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如何应对植物盲问题

时间:2022-01-19 10:26:05

导语:生物教学如何应对植物盲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生物教学如何应对植物盲问题

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学者甚至提出“植物等于生命”(PlantsEqualLife)的观点,以强调植物的重要性。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全球有超过1/5的植物物种正面临灭绝危险,植物多样性正面临极大挑战。然而,一直以来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人类未能对植物进行足够的保护行动。青少年阶段是学生培养良好植物态度的关键时期,学校中的生物课堂是学生学习植物知识的重要场所,而目前的学校生物课中,“植物盲”现象普遍存在。在揭示“植物盲”现象的同时,本文着重讨论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消除“植物盲”。

“植物盲”概念及教育中“植物盲”现象

人类很早就意识到相对于动物而言,自身对植物表现出的淡漠倾向。早在1919年生物学课程被开发时,教育者们就注意到“生物学”与“动物学”被赋予的含义似乎是等同的,“植物学”在生物学中的地位非常低。早前有学者使用“动物沙文主义”(Zoochauvinism)和“动物中心主义”(Zoocentrism)形容人类对动物的偏向性,后来这些词被Wandersee和Schussler于1999年提出的“植物盲”(PlantBlindness)所取代。“植物盲”被定义为“不能在自己的环境中看到或注意到植物,导致:①不能认识到植物在生物圈和人类事务中的重要性;②不能认识到植物的美学和生物学特征;③以人类为中心,将植物地位置于动物之后,导致错误地认为它们不值得被人类考虑”。这一概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承认和使用,许多研究者据此开展了相关的深入研究。“植物盲”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学校中的各个群体。不仅学生普遍对植物缺乏认知、情感淡漠,很多教育者也具有“植物盲”的问题,并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该倾向。此外,教材编制等其他教育环节也体现出这一问题。学生群体存在的“植物盲”现状很多学生不认为植物是具有生命的,于是普遍对动物更感兴趣。当他们有机会选择和动物或是植物共同相处时,多数孩子会选择动物。有研究者在英国和美国4~10岁的儿童中展开调查,要求儿童自由列出所知道的植物和动物名称。结果显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注意到动物并对它们命名,却很难说出身边植物的名字。这样的问题并未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好转。当研究者将相似难度、相同数量的动物与植物照片呈现给大学生时,发现在分散注意力一段时间后,大学生能够回忆起的动物数量多于植物。教师群体存在的“植物盲”问题学校教师本应对学生的“植物盲”倾向加以引导和纠正,但现实上很多教育者本身就存在“植物盲”问题。研究显示,不仅学生识别和命名常见野花的能力非常差,生物专业师范生的表现也相差无几,在接受测试的师范生中,有将近1/3的学生只能说出3种及以下的野花。在教学活动中,这样的教师不可避免地带有忽视植物的倾向,如在授课过程中分配给植物的时间较少,或是倾向于使用更熟悉的动物而非植物的实例来解释普遍的生物学概念。为避免教育者将“植物盲”的属性代代相传,有必要在职前生物教师培养体系中强化植物学的地位,同时加强在职生物教师的相关培训,以促进教师对植物的积极关注,提升教师的植物学知识,使生物教师合理地进行植物教学。科学教科书中存在的“植物盲”现象一些教材编写者本身很可能就有“植物盲”,因为研究者们在不同国家的生物教科书中都发现了“植物盲”现象。基于这样的教学材料,生物课程无法为学生的植物学习提供强大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也无法促进学生发展积极的植物态度和价值观。美国研究者率先对两套K-12科学教材中的生物部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动物内容多于植物,动物实例甚至达到植物实例的2倍之多;另一组研究者对教材中动植物图片数量及其标签开展研究,发现动物照片数量更多、多样性更广,而且有详细命名标签的照片约是植物的3倍。南非研究者在开展类似研究后发现,与动物和人类中心的内容相比,以植物为重点的内容只占据了很少一部分,这一情况在基础教育阶段尤为明显。因此,教师在使用生物学教材时,需要注意其是否在植物内容的占比上有所欠缺,并及时进行植物教学材料的补充。

生物教育应如何应对植物盲”问题

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关注、培育积极的植物态度,对提升青少年植物保护意识、促进植物保护行为有重要意义。学校应反思目前科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应对方法纠正学生“植物盲”倾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使用一些方法和手段。通过实验和活动来丰富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形式与单调的知识传递相比,在实验和活动中让学生自行探索植物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课堂上建立“种子库”(SeedBank),组织学生收集植物种子并开展研究调查,使学生增加对当地植物的认识、了解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植物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复杂性中的角色。还有研究者通过开展“植物宠物”(PetPlants)项目,让学生从种子开始种植、养护一株未知的植物,记录它的日常生长变化。在参与这个项目后,多数学生对植物的注意有所增加,表示计划在未来种植自己的植物,并能将植物与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该项目虽然在大学课堂中执行,但思路同样适用于中小学阶段的生物课堂。采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植物学课程教学将生物教学与其他学科结合可能是克服学生“植物盲”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学生对植物的感知不仅仅来自科学知识,也在于美学等其他方面,而美学和科学之间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在一项研究中,学生参与了一系列纳入化学和艺术元素的植物探索活动(如制作油橄榄皂、用红甘蓝提取物检测酸碱、用天然染料给鸡蛋染色),活动后学生在认识植物重要性、欣赏植物多样性、识别植物标本、提高植物意识四个方面都获得较大进步。音乐也是一项能与植物教学良好结合的艺术学科。有研究者要求学生围绕不同类型音乐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项目式探究学习。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该活动“有趣”“有挑战性”,展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项目式探究学习不仅借助学生原有的音乐爱好激发其对植物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合理使用移动设备技术以辅助学习当代儿童成长在电子设备环绕的环境中,对移动设备有天然的熟悉感和亲切感。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明使用移动设备对户外自然学习的积极影响。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加入移动设备技术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能提升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在斯洛文尼亚的一项研究中,小学4年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对海洋生物主题的户外自然科学课程进行学习,结果显示使用移动设备的学生在事实性知识、概念理解、推理和分析三个层次上都比由教师带领的组别更好。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本人的植物兴趣,甚至能够促使学生将这种兴趣传播至其社交圈中的其他个体。有研究者注意到,在大学一年级的植物学实验课堂上,学生们会用手机拍下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而这些照片不仅被学生用于之后的实验课考试,还会被分享给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增进学生对植物的直接体验增加学生对植物的直接经验被视为改善“植物盲”问题的有效方式。直接观察植物所带来的体验是其他方式不能替代的。早期与自然接触能帮助儿童构建积极的自然态度。教师可以将植物实体引入课堂,让学生观察、触摸植物,积累关于植物的直接经验。在付出几周时间照料一株属于自己的植物之后,学生们的植物知识与意识都会有所提升。此外,学校应为学生创设植物丰富的物理环境,并在空间设计中优先突出它们,将植物清晰地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中。“学校花园”是欧美国家中小学的重要实践场所。有科学教师利用学校花园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植物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植物的根、茎、花等不同器官,进而构建对于植物的整体概念。这一模式可以为我国的校园所借鉴。

总结与启示

强化学生的植物意识、培养学生对植物的积极情感是促使他们采取植物保护行动的前提。为了改变学生们的“植物盲”现状,生物教师应首当其冲地担当起责任,在教学中充分重视植物,及时补充植物的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植物的机会,并灵活使用实验与活动、跨学科教学、移动设备和技术等方法来协助教学。同时,生物教师的目光不应仅停留于校园和课堂,而应积极探索校外的资源以支持植物教学。研学旅行是学校利用周边植物资源的重要契机。目前,上海辰山植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等知名植物园都已成为了周边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理想选择。以植物园为场所的研学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植物知识、增强学生的自然连接感。同时,植物园也可以提供与学校课程中植物相关内容相配套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习的植物知识。植物园的科普工作人员不仅可以协助学校建设学校花园、完善学校环境中的植物资源、利用校园中现有的植物设计教学活动,还能够为学校的在职教师提供户外植物教学方面的专业培训。

作者:翟俊卿 陈蕴琦 王西敏