生运用声乐演唱的方法来练习视唱,有助于推动声乐教学课的发展。

(二)声乐观摩课

声乐观摩课是一种互动教学的模式。声乐课的教学时间和练习时间都比较有限,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来进行思考与讨论。而开展声乐观摩课则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来观察教师的教学以及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而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教学的内容。声乐观摩课所使用的是集体授课的方式,这就给了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良好交流的机会,通过将学生放在声乐教学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声乐多媒体课

声乐多媒体课指的是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将声乐教学课程中与声音训练有关的枯燥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视频。教师应通过多个渠道来收集国内外与声乐相关的优秀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优秀的演唱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评价能力。

(四)声乐素养课

开展声乐素养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部分学习声乐的学生文化水平并不高,在演唱时往往会存在一定盲目性,过于注重演唱的方法与技巧,忽视了对作品思想、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理解。而声乐素养课的开展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演唱,充分表达出作品的情感,真正打动观众。(五)声乐心理学与声乐生理学声乐心理学是对审美时的心理结构和歌唱时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声乐生理学是对发声时如何使用和协调身体的各个器官进行分析。在本科阶段,并不需要开展系统的声乐心理学与生理学,但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声乐演唱的原理与心理,从而更好的进行声乐演唱。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构建系统化的声乐教学课程体系有助于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充分结合,真正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活动当中,还有助于丰富声乐教学的内涵,推动声乐教学事业进一步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赵远征 单位: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曹彦莉.高校声乐教学课程的系统化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2]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